古代天津的舊稱

“天津”的得名一直是個懸念。雖經多方考證,目前尚無一個沒有爭議的答案,而正是這些爭議,給民間傳說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據天津市人民政府地方志辦公室主任郭鳳岐介紹,天津之名的由來,目前流傳較廣的有四種說法。

一是星座說

《隋書·天文志》在記載“九坎東列星”時說:“尾亦為九子箕,亦曰天津”;《宋史·天文志》道:“天津九星在虛宿”;舊《靜海縣誌》卻云:“女宿上有天津九星”;乾隆《天津縣誌》收記了以上諸條,並把此作為天津“故以為名”的說法之一。

二是緣河說

《金史》卷二十七《河渠志》記載:泰和六年(1206)“十二月,通濟河創設巡河官一員,與天津河同為一司,通管漕河閘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隸督水監”;《天津衛志》在記述“學田”時,稱其有“一坐落天津河北武清縣”。由此可見,天津河確實有之。

三是關口說

據《天津縣誌》介紹:“按舊志,天津本近口關名,在良鄉北……據《畿輔通志》考證,天津關在宛平縣西二百一十五里。《方輿紀要》則稱關在陽鄉里北百餘里,至易州出大龍門凡十五關口,中間差大者曰天門關,或雲天津口。”

四是賜名說

這是史料最充分、記載最清楚的一種說法。明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登基,翌年改元“永樂”。永樂二年(1404年),在直沽設衛築城。為了紀念“靖難之役”的勝利,朱棣賜名“天津”,意謂“天子經由之渡口”。1961年在和平區南門外大街路東民居發現的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四月立的《重修三官廟碑》記載:“夫天津小直沽之地,古斥鹵之區也。我朝成祖文皇帝,入靖內難,聖駕嘗由此渡滄州,因賜名曰天津,築城鑿池,而三衛立焉。”

明成祖於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遷都北京,作為北京沿海水陸交通的樞紐和漕運的咽喉,天津地位更加重要。漕運的發展,奠定了天津的基本格局。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物資豐富貿易活躍的天津是當時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公元1644年清兵入關後,隨著清王朝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的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18世紀初,由於埠際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辦理匯兌業務的錢莊,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天津作為護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天津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各國租界洋樓密布,至今仍成為天津的建築特色之一。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平津戰役。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後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

天津地處中國北方黃金海岸的中部,不僅毗鄰首都,還是華北、西北廣大地區的出海口,是中國北方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的軸心,是亞歐大陸橋中國境內距離最短的東部起點。天津港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貿易港口,擁有全國最大的貨櫃碼頭,與世界上1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港口保持著貿易往來。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有多條國際國內航線,是華北地區最大貨運中心。天津鐵路樞紐是京山、京滬兩大鐵路幹線的交匯處。天津公路四通八達,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有了長足發展。

天津是華北一大工業城市,油氣、海鹽資源豐富,又有一定的工業技術基礎,現有工業門類多達一百五十四個,綜合性較強,主要有化工、冶金、軍事、儀表、電子、紡織、地毯、腳踏車、縫紉機、手錶、造紙、服裝、製藥、食品等,並有一批暢銷國內外的拳頭產品。加工工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有利於新產業的開發。天津是華北重要商業中心和口岸城市,許多產品銷往全國,而以華北,華東,西北為主銷地區。國外同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天津又是我國北方重要港口,是首都北京出海門戶。天津港現有二十五個萬噸級以上泊位,雜貨吞吐量和港口規模分別居全國1、2位。有二十條遠洋航線,客運航線達大連、煙臺、龍口等地。天津還是重要的鐵路樞紐和航空港,京滬、京哈鐵路幹線在此交匯,大型的天津機場有多條航線可達瀋陽、上海、廣州、桂林和香港等地。天津名勝古蹟主要有市區的寧園、天后宮、大沽口炮台,黃崖關古長城及京東第一山之稱的盤山風景區。

歷史:天津地區為退海之地,又是沖積平原。約在4000年前,天津市區露出海底成陸。至遲到戰國時期,天津市區已有先民勞作生息。

宋、遼時期,今海河當時稱“界河”。海河以北屬遼幽都府(後改析津府)武清縣;海河以南屬北宋高陽關乾寧軍和滄州清池縣。宋朝在海河以南設立許多軍事據點——“寨”、“鋪”,如泥沽、雙港、三女、南河、沙渦、獨流等,以防遼軍南下。

余貞佑二年(1214)前,設“直沽寨”,派都統完顏佑、副都統完顏咬住戍守,“直沽”之名始見史籍。天津成為畿南軍事重鎮。

元至元十九年(1282)海漕開通,直沽成為漕運樞紐,為此在大直沽專設了接運廳和臨清萬戶府;並修建了直沽廣通倉等糧倉。至元年間(1264-1294)還在大直估、三岔口分別建了天后宮(東、西廟)。1234年三岔沽一帶鹽滷湧出,特許高松、謝實等18戶在此設灶煮鹽;兩年後,又專門設立“三岔沽司”、“大直沽司”,管理直沽鹽場。

無延佑三年(1316)在直估設“海津鎮”,命副都指揮使伯顏鎮守。

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以“靖難”為名,與其侄朱以炆爭奪皇位,率兵從直沽渡河南廠,偷襲滄州,攻下南京,建文四年(1402)奪取了政權,翌年改元“永樂”。

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在直沽設衛,命工部尚書黃福、平江伯陳瑄、都指揮僉事凌雲、指揮同知黃綱興工築城,並賜名“天津”,意謂“天子車駕渡河之處”。

永樂二年十二月九日(1405年1月9日)設天津左衛。永樂四年十一月八日(1406年12月18日)改青州右衛(一說青州左衛)為天津右衛。

“衛”是明朝的軍事建制,由指揮使統領,直隸於後軍都督府。每衛士兵足額5600人,天津三衛士兵定額16800人。

衛的建制雖沒有行政職權,但有一定的土地(城堡及屯田)、數量較多的民眾(屯田的軍士及軍屬)和政事(軍政及屯政)。隨著人口增加,商業發展,事務繁多,詞訟糾紛發生,衛所已不能治理這個軍民混雜的商業化城市,明廷在天津陸續因事設官、設衙,建學,或將外地官、衙遷津理事。

清朝初年,沿襲了明朝的各項制度。順治九年(1652)將左、右衛併入天津衛,結束了衛所官員的世襲制。三衛合併後,設立“巡道”、“同知”,負責民政事宜;“戶曹”、“鹽政”,負責稅賦和鹽業;“總兵”、“游擊”、“參將”,負責軍事。

雍正三年(1725),改衛為州,天津開始建立地方政府;九年(1731)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雲、滄州六縣一州。

1912年(民國元年)3月,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大總統,“北京政府”(“北洋政府”)成立。是年7月,撤銷廠天津縣的建制,保留了“府”;1913年4月,又撤銷天津府,重建天津縣。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占領天津,南京國民政府設立“天津特別市”。1930年6月,天津特別市改為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的直轄的天津市。1930年11月,因河北省省會由北京遷至天津,天津直轄市改為省轄市。1935年6月,河北省省會遷往保定,天津又改為直轄市。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建立天津市(一說“區”)軍事管制委員會,同時成立天津市人民政府。1958年2月11日,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1967年1月2日,天津又改為中央直轄市,直至今日。

另外,光緒二十六年六月十八日(1900年7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城,於七月五日組成“暫行管理津郡城廂內外地方事務都統衙門”(簡稱“都統衙門”),對天津實行軍事殖民統治達兩年之久。

1937年7月30日,日本侵略軍侵占天津,次日成立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12月17日,偽天津市地方治安維持會,改組為偽天津特別市公署;1943年11月,偽天津特別市公署又改稱偽天津特別市政府,對天津人民實行了八年的法西斯統治。
回答者: 小松部落格 - 董事長 十六級 8-22 10:58
秦代天津地區屬上谷郡。西漢時,天津地區南部屬渤海郡的章武、東平舒、文安縣;北部屬漁陽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無終縣泉州城遺址在今武清縣的城上村,遺址範圍內文物遺存豐富,有鬲、豆、陶釜、瓦當和印有“泉州”戳記的陶盆殘片。在其東南11公里的雙口鎮也發現有“泉州”戳記的陶罐、陶缽等器物。東平村稱遺址在靜海西釣台村,遺址上散布著許多戰國和西漢時期的文物。
天津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鹽業生產條件,西漢王朝在全國公設鹽官38處,條件地區就有泉州、章武兩處,可見這裡的製鹽業在當時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瀕海,水運歷史悠久。東漢末年,曹操破袁紹後北征烏恆,出於軍事運輸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 (206)始,先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條運渠,這是天津地區歷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時起奠定了華北平原上 300餘條大小河道匯流至今天天津地區,循當時稱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區域水文形勢,同時還為這裡後來發展成河海交通咽喉準備了條件。曹魏時處於派河口的漂榆邑(約今東麗區軍糧城一帶〕,無疑是這種有利條件形成之後不久出現的第一個原始河口港,輸轉、儲存軍需物資是它的首要職能。大業四年 (608),隨煬帝為東征高麗,命令開鑿永濟渠,“自洛口開渠,達於涿州郡,以通漕運”,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從此形成。大運河把黃河、淮河長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華北平原諸河匯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聯成水道交通網,遂使地近運河北端、兼有河海航運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趨重要。金元時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階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為軍屯的重要地區。
"天津"這個名字出現於永樂初年,為朱棣所賜,意為天子渡河的地方。永樂二年(1404),天津作為畿輔要地正式設衛〔衛所是明朝的軍事建置),故有“天津衛”之稱。後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天津三衛直隸於後軍都督府,共有官兵1.6萬餘人(1493-1494)間,天津兵備道劉福將衛城用磚包砌,建四座城門,分別題額為“鎮東”、“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樓,鼓樓下起空心方城,從此天津城初具規模。此後天津成了離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糧儲囤所。
天津的集市和商業區正式出現於明宣德年間(1426-1435〕分布於城中心和四門,附近到弘治年間1488-1505,以增設五集一市,集市大大活躍了天津市場,這時的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明中葉以後,渤海灣西岸鹽場逐漸採用曬鹽技術,從此天津地區的鹽產量大大增加,且質優價廉。為清代蘆鹽產銷中心轉移到天津創造了條件。明崇貞十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義軍攻陷北京,建號大順,次日,天津也成為大順的轄區。 公元1644年清潮王朝入關後,隨著統治地位的穩固和經濟發展,天津衛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雍正九年升為天津府,轄天津、青縣、靜海、南皮、鹽山、慶雲和滄州等6縣1州。從此天津已成為畿輔首邑。清康熙年間,隨著河海航運的發展,南北各地商品大量吞吐,使天津商業空前繁榮。18世紀初,由於埠際間商業的發展,天津出現了匯兌業務的錢莊,此後,南北商人竟相效尤。商業、金融業的發展使天津進一步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商貿中心。
第二次鴉片戰爭間,天津作為拱衛京師的軍事重地,其作用更加突出。在三次大沽口之戰中,列強均直取天津,以圖威脅清政府,迫其簽訂城下之盟。根據1860年10月簽訂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天津被迫開為商埠。隨著天津的開埠,外商開始進入天津並設立洋行,天津也由一個內向的封建性商業城市逐步演變為以華北、東北乃至西北為腹地外向貿易中心。1870年廷任命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任此職二十餘年間極力興辦洋務運動,通過創辦天津機械局及開創近代礦業、交通、郵電事業,天津成為中國洋務運動的中心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後,帝國主義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在華北,天津成為爭奪的目標,通過劃分租界,設立銀行,天津的半殖民地化隨之加深。辛亥革命後,天津改為天津縣,直隸省省會設於天津。1928年6月28日,直隸省改稱河北省,省會仍設天津,以天津城及附近地區設定天津特別市,是為天津市之始。民國時期,天津的文化教育事業繼續有所發展。1919年10月17日,張伯苓創辦南開中學大學部,兩年後,正式改稱南開大學。
天津人民具有愛國、民主的光榮傳統,20世紀以來的半個世紀裡,天津人民反侵略、反壓迫的英勇鬥爭為天津歷史譜寫了光輝篇章。1948年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了平津戰役,1949 年1月15日天津解放。天津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畸形發展階段宣告結束,開始跨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