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裝甲槍

反裝甲槍

反裝甲槍是指射擊裝甲目標的專用槍械。舊稱戰防槍。用於裝備步兵,打擊300米以內的坦克和裝甲車輛,也可用於射擊800~1000米以內的土木工事和火力點。其外形似步槍,僅能單發射擊。口徑6.5~20毫米,以大口徑者居多。發射高初速鋼(或硬質合金)彈心穿甲彈或穿甲燃燒彈,全槍長1200~2000毫米,槍重10~60千克,彈頭初速一般為800~1200米/秒,穿甲深度多在35毫米以內。由於彈頭質量大、初速高、後坐力大,常採用高效率的槍口制退器,並在槍托上安裝保護射手的緩衝墊等。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反坦克中被廣泛使用。

簡介

反裝甲槍 反裝甲槍

第一把專門設計出來對抗裝甲車的反戰車槍是出自德國,以當時來說這把大口徑步槍可以擊穿較新型戰車的裝甲並且有機會使它們停下來,不過就如前面所說,其他的反戰車方法還是優先考慮的,有一點是因為該步槍的后座力過高,有時甚至會撞斷射手的鎖骨或是讓肩膀脫臼。雖然這把步槍以它的用途來說獨樹一格,不過它是由原本的毛瑟步槍和在它之前出現的英國高威力運動(狩獵)步槍進一步設計而來的,而它13.2mm的口徑也不算什麼稀奇的事,當時已經有一些0.5英吋(12.7mm)的槍械在戰場上使用了(其中有一部份是獵象槍,主要用在擊毀壕溝上的防禦工事或是機槍座)。

歷史

“矛”與“盾”的拉鋸戰很久之前,由於鐵甲船(Ironclad)的誕生,出現在軍艦方面。但直到士兵在陸地碰上裝甲車輛後,單兵武器和裝甲之間的戰爭才正式開始。裝甲車和戰車的誕生造就了第一批反戰車武器的發展,在這之中對抗早期裝甲車輛的武器就是高威力步槍。

高威力步槍最初出現於19世紀,特別用於狩獵大型獵物上(例如說大象)。而反戰車槍也照著相同的路線發展:大口徑彈頭配上高速度,並具備貫穿裝甲的能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

第一批戰車由英國的Mark I開始,投入對抗德軍的戰壕。而在一戰時期的一般步機槍火力完全拿它們沒輒,絕大部份的裝甲車在戰場上簡直無可匹敵。不過這時期的步兵很少面對裝甲車,因為在壕溝戰的情況下他們很難在地表上行動。雖然裝甲車和戰車在面對火炮、迫炮或是手榴彈的情況下並非無敵,但普通步兵在面對裝甲車時仍處於明顯的劣勢,因為他們缺乏有效的直接射擊武器。

最初提升貫穿力的嘗試是使用“反向彈頭”(reversed bullet),這種方式下仍使用和一般步槍相同的彈藥和彈頭,只是彈頭是反著裝入彈殼內,並增加裝藥量。

更進一步的發展是採用特製的穿甲彈頭,例如說像德軍的“K子彈”(德軍正式名稱:Patrone SmK Kurz 7.92mm),它也能由一般步槍發射。K子彈有著增量的推進藥,並使用鐵芯彈頭,在與裝甲表面垂直射入的情況下,它有約30%的機率能貫穿當時戰車8mm厚的裝甲,而在100公尺距離射擊的情況下,最多能擊穿12~13mm厚的裝甲。

K子彈製造費用昂貴,因此它通常只配發給能有效使用它們的狙擊手或是其他技術較高的射手。普通的步槍兵只能湊合著使用效用更低而且要更靠近目標的“反向彈頭”。當然,其他手榴彈或迫擊炮之類的反戰車武器還是優先使用的。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子彈都會對步槍造成損傷,首先是因為槍管的磨耗速度太快;其次是它們的高膛壓會讓槍栓卡死,只能用敲的方式才能打開槍栓,這同時也可能會造成退殼勾無法退出彈殼,子彈殼底緣抓破讓彈殼卡在槍內。而射擊增加裝藥的子彈所造成的應力也有可能會讓較舊或是承受力較弱的槍從槍膛處爆開(簡單來說,和膛炸差不多),輕則步槍報銷,重則讓射手受傷甚至死亡。因為上述的原因,K子彈和反向彈頭並未受到士兵的好評。但不管怎么說,它們還是給了步兵在緊急狀況下阻止戰車或至少殺傷乘員的能力,當然,前提是彈頭能貫穿才行。

但就算有了這些彈藥,對上當時裝甲較厚的戰車還是占不到什麼便宜,不過它們仍被使用在對抗比較舊型的裝甲車輛上。在一次世界大戰的同時,美國正在開發一種半英吋口徑的高速彈藥用來對付飛機,新彈藥是由當時美軍的.30-06彈藥做為設計基礎,預計要給白朗寧設計的.50口徑機槍使用。當德國反戰車彈藥的風聲傳到美國時,有人提出意見說是否該拷貝或參考德國那彈藥來設計新的機槍彈。不過在一些檢驗後,德國的彈藥不被入考慮,因為它的表現比那修改自.30-06的子彈要來得差,而且它是半底緣式彈殼,不容易給自動武器使用,但白朗寧設計的M2就是要拿來做為反裝甲機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在二戰剛開始時,大部份的國家都有一種使用大口徑高速彈的反戰車槍(例如英國的“Boys”.55反戰車步槍)。這些步槍在對付二戰初期的戰車(輕型戰車像德國的一號/二號坦克之類)有不錯的效果,但隨著新型戰車的裝甲愈來愈厚,單兵攜行式的反戰車槍效用愈來愈低,最初還有口逕到20mm的小型“炮”可以用,但很快地變成得用錐形裝藥這類使用化學能的反戰車槍榴彈才有效,也為此延伸出火箭發射器、無后座力炮(recoilless rifles,例如Panzerfaust)、火箭推進榴彈(rocket-propelled grenades,與Bazooka相似)之類的武器。一些反戰車步槍,例如芬蘭的L-39,仍被狙擊手用於騷擾敵人,像是對戰車的視窗發射白磷彈頭或是逼敵方狙擊手離開他的所在位置。

其他像是前蘇聯的PTRS-41(5發彈匣,半自動)或PTRD(單發手動裝填)這種二戰時的武器在韓戰時也被中國和朝鮮軍用來對付戰車,因為他們那時缺乏較現代的單兵反戰車武器。反戰車步槍在概念上是現代步兵所使用之反戰車武器的老祖宗,同時現在的大口徑狙擊步槍和反物資步槍的一些設計理念也得歸功於它。

研發生產

開發

1941年7月,蘇聯軍方委託頗有名望的武器設計師捷格加廖夫和西蒙諾夫儘快開發出適合步兵使用的反裝甲槍,要求使用1939/40年試驗的14.5X114mm彈(B-32彈頭:重64g,初速1000m/s)。在此期間,一線部隊臨時裝備繳獲的德軍7.92mmPzB-39反裝甲槍。一個月後,V.A.捷格加廖夫設計局和S.G.西蒙諾夫設計局分別交出了自己的原型槍,口徑都是14.5mm,使用相同的彈藥。兩種槍的測試結果都很出色,難分仲伯,最後全被採納,於1941年8月投入量產。

生產

捷格加廖夫設計的反裝甲槍叫做PTRD,該槍採用螺旋式槍機,凸起閉鎖,手動裝填,自動拋殼。結構簡單,製造成本低廉,便於大量生產。1941年內生產了大約600支,到1942年底產量已經高達18.4萬支,其後一直保持著很高的年產量。1945年1月開始逐步停產。西蒙諾夫設計的槍叫做PTRS,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迴轉式槍機,槍管上鑽有氣孔,5發彈倉供彈。相比之下,西蒙諾夫PTRS反裝甲槍結構複雜,生產工時比PTRD長。1942年1月時,PTRS只生產出77支。但是到了1942年底,產量猛增至63308支。蘇聯的這兩種反裝甲槍在戰爭中的總產量超過了40萬支,堪稱世界上產量最高的反裝甲槍。

著名型號

第一次世界大戰

毛瑟1898步槍配上Patrone SmK Kurz 7.92mm (又名“K子彈”)

德國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Tankgewehr M1918)

第二次世界大戰

芬蘭

Lahti L-39 - 20x138毫米Solothurn Long,半自動、十發彈匣

日本

九七式反坦克步槍(九七式自動炮),20x124毫米,半自動、七發彈匣

納粹德國

Panzerbüchse 38及Panzerbüchse 39

波蘭

kb ppanc wz.35(1935式反坦克步槍),7.92x107毫米 "DS",手動、四發彈倉

蘇聯

PTRD-41,14.5x114mm,手動,單發裝填

PTRS-41,14.5x114mm,半自動,五發彈匣

瑞士

Solothurn MSS 41,7.92毫米

Solothurn S-18/100,20x105毫米,半自動、十發彈匣

Solothurn S-18/1000,20x138毫米,半自動、十發彈匣

Solothurn S-18/1100,20x138毫米,半自動、十發彈匣

英國

Boys反坦克步槍(Rifle, Anti-Tank, .55 in, Boys),.55 Boys(13.9x99B),手動,五發彈匣

實戰

兩種反裝甲槍從1941年10月起供應部隊,在保衛莫斯科的戰役中投入使用。裝備它的反坦克小組在戰

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防禦戰中,蘇軍把反坦克小組布置在步槍排中間和步兵連主陣地側翼,德軍坦克威脅較大的區域。另外還有一種類似西洋棋盤的布局,每隔50-100米設定一支反裝甲槍,形成密集交叉火力。二戰時曾任德軍坦克兵的R.麥倫辛回憶道:“蘇軍的反坦克火力很猛,給我們留下的印象是幾乎每個俄國兵手裡都有一支反裝甲槍或者一門反坦克炮。俄國人精心地配置這些反坦克武器,它們的火力簡直覆蓋了整個戰場。” 蘇軍反裝甲槍小組庫爾斯克前線隨著德軍使用更強的中型和重型坦克,從1942年夏天起,蘇軍反坦克步槍對德軍坦克的直接毀傷作用逐步減弱,但對輕型坦克和裝甲車,以及其他機動車還是相當有效的。此外,蘇軍轉而使用反裝甲槍射擊德軍的碉堡、防禦工事和機槍掩體,參加逐個房屋的爭奪戰。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射擊空中目標。

編制

蘇軍於1941年12月6日開始在步兵師中編入反坦克連。按照“三三”制編有3個排,每個排有3個班。另外設有一個包括正負連長和指導員在內的7人連部。每個排有24人,裝備9支PTRD反坦克步槍,配屬一輛馬車。 1942年3月18日,蘇軍設立了新的步兵團建制。參照原先的師屬反坦克連編制,轄有一個團屬的獨立反坦克連,裝備27支反坦克步槍。此外,每個步兵營編入一個反坦克連。這種營屬反坦克連只有兩個排,但每個排設有4個班。全連配備16支反裝甲槍,其中部分是PTRS反裝甲槍。這樣,每個步兵團擁有的反裝甲槍數量是:一個獨立反坦克連27支,三個步兵營48支,總共75支PTRD和PTRS反裝甲槍。具備了相當強的反坦克火力。 同時,師屬的獨立反坦克連擴編成反坦克營。轄3個新編制的反坦克連,每個連含4個排,每個排有3個班。反坦克連裝備的反裝甲槍總數增加到36支,並配備了4挺輕機槍和一定數量的衝鋒鎗。1942年7月28日,蘇軍編制又進行了改變。師級和團級所屬的獨立反坦克部隊沒有變化,步兵營下屬的反坦克部隊由一個連減少到一個排,含3個班。抽調出的兩個排組成一個反坦克連,裝備12支反裝甲槍,被編入師屬機槍營。師屬炮兵連中也開始編入反裝甲槍,數量是4支,兩個炮兵排中各編入2支。 1943年到1944年間,蘇軍又在步兵預備部隊中編入了反坦克連。 值得一提的是蘇軍炮兵部隊在1941年到1942年期間也裝備大量了PTRD和PTRS反裝甲槍。這是由於大批反坦克火炮被擊毀,而正在撤往後方的蘇聯工廠無法生產出足夠數量彌補損失。等到後來情況有所好轉,這些炮兵部隊才換裝了1937年式或者1942年式45mm反坦克炮。兩名第6近衛軍的優秀反裝甲槍手各在庫爾斯克戰役中擊毀了7輛德軍坦克。

使用

在戰術上,蘇軍把PTRD和PTRS反坦克步槍當作一種支援性武器,加強到受到敵人坦克威脅的一線部

隊。所以在蘇軍建制的步兵營、團和師中,往往找不到固定的反裝甲槍部隊。這些部隊都是在戰鬥中臨時編入的,使用的數量視敵人坦克的多少而定。 蘇軍師一級部隊常常把反坦克步槍和其他反坦克武器混編以相互彌補反坦克火力的空白。最大的編制是反坦克旅,轄一個輕型45mm反坦克炮團,加上兩個裝備PTRD和PTRS的反裝甲槍營。編入的反坦克步槍的數量視敵人坦克的威脅而定。一個師最少的時候只配屬2到3個反坦克連,加上兩個使用穿甲彈的DShK重機槍連。為了保護反裝甲槍,一些反裝甲槍營中編入了一個輕機槍班和若干衝鋒鎗班。 在具體使用中,蘇軍規定了反裝甲槍射擊敵人坦克的部位,以Pz.KpfwIII中型坦克為例。

1)所有觀察窗、艙門和觀瞄裝置;

2)火炮及機槍等武器裝備;

3)車體和炮塔的側部,所有車輪,履帶;

4)油箱以及發動機。

具體的使用條例如下:

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準備好待轉移的陣地; 在一個射擊位置最多只能射擊5到10發,必須儘快轉移;如果所處位置不利於有效射擊敵人坦克,立刻隱蔽地轉移到敵人坦克地側面後者後部,予以打擊;積極配合其他的反坦克小組,了解其具體位置,爭取相互彌補火力死角;必須首選敵人坦克的武器裝備作為射擊目標。 其中最主要的兩點就是機動與隱蔽。

戰後評價

PTRD和PTRS反坦克步槍在韓戰中大量使用,朝鮮人民軍使用它擊毀了許多美軍的M24輕型坦克,並且把它當作遠程狙擊步槍。美軍給它們起了個綽號,叫做“水牛槍”。

參數(PTRDPTRS)

口徑:14.5毫米14.5毫米

容彈量:1發5發

槍長:2米2.1米

初速:1012米/秒1012米/秒

實際射速:8-10發/分鐘15發/分鐘

有效射程:600米1500米

穿甲力

以90度射角

距離PTRDPTRS

300米40毫米40毫米

莫新-納乾狙擊步槍

SVT40半自動步槍

TT-33

波波莎41型7.62毫米衝鋒鎗

7.62mm Maxim

SVT-40

蘇聯莫辛-納乾m1944

Maxim(馬克西姆)M1

莫辛-納甘7.62狙擊步槍

前蘇聯捷格加廖夫DP輕機槍

蘇聯 PPsh41 波波沙

俄國PTRD-41

Maxim 1910重機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