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夏瓦爾卡

"er)德國表現主義畫家[9] Amsterdam

卡爾 夏瓦爾卡(Prof. Dr. Karl Schawelka)
總介
夏瓦爾卡教授出生於1944年於巴伐利亞州的菲爾特,男,德國包浩斯建築藝術大學造型系終生教授C4,曾在多所大學任教,並任造型系主任,現任造型設計系博士考試委員會的成員,德國色彩中心主席。
學習經歷
1964到1971年在紐倫堡和慕尼黑學習繪畫,之後因為愛好而轉為藝術史,並於1971年通過藝術史的國家考試。在這之後在巴黎和慕尼黑為準備博士論文作進一步的學習。1978在慕尼黑通過博士答辯,題目是《關於歐仁·德拉克羅瓦[1]藝術理論的研究》。
工作經歷:
1978-1984年擔任慕尼黑技術大學的理論課的助手。
1984-1988年被聘於愛爾蘭根大學作為助教,在此之間被聘為卡塞爾大學擔任教授直到1993年。
1990年在慕尼黑技術大學通過教授資格考試,論文題目《關於自1800年起繪畫中的音樂性典範的研究》。
在愛爾蘭根和卡塞爾大學擔任兩所大學的造型設計系的系主任,並組織了多次學術會議。
(1993- )起在包浩斯大學教授藝術理論和美術史,,曾任設計系主任,造型設計系博士考試委員會的成員。
科學研究方向:
當代藝術,藝術理論,藝術史,色彩感受和色彩理論,以及公共空間藝術。
社會職務
2002年起擔任德國色彩中心主席
出版書籍(新)
《色彩-為什麼我們看事物如同我們看他們的那樣》,魏瑪,2007
出版和發表的文章(節選)
《表演中的粉紅色-對粉紅色的生物學觀點>》
發表在由巴巴拉·訥米茨所編輯的《粉紅色:在同時代藝術和文化中的陳列色》一書中,東費德爾恩,2006
《昨日和隱喻》
發表在《批評美學和有人情味的造型-獻給歐納夫·韋伯[2]60歲生日的紀念文章》,巍瑪,2005
《宗教作為激情的公式(宗教作為情緒代碼)-現代藝術中的超越》
出版在埃爾福特藝術大廳展覽目錄《不可名狀的美-二十世紀藝術中神話的謬論》,科恩,2005
《對柏拉圖的注釋?-在有形藝術中哲學的角色》
發表在《哲學,草圖,處方-埃爾福特學術研討會和展覽成果的文獻資料》,愛爾福特城市管理處,文化管理機構和有形藝術論壇,2004
《是否所有的人都存在過?[3]-在藝術和文學中神聖的橡樹和其它種類的的樹-當代的優勢?》
出版在《波里伐丟斯[4]-異教徒的犧牲,洗禮的十字架,橡樹崇拜》,愛爾福特,2004
《觸摸的魔力和物體自身的表演》
出版在《物自體》一書中,魏瑪,2002
《色彩,材質,雕塑和外觀》
發表在《色彩+設計51》雜誌上,特刊《色彩-材質-雕塑和外觀》,德國色彩中心色彩新聞雜誌23期,2003
《More matter with less art“?-論材質的感受》,
發表在《在藝術和生活中的材質》,柏林,2002
《雕塑的空間逃離,十九世紀的基石》
發表在《19和20世紀雕塑藝術審美疑問》,紐倫堡藝術學院出版系列叢書,2001
《在藝術中由顏色通過肌理到材質》
出版在圖林根州設計中心展覽目錄《桃花&虛擬藍色-歌德·色彩·空間》魏瑪穀倉展覽,2000
《歌德的色彩學-今天,“如果不是眼睛在發光,我們怎樣看得見光線?”》
出版在圖林根州設計中心展覽目錄《桃花&虛擬藍色-歌德·色彩·空間》魏瑪穀倉展覽,2000
《朱紅色聽起來像大號-論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色彩空間通感》
發表在《音樂和藝術:經驗-說明-創作,學者之間的對話》,曼海姆,2000
《感性的意外》
發表在《立場文化-政治和藝術 》,包浩斯大學根據漢斯·哈克榮譽博士的頒獎典禮出版,魏瑪,1998
《百科全書的雙關,反相和幻想-諾伯特圖·亨特伯格的圖片主體》
出版在魏瑪藝術收藏品展覽目錄《教育方案》,魏瑪,1997
《托馬斯·崴爾-新裝飾》
出版在《被放置的藝術》耶拿,1996
被再次出版在《克勞斯-蒂特 白[5]》,科恩,1998
《文藝評論:建築形式中的儀式》
出版在《拱形,包浩斯大學建築與建築工程學日記》,第三期,1996
《遺失的外觀-來自遺忘儲藏的圖片》
發表在《公告》雜誌上[6],1996年底12期
《在意外,遊戲和規則之間-保羅·克利[7]:植物園的劇院》
出版在《藝術的角度》一書中,慕尼黑,1994
《古斯塔夫·克林姆的貝多芬的震怒和音樂性的完美》
出版在《維也納世紀的轉折:影響-環境-效應》一書中,維也納/科恩/格拉茨1993
《簡潔和助記符-對瓦爾特·佛耶希特的作品的評註》
發表在佛耶希特的作品展的目錄上,圖賓根1991
《作為文化的震驚的原始-高更,畢卡索,基爾赫納[8]》
發表在《現代藝術講座,伴隨研究信件4》,圖賓根,1990
《20世紀藝術概念和藝術評判的變遷》
發表在《元素的藝術造型》一書中,慕尼黑,1986
《繪畫藝術中的色彩》
發表在《元素的藝術造型》一書中,慕尼黑,1986
《神話詩學-談歐爾特溫·米歇爾的作品》
發表在巴巴拉·福萊西瑟爾展覽的目錄上,1985
被再次發表於談歐爾特溫·米歇爾展覽的目錄上,1985
《繪畫藝術的原理和政治》
發表在“COBRA[9],蹤跡,我們,編織,集體公爵大街”展覽的目錄上, 慕尼黑,波恩和不萊梅,1984
《對恩斯特·威爾[10]的記憶》
發表在恩斯特·威爾的畫展目錄上,1984,慕尼黑
《顏色層和線條支架-對阿斯哥·約恩[11]的解讀》
出版在《為藝術的文字,凡德洛畫廊1957-1982》,慕尼黑,1982
《異域文化?-對從1800到今天的慕尼黑建築的文藝評論》
發表於《文化和技術》,1982年第一期,關於歐仁·德拉克羅瓦德藝術理論的七個研究
慕尼黑,1979
[1] 歐仁·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 法國著名畫家,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
[2] 歐納夫·韋伯(Olaf Weber)系包浩斯大學主教美學的教授
[3] 歌德的警句詩《溫和的增辭》(Zahme Xenien)中的句子
[4]法國14世紀教皇波里伐丟斯八世(Bonifatius VIII)
[5] 白Weiß在德語裡也有“知道”的意思
[6] 德語為Bulletin,為德國攝影學院雜誌
[7] 德國籍瑞士畫家
[8] 基爾赫納(Ernst Ludwig Kirchner)德國表現主義畫家
[9] 是一個藝術團體,COBRA來自於城市名哥本哈根,布魯塞爾和阿姆斯特丹Copenhagen, Brüssel, Amsterdam,
[10] Ernst Weil(1919-1981)為德國畫家
[11] Asger Jorn(1914-1973)為丹麥畫家,為COBRA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