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兌穴

厲兌穴

足陽明胃經的井穴,出自於《靈樞·本輸》,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主治齒痛、口?、咽喉腫痛、鼻衄、癲狂、熱病、足背腫痛等病症,淺刺0.1~0.2寸。

基本信息

功能作用

溝通胃經體表與體內經脈及交換氣血物質。

功能主治

清熱和胃,蘇厥醒神,通經活絡。主治神志、面口等疾患,如暈厥、癲狂、多驚好臥、夢魘不寧、口喁唇疹、鼽衄、齒痛、喉痹頸腫、心腹脹滿、消谷善飢、黃疸、水腫、便秘、便血、熱病等。現又多用以治療精神分裂症、神經衰弱、消化不良、鼻炎、齒齦炎、扁桃體炎等。

定位

1. 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2. 正坐垂足或仰臥位,在第二趾外側,距爪甲角0.1寸處取穴。體厲兌穴位於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

1. 齒痛,口?,咽喉腫痛,鼻衄,癲狂,熱病。

2. 足背腫痛。

操作

淺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臨床運用

戒酒綜合徵

1、主穴:百會、神門、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2、配穴:重症配水溝、大陵;手抖、出汗、噁心嘔吐配內關;焦慮不安加神庭;癲癇加大椎;震顫配筋縮、陽陵泉;意識模糊配少商、厲兌;幻覺配攢竹、少沖。

3、方解:百會位於頭部,屬督脈要穴,內通於腦,可鎮靜寧神;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可寧心安神;脾俞、胃俞分別為脾和胃的背俞穴,配合脾經的三陰交、胃經的足三里共奏健脾和胃、調理氣血之功。

功效

開竅醒神,清熱和胃,通經活絡。

附註

承泣、厲兌二穴皆為胃經聯通體內體外經脈氣血的出入口,與中脘穴募集的氣血物質有較大的關係,中脘穴所募氣血中陽氣上走承泣穴,陰液下傳厲兌。

相關論述

1. 《備急千金要方》:“厲兌,條口,三陰交,主脛寒不得臥。”

2. 《神應經》:“屍厥如死人及不知人事,灸厲兌三壯。”

3. 《百症賦》:“夢魘不寧,厲兌相諧於隱白。”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