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乾口黏

口乾即口中乾燥,但人體缺水或劇烈活動後會出現口乾現象;口黏即口舌黏膩,滯澀不爽,甚則食不知味,口中經常有黏膩不爽之感。

概述

口甘即口中有甜味,吃飯喝水均有甜的感覺;口黏即口舌黏膩,滯澀不爽,甚則食不知味,口中經常有黏膩不爽之感。因口甘與口黏常相伴發,故一併論述。口甘和口黏與脾胃病的關係十分密切,它與脾胃運化水濕功能有關,在脾胃病中常可見到口甘與口黏的症狀。而口甘和口黏的出現,往往又是脾胃病的外在表現,通過口甘和口黏,能了解胃腸病的內在機制。早在《內經》就有口甘之論述:“夫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氣在脾,故令口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治之以蘭,除陳氣也。”

祖國醫學亦有認為脾熱口甘。口甜反映脾臟有熱,其中有實熱與虛熱的不同,實熱者口乾喜飲,便結尿黃;虛熱者,食納減少,神疲乏力,口舌乾燥等。

病因病機

1;脾胃濕熱

脾胃濕熱常可出現口乾口中黏膩,因脾胃濕熏蒸,其津氣上犯於口,脾濕不化,故口為之甜;濕熱為黏膩之邪,滯於中焦腸胃,上溢於口,則口為之黏膩不爽。《內經》稱口甘為“脾癉”。

2;痰熱膠結

痰熱膠結常見口甘口黏不爽,因痰與熱膠結不化,則上溢於口,而口為之甘黏。常見於痰熱互結之人,咳嗽氣喘,胸悶,口中濁痰涎沫膠黏不化,而其入口中常有甘黏不爽之感。

3;濕濁膩滯

濕濁極重,則常表現為脾胃不化,濕濁內蘊,故亦常為口中黏膩不爽。因濕濁為陰邪,陰邪盤踞腸胃,上犯口舌,則口乾口黏膩。

4;脾胃氣陰虛

脾胃氣陰不足,則不能布津,而出現口乾口黏。

辯證施治

分型論治

1;脾胃濕熱

主證:脘中痞悶,下午低熱綿綿,口中甘黏膩不爽,口中發甜,口乾欲飲,納谷不思,倦怠懶言,頭昏重思睡,或唇舌生瘡,大便乾,小便黃,舌紅苔黃而燥,脈數有力等。

治法:清化濕熱

方劑:甘露消毒丹加減

加減:熱重者可加川連,焦梔;濕甚者可加蒼朮,茯苓,豬苓;伴食滯者可加山楂,二芽,扁豆米。

2;痰熱膠結

主證:咳嗽氣喘病人或中風后遺症病人,喉中有痰鳴之聲,咳痰不爽,口乾起黏,苔常白黏膩或黃厚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

方劑:黃連溫膽湯加味

加減:老痰膠黏者加青礞石,天竺黃,黃芩;若口甘較著者可加佩蘭,白豆蔻,蒼朮;若口中黏膩不爽特甚者可加用鮮蘿蔔汁,生薑汁對沖加溫開水服。

3;濕濁膩滯

主證:口中黏膩不爽,舌苔白膩厚滯,胸脘痞悶,頭昏重思睡,全身倦怠乏力,大便溏薄i,小便微黃,脈濡軟。

治法:芳香化濁

方劑:雷氏芳香化濁法加減

加減:濕濁重者可加蒼朮,滑石;兼有濕邪化熱者可加連翹,川連,茵陳;兼有食滯者加神曲,二芽,扁豆米。

4;脾胃氣陰兩虛

主證:口甜或口中黏膩不爽,不思飲食,口乾欲飲不多,神疲乏力,脘腹作脹,便秘,小便黃短,舌質嫩紅少苔,脈細數無力等。

治法:補脾益氣,養陰生津

方劑:益胃湯合四君子湯加減

中成藥

1;藿香正氣片

主治:外感暑濕,內傷飲食,濕濁停滯中焦,舌苔白膩,口甘口黏膩不爽,納差等症。

2;香砂養胃丸

主治:胃氣不和,濕氣不運,胃脘痞脹,噯氣,口甘口中黏濁,納谷不思,舌苔白膩等。

單驗方

1;佩蘭15g泡茶當茶飲,主治口中發甜,黏膩不爽,由濕濁之邪蘊結上中二焦所致。

2;鮮荷葉30g泡茶當茶飲,主治口中因濕濁之邪困擾,脾氣不升,導致口中黏膩,口甘等症。

3;生地,芍藥,黃連,煎水服或單味煎水服(《本草綱目》)。主治口中黏膩,口舌甘膩不爽等症。

食療方

1;豆腐白菜湯

白菜,豆腐各若干,做湯服。主治因濕熱之邪 留念,導致口甘、口中黏膩不爽,此方可清火而消膩滯。

2;焦鍋巴1塊,煎水代茶。主治因濕濁蘊結中焦,脾胃不醒,口甘口黏膩,食谷不香等症。

飲食宜忌及調護

濕熱者忌辛辣之品,油膩肉滯之品亦當忌用。凡甜食、酸食、生冷食品均不宜食用。在梅雨季節,要特別防潮防濕,住處乾燥,濕重則易侵犯人體,而致濕濁侵害脾胃,往往可引起口甘口黏之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