厙東關彝族苗族白族鄉

厙東關彝族苗族白族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溝壑縱橫,山巒疊嶂、山清水秀、氣候宜人,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 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

基本信息

厙東關彝族苗族白族鄉
厙東關彝族白族苗族鄉

位於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洞天上游總溪河畔,地處畢節市、大方、納雍一市二縣交界,素有納雍的北大門之稱,畢納路穿鄉而過,離縣城72公里,距離畢節市3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鄉共轄10個行政村,92個村民組4585戶17023人,有漢、彝、白、苗等各族兒女,其中少數民族1386戶6885人,占總人口的38.5%;總面積65.0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1903米,最低海拔1208米,平均海拔1461米,全年平均氣溫13.5℃,無霜期257天,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境內溝壑縱橫,山巒疊嶂、山清水秀、氣候宜人;

耕地

面積37565畝,主要農作物有玉米、水稻、小麥、洋芋等,主要礦產資源有原煤、硫鐵礦、石灰石等,原煤儲藏量4.42億噸,主要分布在梅花、下廠、箐腳、東關、陶營、長坡等6個村,目前已有兩家民用煤進正在建設之中。“十一五” 計畫以來,全鄉各族人民在鄉黨委、鄉政府的領導下,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 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偉大旗幟,堅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人民民眾利益,通過全鄉廣大幹部民眾的共同努力,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鬥志,緊扣畢節試驗區“三大主題”,圍繞縣委、縣人民政府下達的各項工作目標,嶄新的厙東關鄉將以獨有的風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

詳情介紹

納雍縣厙東關鄉位於納雍的東北部,屬畢節地區所轄鄉,是烏蒙山區一個農業區。地跨北緯26度95分6秒至26度98分20秒,東經105度23分至105度26分之間,與畢節、大方兩縣毗連,東南與大方縣坡腳、貓場接壤,東北與畢節朱昌、岔河相連,西南與維新鎮交界,西北與畢節田壩連線。
距畢節行署40公里,離納雍縣城76公里,總面積63.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積10237畝,其中田957畝,土9180畝,宜林荒山25500畝,森林面積16542畝,其中“3356”工程林地7161.6畝,牧山地19684畝,岩山地3847畝。全鄉轄十個行政村,92個村民組,自然村寨村62個,共有3754戶1578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98人)其中漢族9869人,少數民族5911人,站總人口37%(漢族9869人,苗族870人彝族2194人,穿青等2847人)。
東關,康熙四年前屬木椅溪,為奢東、拉支、總抗、擺狸、扒那,與白(馬擺)馬欲(媽龍)厙舍等土目所統治,康熙四年(1665年)後,為大定府仁育里六甲;民國四年(1915年)為大定縣以列貓場區,東關聯保,民國23年(1934年)為納雍縣東關聯保,民國31年(1942年)為納雍縣維新區東關鄉,下設10個保,1949年12月解放後於1950年8月將保劃為行政村。1952年10月土改結束後將一村(東關)二村(箐腳)六村(陶營大坡)劃為維新區東關鄉,五村(大坡、黑砂跨)四村(李子)劃為大坡鄉,三村(梅花、營腳)劃為梅花箐鄉,11村(拔那、味作、雄塊)為奢溝拔那鄉,七村(平子、半坡、羊毛)為董井鄉,1956年將大坡,梅花合併為大坡鄉,東關鄉不變,1958年秋為大坡東關公社。1959年初為維新公社大坡東關兩管理區,1961年將大坡、梅花、東關合併為東風公社(即東關),1962年又將東風公社分成東關大坡兩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時又將東關設為厙東關公社,大坡設為梅花箐公社,1984年又改為東關、梅花等箐公社。1985年初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梅花改為梅花箐苗族彝族自治鄉,1992年2月撤區並鄉時,將梅花箐、東關鄉合併為厙東關彝族白族苗族鄉,轄十個行政村,九十二個村民組。最高海拔王箐梁子2217.6米,鄉所在地東關村1450米,總溪河1280米。境內地處中亞熱帶,屬溫濕季風氣候區,季節特徵十分明顯,高溫區、海拔1300米以上,總溪河直達那流域的狹長地帶,年平均溫度為14.5度,降雨充沛,無霜期較長(平均267天),年總各溫大於五千度,有利西瓜,柑結等喜溫作物生長,一般地區,海拔1300-1600米的東關、大坡、黑砂跨等地帶氣候溫和宜人,年平均氣溫為13.7度,總積溫為4500度至5000度,無霜期為250天,利於玉米、水稻、麥類、紅薯、洋芋等農作物的生長。低溫區、海拔1600米以上梅花、營腳村年平均氣溫為11.2度,濕潤大、陰雨日數多、凍凝多、無霜期僅222天,年積溫為4500度以下,農作物成熟偏遲半月以下,主產玉米、洋芋、蕎麥。水稻難以成熟。當梅花山、白岩大山“千里冰封”和一片泥濘之時,然而相距10公里的總溪河乾起灰塵,又春委山上還在寒風刺骨之際,則總溪河一帶已是春暖花開,桃李爭艷之時。
年平均降雨量為1206.7毫米,雨量為217天,日照時為1494.5小時,無霜期年平均達250天,冰雪深為1982年2月9日至10月達15公分,大風一般發生在每年2--3月以至7--8月份,災害:冬季長凝凍2-3月和7-8月南大風,4-5月份冰雹(反春寒),春旱5-6月暴雨,六月份“洗手乾”7-8月的局部洪災,伏旱以及夏季低溫,9-11月份的秋季連陰雨。
據《大定府記載:東關鄉山脈來自昆論、孫蜀到滇界及勝坡至東關梅花大山到大方縣城,另從畢納交界塘防大山直達納雍。山峰有:五箐梁子(因五個小山匯集得名)海拔2217.6米,森林密布,雜草叢生、盛產中藥材和野生動物。白岩大山(因土耳白岩居住得名),海拔2120米,北麓屬畢節,南麓屬納雍,1958年國家在山上撒播造林,畢節人民政府在山上建立林場,營腳村人民藉以草木茂盛的天然伏勢,發展畜牧業。兔兒丫口(因兔常往得名)海拔2045.6米。塘防大山(清代設卡保衛治安得名)海拔1980米,山上冷風颼颼,寒氣逼人,日曬時長,似如烈火,冬天積雪早,似如銀光多逢“端陽節”各族人民在此載歌載舞,歡度傳統節日,形勢險要為岳家必爭之地,歷代均有武裝戰鬥於此。中寨營又名朱家大山,海拔1979米,當地人民為免戰爭為害,在此防禦,故稱“營”。龍井梁子海拔1689米,張家營海拔1511米,媽聾箐海拔1684米,連成一片,各姓爭已,現有營牆殘存。石筍,位於署砂跨村海拔1419米,山著洛角一石柱,高數丈,形如春筍而得名,是當年紅軍駐進的地方。
總溪河,因水西總機安文思居住而為總機河總已河;又因多條支流匯集而為總溪河。最大洪峰流量為1931年2560立方米每秒,淹至杜少華屬前院壩,猴場街全部淹歿。河流碗蜒曲折,兩岸青山環繞,山有望入雲,猿鳴鳥啼,穴洞成群,風景伏良,令人心曠神怡,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十大風景區之一,開放旅遊事業,迎接中外客人。地形險要,河上萬壽橋為成都軍區重點保護橋樑之一,河下梯子岩,在1935年4月16日紅九軍團在此戰鬥,突出重圍進入納雍。1936年2月21日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於總溪河河壩上進行大會師,踏上新的征途,此河乃古今兵家必爭之地。
家井有:中廠、山腳、梅花、木樓、風包山、王家寨、狸體、標水岩、涼水井、雞心包等十個龍井。
塘庫有:麻柳塘、香樟塘、王家寨三個水塘。
石水缸:位於東關村涼水井村民組,距公路三百餘米,“五虎會師”(五個山頭)之中,三條溝渠會合處,中溝從百米高的空中流下,三起三疊,傾瀉奔騰,令人壯觀。
萬壽橋:總溪河上空,建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橋長56米,寬8.5米,高25米,跨度21米,載重15噸。
畢納路於1958年3月5日通車,途經箐腳、東關、陶營三個村約6公里。1974年畢節田壩-東關鄉公路,途經長坡村4.5公里。此外,箐腳至營腳村9公里,從鬼打彎經大坡至梅花7公里,從鬼打彎經新街到白泥梅花17公里,猴場至蔡家寨3公里,計40公里,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
東關有豐富的地下寶藏,金、銀、鐵、鋅、高嶺土、瑩石、硫磺等礦產資源。陶營的磚瓦馳名畢納兩縣。六個村的無煙煤礦星羅棋布。從解放前的營腳個體分廠,收入難以謀生的情況下,而今總產值達528萬元。
隨著科技興農的發展,糧食產量逐年遞增,總產量達到3524720公斤。畜牧業有牛1570頭,馬198匹,生豬存欄4979頭。
文教衛生、廣播、體育等事業也有大的發展,學校從解放前的營腳、東關二所學校,學生不足百人的情況下,發展到今天的東關、猛然場、梅花四所公辦學校,教職員工275人,學生達1838人。民辦12所,教師41人,學生1074人,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醫院有公辦1所,醫生8名,民辦醫生10人,保健員18名。影院2個,電視差轉台一座,4個村有電視機200台,廣播站1個。
厙東關鄉下轄村民委員會(總計10個)
東關、箐腳、梅花、下廠、白泥、大坡、李子、陶營、黑沙垮、長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