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林嗣環著文言文]

口技[林嗣環著文言文]
口技[林嗣環著文言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口技》,清朝初年散文。表現了一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本文以時間先後為序,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種不同的聲響,異常逼真地摹擬出一組有節奏、有連續性的生活場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全文緊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進行正面描寫,由簡單到複雜、由弛緩至緊張的三個場景,再側面描寫聽眾的神態、動作,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贊語。這種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為文章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基本信息

原作

原文

(非人教刪減版)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堂寂然,無敢嘩者。

遙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搖其夫語猥褻事,夫囈語,初不甚應,婦搖之不止,則二人語漸間雜,床又從中戛戛。既而兒醒,大啼。夫令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夫起溺,婦亦抱兒起溺,床上又一大兒醒,狺狺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床聲,夫叱大兒聲,溺瓶中聲,溺桶中聲,一齊湊發,眾妙畢備。滿座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嘿嘆,以為妙絕也。

既而夫上床寢,婦又呼大兒溺,畢,都上床寢。小兒亦漸欲睡。夫茀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之聲。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狗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而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如故。

譯文

京城裡有個擅長口技的人。一天正趕上有一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客廳的東北角,安放了一座八尺高的圍幕,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圍幕裡面,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一起圍坐在圍幕前面。過了一會兒,只聽到圍幕裡面醒木一拍,全場安靜下來,沒有敢大聲說話的。

遠遠地聽到深巷中有狗叫,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的聲音,她搖著丈夫說起夫妻之間的事。丈夫說著夢話,開頭不怎么答應她,婦女把他搖個不停,於是兩人的說話聲逐漸間隔混雜,床又從中發出“戛戛”的響聲。過了一會兒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叫妻子撫慰孩子餵奶,孩子含著奶頭哭,婦女又哼著唱著哄他。丈夫起來小便,婦女也抱著孩子起來小便。床上另一個大孩子醒了,大聲嘮叨個沒完。在這時候,婦女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裡哼著哄孩子的聲音,孩子含著奶頭的哭聲,大孩子剛醒過來的聲音,床發出的聲音,丈夫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小便解入瓶中的聲音,解入桶中的聲音,同時響起,各種絕妙的效果都有了。滿座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斜著眼睛,微微笑著,默默讚嘆,認為奇妙極了 。

過了一會兒,丈夫打呼嚕聲響起來了,婦女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停下。隱隱聽到有老鼠活動的聲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婦女在夢中發出了咳嗽聲。賓客們的心情稍微鬆弛下來,逐漸端正了坐姿。

忽然有一個人大聲呼叫:“起火啦”,丈夫起來大聲呼叫,婦人也起來大聲呼叫。兩個小孩子一齊哭了起來。一會兒,有成百上千人大聲呼叫,成百上千的小孩哭叫,成百上千條狗汪汪地叫。中間夾雜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發出爆裂的聲音,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又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聲音,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搶救東西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的。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每隻手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出其中的哪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每張嘴裡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啊。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兩條大腿哆嗦打抖,幾乎想要搶先跑掉。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部消失了。撤去圍幕一看裡面,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像以前一樣。

人教版課文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注釋

京:京城。

善:擅長,善於。

口技:雜技的一種。用口腔發音技巧來模仿各種聲音。

會:適逢,正趕上。

宴:舉行宴會。

於:在。

廳事:大廳,客廳。原指官府辦公的地方,亦作“聽事”。後來私宅的堂屋也稱聽事

施:設定,安放。

屏障:指屏風、帷帳一類用來隔斷視線的東西。

撫尺:藝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團坐:相聚而坐。團,聚集、集合。

少(shǎo)頃(qǐng):不久,一會兒。

但:只。

下:拍。

滿坐寂然:全場靜悄悄的。坐,通“座”,座位,這裡指座位上的人。寂然,安靜的樣子。

嘩:喧譁,大聲說話。

深巷:幽深的巷子。

驚覺(jue):驚醒。

欠伸:打呵欠伸懶腰。欠:打呵欠 。伸:伸懶腰。

囈(yì)語:說夢話。

啼:啼哭。

撫:撫摸,安慰。

乳:作動詞用,餵奶。

嗚:指輕聲哼唱著哄小孩入睡。

絮絮:連續不斷地說話。

當是時:在這個時候。

叱(chì):呵斥。

眾妙畢備:各種聲音模仿的惟妙惟肖。畢:全、都。備:具備。

側目:偏著頭看,形容聽得入神。

默嘆:默默地讚嘆。

妙絕:妙極了。絕:到了極點。

未幾:不久。

齁(hōu):打鼾(hān)。

微聞:隱約地聽到。

作作索索:老鼠活動的聲音。(擬聲詞)

意少舒:心情稍微放鬆了些。意:心情。少(shǎo):同“稍”,稍微。舒:伸展、鬆弛。

俄而:一會兒,不久。

中間(jiàn):其中夾雜著。中:其中 間:夾雜

力拉崩倒:噼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擬聲詞。

曳(yè)屋許許(hǔhǔ)聲:(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齊用力的呼喊聲。曳:拉。許許:擬聲詞,呼喊聲。

雖:即使。

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種(聲音)。形容口技模擬的各種聲響同時發出,交織成一片,使人來不及一一辨識。一端:一頭,這裡是“一種”的意思。

口:嘴巴。

名:作動詞用,說出。

於:在。

是:這。

變色:變了臉色,驚慌失措。

離席:離開座位。

奮袖出臂:捋起袖子,露出手臂 。奮:張開、展開 出:露出。

股:大腿。

戰戰:發顫。

幾(jī):幾乎,差一點兒。

先走:搶先逃跑。走:跑。

群響畢絕:各種聲音全部消失。畢絕:全部消失。

撤屏:拉開屏風。

而已:罷了。

作品譯文

京城裡有個善於表演口技的人。正趕上有戶人家大擺酒席宴請賓客,在廳堂的東北角設定了八尺高的圍帳,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圍帳中,裡面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而已。許多賓客圍繞屏障而坐。過了一會兒,只聽見圍帳裡面醒木拍了一下,全場安靜下來,沒有一個人敢大聲說話。

遠遠地聽到深巷中有狗叫,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呵欠,伸懶腰的聲音,她的丈夫說著夢話。不久小孩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醒了。女人撫摸著小孩餵奶,小孩含著乳頭啼哭,女人一面拍著小孩一面哼唱著哄他。床上另一個大孩子醒了,大聲嘮叨個沒完。正在這個時候,婦人用手輕拍孩子的聲音,嘴裡發出輕聲哼唱哄小孩入睡的聲音,孩子含著奶頭的哭聲,大孩子剛醒來的聲音,丈夫責罵大孩子的聲音,同時一起發出來,各種妙處都具備。滿座的賓客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看,微笑,心中默默地讚嘆,認為是妙極了。

過了一會兒,丈夫打呼嚕的聲音響起來了,婦女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停下。隱約聽到有老鼠窸窸窣窣活動的聲音,盆碗器皿被撞翻傾斜的聲音,婦女在夢中發出了咳嗽聲。賓客們的心情稍微鬆弛下來,漸漸地端正了坐姿。

忽然聽到一人高聲呼喊“起火了!”丈夫起來高叫,婦女也起來高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一會兒,成百上千的人高聲喊叫,成百上千個小孩哭喊,成百上千隻狗狂叫,當中還夾著劈里拍啦房屋崩裂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爆炸的聲音,呼呼的風聲,許多種聲音一齊響起;又夾著許多個人呼救的聲音,眾人拉塌燃燒著的房屋時一起用力發出的呼喊聲,搶奪財物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火災一切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不具備的。即使一人有一百隻手,每隻手有一百個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的一種聲音;一人有一百張嘴,每張嘴有一百個舌頭,也不能說清其中一個地方。在這時賓客們沒有一個不變了臉色,離開席位,捋起衣袖,伸出手臂,兩腿打著哆嗦,差一點爭先恐後地跑了。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音全部消失。撤去圍帳看,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寫作手法

《口技》是一篇清朝初年散文,表現了一位口技藝人的高超技藝。本文以時間先後為序,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表演者用各種不同的聲響,異常逼真地摹擬出一組有節奏、有連續性的生活場景,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全文緊扣“善”字,形象而逼真地進行正面描寫,由簡單到複雜、由弛緩至緊張的三個場景,再側面描寫聽眾的神態、動作,其間插入筆者的簡要贊語。這種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的寫法,為文章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

行文語言簡練而又細膩,形象而又傳神,構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調。

整體評析

文言文《口技》,是表演者與寫作者的高超技藝的完美結合。大概正因為這個原因,《口技》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而被多年選入語文教材。

表演者的高超技藝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模擬聲音之複雜。“遙聞”是聲之遠,“其夫囈語”是聲之近;“大啼”是聲之大,“婦拍而嗚之”是聲之小;“深巷中犬吠”是聲在屋外,“一時齊發”是聲在屋內;“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是聲之一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是聲之百千……

第二,所用道具之簡單。文章開頭部分寫“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文章結尾部分寫“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反覆強調道具的簡單。聽眾從豐富多彩的音響效果和簡單道具的對比中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口技表演者的技藝之高超。

第三,聽眾反應之強烈。文中有三處描述聽眾的反應:一是表演者表演一家大小從睡夢中驚醒的場景後,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此時,聽眾已經進入口技表演者營造的情境之中但尚能自持。二是表演者表演了一家大小又進入夢鄉的場景後,聽眾“意少舒,稍稍正坐”,說明他們的心態隨表演內容的變化而變化,已融入表演的情境之中而難以自持。三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說明口技表演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絕妙境界,聽眾完全進入表演者營造的生活情境之中而不能自持。

寫作者的高超技藝也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渾然一體的結構。一是記事有條理。全文以時間先後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順著聽眾的所聞寫來,使讀者有親歷的感覺。二是行文有波瀾。文中敘述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再入睡、由睡再醒、從失火到救火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情節高低起伏,小高潮在前,大高潮在後,中間一個平靜的場景過渡。

第二,細緻入微的描寫。前面說到文中三次描述聽眾的反應,這三次各不相同。第一次,“伸頸”“側目”說明聽眾聽得入神,唯恐有所遺漏;“微笑”,表示聽眾對表演心領神會,感到滿意;“默嘆”寫出聽眾為表演者的技藝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態。第二次,“正坐”與“伸頸”“側目”對照,細緻地描寫出聽眾情緒由緊張到鬆弛的過程。第三次,細緻地描寫出聽眾驚惶、仿佛置身於火場的神態。三處描寫,層層深入,生動細膩地刻畫出聽眾的心理變化過程。

第三,簡潔生動的語言。全文365個字,簡潔、生動、形象、傳神。從“拍而嗚之”“夫叱大兒”可見母親性情的溫和、父親心中的煩躁;從“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可見膽大聽眾與膽小聽眾不同的神情意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表現出來的是讓人驚嘆的場靜。

分部評析

第一部分

(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時間、地點、設施、道具,以及開演前的氣氛。這部分是下文記敘精彩表演的鋪墊。

口技 林嗣環口技 林嗣環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開篇,介紹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總說,即全文意在說明這位“善口技者”的技藝之“善”擅長。“會賓客大宴”,點明口技表演者獻技的時間和事由:這場口技表演是在一次“賓客大宴”之時;因是“大宴”,故有此盛舉。“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點和簡單設施,說明

這是一個臨時演出場所,地方不大。再根據這次表演內容的特點,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後表演。又將簡單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以示別無他物,口技藝人技術的高超。最後以“撫尺一下,滿座寂然,無敢嘩者”,點染表演即將開始時全場肅穆緊張的氣氛。這部分除一個“善”字外,對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讚詞,卻處處為其高超技藝張本,造成很強的懸念,使讀者料想必有一場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

(第二段至第四段)寫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聽眾的反應。這部分是全文的主體,描寫口技藝人所表演的兩個場面:一是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復睡的情形;二是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

第一層(第二段)寫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驚醒的情形,以及賓客對口技表演的由衷讚嘆。

口技表演由遠遠聽到從深巷中傳來的犬吠聲開始。然後以一個四口之家作為想像中的“舞台”,使聽眾的注意力由外景轉入內景。先寫“婦人驚覺欠伸”,聽到犬吠聲而醒來,這就拉開了一家人深夜被驚醒的帷幕。再寫“其夫囈語”,畫面逐漸清晰。又由於“欠伸”“囈語”驚動了幼兒,幼兒“大啼”。至此帷幕大開,相繼出現許多聲響:丈夫被吵醒,大兒也被吵醒,於是“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打破深夜的靜謐,使口技表演達到第一個高潮。

第二層(第三段)寫表演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以及賓客的情緒變化。

先寫丈夫的“聲”,並伴以婦人的拍兒聲,“漸拍漸止”,給人以時間緩慢推移而聲音漸弱的感覺。接著以老鼠跑動偷食、“盆器傾側”的聲音,婦人夢中的咳嗽聲,表示夜靜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這一層,表現一家人由醒復睡的情形,由前一個高潮落入低潮,並為下一個高潮蓄勢。

第三層(第四段)寫表演一場突然而至的大火災的情形,以及賓客以假為真的神態、動作。

開始用類似畫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節奏。接著寫這個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變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氣氛驟然變化。然後內景轉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表現人們的驚恐萬狀,再以“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表現火勢的猛烈和火場的紛亂,又以“凡所應有……不能名其一處也”極言聲音之雜亂、逼真。至此,口技表演達到了第二個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

(第五段)寫表演結束時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僅“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如故”。與首段相呼應,說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剛才的精彩表演的確是從“口”中發出的。

總結

本文記敘了一場精彩的口技表演,讀來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令人嘆服。作者筆下的這場口技表演距今已三百多年,今天仍能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

作者簡介

林嗣環林嗣環

林嗣環,字鐵崖,號起八,明末清初福建晉江人,清順治六年中進士,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生,從小聰穎過人,七歲即能屬文。及長赴試,因文章峭奇卓絕,考官疑為他人代筆,故不得售。嗣環遇挫折不氣餒,倍加發憤功讀。於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舉人,繼而於清順治六年(1649年)已醜科登進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簡隨征,便宜行事。後調任廣東瓊州府先憲兼提督學政。 晚年住杭州,著有《鐵崖文集》、《秋聲集》。 《口技》一文選自《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張潮編寫的一部筆記小說集,以鋪寫故事記敘人物為中心。全書20卷,所收多為明末清初訪擬傳奇故事之作,形式近於搜奇誌異,並加評語,實際上是一部短篇小說集。

張潮:字山來,號心齋,仲子,安徽歙縣人,生於清順治八年(1650年)。張潮是清代文學家、小說家、刻書家,官至翰林院孔目。張潮著作等身,著名的作品包括《幽夢影》、《虞初新志》、《花影詞》、《心齋聊復集》、《奚囊寸錦》、《心齋詩集》、《飲中八仙令》、《鹿蔥花館詩鈔》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