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膨脹

反常膨脹是指少數物質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升高時體積反而縮小的現象。

反常膨脹

一般物質由於溫度影響,其體積為熱脹冷縮。但也有少數熱縮冷脹的物質,如水、銻、鉍、液態鐵等,在某種條件下恰好與上面的情況相反。

實驗證明

對0℃的水加熱到4℃時,其體積不但不增大,反而縮小。當水的溫度高於4℃時,它的體積才會隨著溫度的升高而膨脹。因此,水在4℃時的體積最小,密度最大。湖泊里水的表面,當冬季氣溫下降時,若水溫在4℃以上時,上層的水冷卻,體積縮小,密度變大,於是下沉到底部,而下層的暖水就升到上層來。這樣,上層的冷水跟下層的暖水不斷地交換位置,整個的水溫逐漸降低。這種熱的對流現象只能進行到所有水的溫度都達到4℃時為止。當水溫降到4℃以下時,上層的水反而膨脹,密度減小,於是冷水層的停留在上面繼續冷卻,一直到溫度下降到0℃時,上面的冷水層結成了冰為止。以上階段熱的交換主要形式是對流。當冰封水面之後,水的冷卻就完全依靠水的熱傳導方式來進行熱傳遞。由於水的導熱性能很差,因此湖底的水溫仍保持在4℃左右。這種水的反常膨脹特性,保證了水中的動植物,能在寒冷季節內生存下來。這裡還應注意到,冰在冷卻時與一般物質相同,也是縮小的。受熱則膨脹,只有在0℃到4℃的範圍內的水才顯示出反常膨脹的現象來。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