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釋要

內容介紹

油畫,ISBN:9789571426068,作者:Parramon's Editiorial Team著;李佳倩譯

作者介紹

殷煥先(1913~1994)
語言學家。字孟非,別號居養室客,筆名齊中、徐茲,江蘇省六合縣人。1936年入中央大學中文系,師從趙少鹹等先生。1940年入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師從羅常培、唐蘭、王力、袁家驊等先生。後曾任教於西南聯大、北京大學、雲南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等。歷任中國語言學會理事,中國音韻學會理事、學術委員、顧問,山東省語言學會理事長,山東省方言研究會理事長,古文字研究會理事長,《中國語文》編委,《文史哲》創辦者之一及編委,《語言研究》(中國科學院語言所)編委,《學術月刊》特邀編委,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兼職研究員,華中理工大學語言研究所客座教授,山東省方言普查委員會副主任,山東省方言志主編,《經籍纂音》執行主編,山東省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大學中文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教授等。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以音韻、文字方面為最突出,在文字改革、方言調查、推廣國語和語言教學方面也做出了很大成績。在音韻學方面,著有《釋“通塞”》(山東大學,1978年)、《上古去聲質疑》(山東大學,1980年)、《破讀的語言性質及其審音》(《山東大學學報》語文版1963年第1期)、《音韻學講義》(山東大學,1956年)、《古韻學講義》(山東大學,1948年)、《〈切韻序〉〈音辭篇〉注釋》(山東大學,1978年)、《方言與音韻》(《東嶽論叢》1980年第1期)、《字調和語調》(新知識出版社,1957年)等。認為探求“支、脂、之”三韻有別的原因,可從“語言避忌”的角度來考慮;重視《切韻》本身組織考證的內證。對學術界所構擬的上古音(周秦音)“聲調系統”大膽地提出質疑。認為“(上)古無去聲說”與古文獻所反映的事實是格格不入的。因為,上古的“去聲”作為一個音類是存在的,這一點連主張古無去聲的人也不得不承認。他的《反切釋要》(山東人民出版社,1979年)一書,是他為了將作為“絕學”的音韻學變成“通學”,使之通俗化所做的一大貢獻。該書是在《反切釋例》(《中國語文》1962年第8、9期)、《反切續釋》(《山東大學學報》語文版1963年第4期)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他為了讓人們能夠掌握反切方法,在書中首先舉一些能直接切出正確讀音的例子說明反切的根本原則,然後再把不能直接反切出正確讀音的情況分類進行解釋,共分為20類。該書運用語音演變的規律,以北京語音為基礎,對反切進行解釋,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學術界的重視。《聯綿字簡論》(1980年)及《聯綿字的性質、分類及上下兩字的分合(聯綿字簡論之一)》(《山東大學文科論文集刊》1979年第2期)、《聯綿字簡論之二》(《山東大學學報》語文版1980年第1期)是他多年研究古文獻中的聯綿字的成果。認為聯綿字對研究古音、古義的演變具有重要的意義,是很可寶貴的材料。在方言調查、文字改革等方面,除常年開設方言學、文字改革等課程外,他還著有《推廣國語運動中的方言調查工作》(《文史哲》1956年第1期)一文,對方言調查在國語推廣與教學中的意義做了說明,並提出了一些簡易可行的調查方法。他的《漢字的組形和漢字的簡化》(《山東大學學報》語文版1963年第2期)、《談詞語書面形式的規範》(《中國語文》1962年第6期)、《漢字改革和漢字規範化》(《文史哲》1956年第7期)、《漢字簡化中的“系統”和“類推”問題》(《文史哲》1955年第11期)、《漢字平議》(山東大學,1980年)等論著,是他在文字改革、漢字的整理與教學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不少建設性意見,提出了漢字的“構形觀”、漢字的“發展觀”和識字教學的“千字觀”。另外,他還為推行“暫擬系統”而撰寫了《談連動式》(《文史哲》1954年第1期)、《句子形式做謂語》(《語文學習》1954年第1期)、《複雜的謂語》(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法和語法教學》論文集,1956年)等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