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彗尾

彗核超密脈衝中子星快速公轉軌跡所形成的極區開放螺旋吸收線,即物質流的吸積吊鼻“黑洞”

反常彗尾

彗尾彗尾
真正的反彗尾只存在於層級宇宙電磁交變場的S極負粒子流剝離場內,謂之反向彗尾。而現代天文學通常所指的“反常彗尾”,那完全不是什麼彗尾,而是彗核超密脈衝中子星快速公轉軌跡所形成的極區開放螺旋吸收線,即物質流的吸積吊鼻“黑洞”。

鹿林彗星的反常彗尾

鹿林彗星鹿林彗星

2007年7月11日,鹿林天文台的林啟生進行小行星巡天觀測時,在寶瓶座附近發現一顆新天體,經廣州中山大學學生葉泉志電腦圖像分析推定是彗星,美國的J.Young觀測證實具有彗星特徵,經國際天文聯合會確認,命名為“C/2007 N3 (Lulin),即鹿林彗星”。由世界各地觀測資料,最近推算它的軌道為雙曲線(偏心率 1.000057),這似乎意味著它是從太陽系之外闖入太陽系的“過客”;實際上也可能未必如此,因為行星的引力攝動在改變其軌道,起初由觀測資料推算的軌道是扁長的橢圓(偏心率 0.999986)——說明它是太陽系的成員,若如此,下一次回歸到太陽系的內區可以看到也是多少萬年之後的事了。
今年1月10日,它運行經離太陽最近距離1.212天文單位 ,隨後又遠去,2月24日從離地球最近距離0.411天文單位飛過,這前後一些夜晚,在遠離燈光污染的郊野,肉眼也可看到,用雙筒望遠鏡見到它帶這美妙的彗尾。稀奇的天象是很魅人的,鹿林彗星也成為新聞媒體炒作熱點,遺憾的是個別文章渲染錯誤知識而貽誤公眾。那么,彗星是怎樣的天體呢?為什麼常看到它們拖著彗尾呢?為什麼鹿林彗星呈現反常彗尾?
“彗星”俗稱掃帚星,漢字彗是掃帚的意思,顧名思義,彗星就是可以呈現掃帚之類形態的天體,我國古代也稱作長星孛星星孛妖星。英語的‘Comet(彗星)’一詞來自希臘文,原義是有尾巴或毛髮的星。
彗星的本體或主體一般是幾公里大小的彗核,是水及其它冰跟塵埃混合凍結的團塊——俗稱“髒雪球”。當彗星離太陽很遠時,基本上只是赤裸的彗核,而且其表面暗黑,甚至用大型望遠鏡也難觀測到。隨著彗星運行到接近太陽,由於受到很強的太陽輻射作用,彗核表層的冰蒸發(更確切說,是冰升華)為氣體,也攜帶出塵粒,形成彗星的龐大而極為稀疏的大氣——“彗發”;同時,太陽輻射也使彗發氣體分子離解和電離,例如,水分子(H2O)離解為氫(H)和氫氧根(OH),電離為水離子(H2O+);太陽輻射也激發氣體而產生螢光輻射。因此,彗發就顯得很大很亮。太陽的光輻射壓力推斥彗發塵粒往背太陽方向運動,形成塵埃彗尾。太陽的高溫氣體離子外流形成“太陽風”並耦合著磁場,它們以更大的斥力推斥彗發離子往背太陽方向運動,形成離子彗尾。因此,我們一般看到很長的彗尾從彗核往背太陽一側延展。
1957年,Arend-Roland彗星呈現出從彗核往太陽一側延展的反常彗尾,特別引人注目。它為什麼會呈現反常彗尾呢?研究表明,它的反常彗尾是較大塵粒的塵埃彗尾,實際上,也是在背太陽一側的,只是由於受太陽的光輻射壓力推斥作用較小,向彗星軌道運動的反方向彎曲;但是,正如我們觀看湖中划船比賽,由於斜看的特殊幾何投視位置,第二位船呈現在第一位船之前;在地球恰好經過該彗星的軌道面附近,從地球上看,幾何投視效應才呈現往太陽一側延展的反常彗尾。後來,又觀測到Kohoutek、Bennett、Hale-Bopp等彗星也呈現過類似的反常彗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