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丁阿姨

卡丁阿姨

“卡丁阿姨”年過半百,卻能玩轉時尚網路遊戲;她熬夜上網,只為監督催促“小網蟲”早些休息;她組建大型網路“車隊”,只為幫助少年戒除網癮。她是無數少年的知心阿姨,是虛擬世界的真實感動,是平安建設的百姓“英雄”。如今,即將舉起奧運火炬的她,希望能被批准奔赴地震災區,幫助劫後餘生的孩子們進行心理重建。她,就是丹東市54歲的趙麗雲——為“網蟲”少年戒癮的“卡丁阿姨”。

發展事跡

“卡丁阿姨”語錄我們多犧牲些時間和精力,反正上網看什麼都是看,聊什麼都是聊,閒著也是閒著,還不如利用大好時光,幫助一下我們的孩子,祖國的下一代。如果把溫暖傳給了別人,你就會感到心是熱的;如果把愛傳給了別人,你就會感到世界到處都是愛,到處都是美麗,就像置身在春風蕩漾的花園,你會感到無比的幸福。 “你知道嗎?網上有個挺‘酷’的老太太叫‘卡丁阿姨’,通過網路遊戲平台幫助網癮少年回歸正常生活……”一位網友發來這樣一條信息引起了記者的關注。經過網路搜尋,記者驚訝地發現,在網路這個虛擬的世界裡,“卡丁阿姨”的名氣絕對不亞於任何一位世人矚目的網路明星,她組建的卡丁車隊,也以“綠色”而蜚聲網路。5月14日,記者趕赴丹東,走近“卡丁阿姨”趙麗雲,也試圖了解一個用網路拯救網癮少年的愛心團隊的傳奇。 被誤會的網咖“調研”“那段時間,路過的每一家網咖我都要進去看看,人家都以為我是來找自己家的孩子呢!”

——“卡丁阿姨” 趙麗雲

趙麗雲家住丹東市元寶區六道口街道金水灣社區。第一次見到她的人,很可能將她當成一名普通的退休阿姨。然而,當記者看到她坐在電腦前,一邊開著視頻、語音功能,柔聲細語勸說網癮少年,一邊飛速敲打鍵盤與幾名“志願者”聯繫情況,“平凡”的第一印象已經徹底被改寫為“不平凡”。

由於曾經從事婦女兒童工作,趙麗雲最喜歡的話題就是“孩子”。退休之後,她加入了老年大學合唱團,與在大多數退休老人眼中時髦而陌生的網路沒有任何交集。然而,一些親友的求助很快改變了她退休後的生活軌跡。

趙麗雲開朗、熱心,周圍人都不自覺地願意將生活中的煩惱向她傾訴。“當時不少鄰居和朋友都向我訴苦,說孩子沉迷在網路里,甚至在網上沾染了很多不良習氣,家長跟孩子幾乎說不上話,這樣下去孩子一輩子就毀了!”趙麗雲對家長們的憂慮上了心。

沉溺網路,與大人交流渠道幾乎封閉的孩子們到底是被什麼所吸引?要了解這些孩子,就要接近他們的生活圈。2006年年初,趙麗雲開始對青少年沉迷網路的情況展開了一次一個人的“調研”。“那段時間,路過的每一家網咖我都要進去看看,因為網咖很少有我這么大歲數的人來上網,人家網咖管理員都以為我是來找自己家的孩子呢!”趙麗雲回憶。輾轉在多家網咖,目睹十八九歲甚至十三四歲的孩子們在網上連續十多個小時打遊戲、瀏覽骯髒的圖片和視頻,網路聊天時髒話連篇,有些孩子的暴力傾向十分明顯……網癮少年們除了學校、家庭就是在網上,涉世未深的孩子,總接觸這樣的環境,會被推向違法犯罪的邊緣!這一幕幕讓她作出了一個決定:總得有人來管管這些孩子,關鍵時候拉他們一把,那就從自己做起。 從接近網癮孩子們的生活圈,到走入生活圈,趙麗雲選定了上網聊天。電腦鍵盤上都是英文字母,上網也需要簡單的英語基礎,為了上網,英語“零基礎”的趙麗雲首先花了一個多月學習英語。白天學習,晚上複習,趙麗雲過上了比學生還刻苦的日子。每天清晨,鴨綠江邊都會有趙麗雲捧著英語課本的身影。她選擇這個地方晨讀有她的“小算盤”:自己的記憶力比不上年輕人,學過的單詞有時候就忘了怎么念,而這附近就是丹東市第十三中學,早上上學的孩子絡繹不絕,發現有不會的問題就跑去攔住學生求教。

“向孩子求教,有沒有過不好意思?”記者問她。“家裡人也笑我,不過我很嚴肅,能幫我的孩子們都是我的老師。”然而,當她終於買來了電腦、上了網才發現,雖然網上孩子很多,但她直接跟孩子聊天接觸的效果並不理想。“在網上,大家實際上都是陌生人,孩子們都不相信你,也不會跟你說實話。”看到母親的苦惱,趙麗雲的兒子——一位網路工程師給母親出了個主意:“如果不怕吃苦,您就學著玩一款網路遊戲吧,如果成為遊戲高手,孩子們崇拜您,自然就來找您了!”

選擇遊戲也頗費了一番心思,太難的不行,已經上市時間太久的也不行,因為在這樣的遊戲中,很難迅速趕超其他玩家成為高手。於是,兒子向趙麗雲推薦了當時剛剛公測的網路遊戲——“跑跑卡丁車”。從此,趙麗雲苦練技術,很快就在卡丁車的世界中嶄露頭角,慕名與她聯繫比賽的孩子“井噴”一樣出現在她的好友名單中。從此,趙麗雲開始了沒日沒夜的上網勸導網癮少年。“有時候半夜做夢有孩子找我,我就起來上網。”

說起每天的“工作”時間,趙麗雲笑稱:“那可沒個準點。因為需要幫助的孩子太多了,”她說,雖然在網上忙得連吃飯的時間都擠不出來,但再忙她也要洗漱。看到記者疑惑的目光,她笑著解釋:“不是我愛美,是有的孩子要求視頻‘見面’,他們說,看到我才能真正放心。”

通過與一些網癮少年的交流溝通,趙麗雲總結出了他們痴迷網路的一些原因:因為學習壓力過大,或者是因為父母離異,家庭缺乏溫暖,只能通過上網排解寂寞,有的孩子甚至帶著仇恨上網,在網路世界發泄自己對生活的怨恨。遇到這樣的孩子,趙麗雲從關心生活入手,成為他們的知心人後,再逐漸勸導他們努力學習本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孩子一多,趙麗雲逐漸減少了在遊戲中投入的精力,“因為我的目的不是遊戲,而是吸引孩子、接近孩子,進而幫助這些孩子。”一個人忙不過來,趙麗雲又開始著手組建車隊——“52AGE”,以便從中挑選與她志同道合的志願者。當時52歲的趙麗雲在網路遊戲玩家中是毫無爭議的“高齡”,老太太玩遊戲也能這么厲害?經過官方網站宣傳,一夜之間,她成了遊戲玩家中的名人,很多人找她切磋技術,有的人還專程來向她“挑戰”。

25歲的劉佳家住山東,職業是網站管理員。看到“跑跑卡丁車”官方網站上關於趙麗雲的介紹,他“禁不住誘惑”申請加入趙麗雲的卡丁車隊——“52AGE”。記者通過QQ採訪劉佳時,說起對趙麗雲的印象,他說:“你從聊天中就可以發現,‘乾媽’(志願者們對趙麗雲的尊稱)是那種風趣幽默的老太太。”從不服氣前來挑戰,到被趙麗雲的愛心所感染,劉佳的經歷是很多志願者的一個縮影。趙麗雲告訴記者,她培養志願者是分步驟,有標準的。首先要人品素質過硬。起初,她只發展25歲以上的志願者,條件成熟後,又發展20歲以上的志願者。志願者中,不少人都是大學生。雖然數百名志願者因為各種原因在車隊中“有出有進”,但有一批幾十人的“鐵桿冬粉”始終追隨著趙麗雲的腳步。因為,他們都記得“卡丁阿姨”說的那句話:“和上網玩遊戲比技術相比,幫助那些孩子更有意義!”

於是,按照趙麗雲“傳授”的方法,志願者們先和沉迷遊戲的孩子們交朋友,建立友誼後,再逐步讓他們認識到沉迷網路的危害,並像家長一樣對他們的上網時間進行監督,不同的是,他們之間沒有孩子與家長之間的“代溝”。

趙麗雲和志願者們幫助過的網癮青少年數不勝數,其中,有身陷毒癮的,有曾想輕生的,有沾染惡習的,經過大家不懈的幫助,他們都已經走向了美好的人生,特別是其中有些人,不但自己成功戒除了網癮,還能繼續幫助其他孩子,形成了良性循環。

同樣來自山東的張龍澤也是一名網路志願者。去年10月,剛滿20歲的他攢下打工一個月的工資,獨自一人來到丹東為趙麗雲慶祝生日。然而,見面的驚喜過後,趙麗雲就因為勞累過度病倒了。陪伴照顧了“乾媽”十幾天后,雖然龍澤還是放心不下,但只能依依不捨地離開。他告訴記者,“乾媽”特別不注意休息。一次,有個女兒即將高考的家長帶著孩子慕名前來求助,雖然當天她已經因為連續十幾個小時不吃不喝上網,導致嚴重眩暈、嘔吐,起不來床,但她還是如約將孩子和家長請進了家門,在病床前開導了孩子兩個多小時。走出網路封閉世界的孩子成功參加了高考。

如今,“52AGE”的志願者構成已經不僅限於國內,不少外國網友也要求加入了這個團隊。然而,“卡丁阿姨”還是覺得缺乏人手。因為雖然我國去年推行了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但趙麗雲觀察發現,限制了登錄一款遊戲的時間,有的孩子就申請幾款遊戲換著玩,甚至想辦法偷盜其他人的ID賬號或裝備。“防沉迷系統”防住的只是不想沉迷的孩子。趙麗雲認為,再完美的系統也比不上孩子發自內心的覺醒。因此,自己和志願者的“工作”顯得更有意義。她說:“能多幫助一個孩子就多幫助一個孩子,現在我們忙不過來,如果我的行動能帶動更多的力量,哪怕再多一個人幫助幾個孩子也好!”

記者在發稿之前,接到了“卡丁阿姨”的電話。她的語氣十分焦急:“記者同志,你能幫我聯絡去災區當幫助倖存孩子心理重建的志願者嗎?我知道地震發生後,那裡的孩子們迫切需要心理重建。我自學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也有大量和孩子們交流的實戰經驗,雖然我已經向四川省紅十字會等組織機構申請奔赴災區一線了,但現在還沒收到回音,心裡特別著急,拜託幫我聯繫一下!”

關於卡丁阿姨的話語

“如果不怕吃苦,您就學著玩一款網路遊戲吧,如果成為遊戲高手,孩子們崇拜您,自然就來找您了!”——趙麗雲的兒子、網路工程師 范偉

“聽說她技術好,我當時挺不服的,特意來找她比賽,結果我現在已經被發展成愛心志願者了。”

——趙麗雲發展的幫教志願者 劉佳

“記者同志,你能幫我聯絡去災區當幫助倖存孩子心理重建的志願者嗎?”

——“卡丁阿姨” 趙麗雲

卡丁阿姨的愛心博文

用愛心挽救沉迷網路的孩子

幾年來,我通過網路,用愛心、耐心和恆心挽救了無數個沉溺於網路、沉溺於遊戲的青少年,幫助他們回到了學校,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為此,孩子們親切的稱呼我“卡丁阿姨”,有的孩子還親昵的稱呼我“乾媽”。

2000年,我從丹東第一建築公司退休,那時我對網路一竅不通,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網盲”。有一回,一位朋友找我幫忙,要我救救她那個沉迷網路,而且已經沾染了一些惡習的孩子。看著他那期望的眼神,我心裡特別難過。打那以後,我就留意上了網路,只要經過網咖就一定要進去,看看是什麼力量吸引著孩子們。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發現有的孩子上網瀏覽不健康的網站,有的在聊天說髒話,而大部分是被網路遊戲所吸引。各個年齡段的都有。網路是一把雙刃劍,你利用它來學習,那它就是你學習的工具;用來放鬆心情,那它就是娛樂的工具;用它來探索世界,那它就是你索取奧秘的視窗。但如果你被網路里低俗不健康的東西吸引進去,甚至被它控制,那它就是犯罪的搖籃。關鍵是,是否等夠把握和控制自己。但對於未成年的孩子來說,期望他們對網路的東西有自控能力就不太現實了。為了早一天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決心親自體驗一下網路世界。

我學電腦知識是從2005年下半年開始的。為了快速的學會打字,我首先去補習英語,學英語非常的辛苦,單詞只能靠死記硬背,這年底兒子大學畢業回來後,我讓兒子教計算機,很快學會了上網,兒子又給我申請了QQ號,學會瀏覽後,感覺到了網路的奇妙,也發現網路上一些不健康的東西對青少年的潛在危害確實太大了。我決定要找出一條路,找到一種辦法,來救救這些孩子。

但是如何能接觸到孩子?我還不知道。有一天,我問兒子。兒子說:“現在的孩子個性都特強,沒人會聽您的大道理。如果您能和他們玩到一起,玩出水平,他們才會服您。”我說:“那行,你幫我找一款遊戲吧,別太複雜,也不要太大型,還不能太老的遊戲,只要是小孩子喜歡玩的遊戲就好。”就這樣,2006年2月初我註冊一個“跑跑卡丁車”的號,取名“52歲老太”。當時這款遊戲正處在“公測”階段,挺火。為了儘快在遊戲圈子裡闖出名氣,我每天要上網十個小時左右,苦練手指的靈活性和漂移技術,連續幾天兩隻腳都是腫的。一段時間下來手指也磨起了繭子,鍵盤上的個別字也磨沒了。到目前為止,我的這台計算機配件已經換了多回。一個月以後,我就在圈子裡有了一群崇拜者,三個月後我的“雙噴”、“連噴”等高難度動作常常令孩子們羨慕不已。由於經常在個人房間裡取得冠軍,遊戲結束的時候孩子們沒有一個相信我是52歲的人,還說:“你是52歲的阿姨,那我還是82歲的老奶奶呢。”我趁機告訴他們“不信,可以加阿姨的QQ號,咱們視頻一下不就知道了么?”就這樣和孩子們接觸和溝通正式的開始了。通過和孩子們語聊視頻後,在“卡丁車”這款遊戲裡,我的知名度與日俱增,甚至不少的孩子還成了我的冬粉,他們希望能加我為好友。在比賽的間歇,我和他們就像朋友一樣的聊天,交流人生的感悟。漸漸的,孩子們與我探討遊戲的少了,向我述說內心秘密的卻多了起來。

通過和孩子們的交流,我感覺到,青少年痴迷網路大多是學習壓力過大,還有的是父母離異、缺少家庭的溫暖及父母常年在外打拚,而忽略了與孩子間的溝通交流,他們之所以沉迷於網路世界,是企圖通過網上遊戲、聊天、對網友的肆意發泄等方式來打發時間、排泄寂寞、宣洩不滿、尋求外界的關愛或同情,尋求遊戲裡比“裝備”,“升級”的精神榮耀和虛擬“成功”的快樂和滿足感。

為了幫助和影響更多的網路青少年,我組建了一個名為“52AGE”(即“52歲”)的車隊。我為這個車隊確定的遊戲宗旨是:娛樂第一,技術第二,切磋技藝,廣交朋友。不到一個星期,車隊就有了幾百人,有一天,一個27歲網名叫“火火”的福建青年找我聊天,在後來的深入接觸中,他知道阿姨是在真心關懷他,就告訴了我一個秘密,講了他吸毒的始末,也想戒掉,但就是控制不住,他非常的苦惱,從此以後,這個年輕人就成了我關注的重點。每天都要在網上給他講人生的道理,陪他度過最難熬的時刻。半年後的一天凌晨3點左右,突然收到他發來的滾動信息:“我受不了了,我想死!殺了我吧!”我知道,是他的毒癮又發作了。這一天,我一直陪他嘮到午後一點,整整9個多小時,在隨後的幾天裡,我一直保持著同他的聯繫,電話費就花了200多元。這個青年又一次打消了輕生的念頭,解除了毒癮,開始了新的生活。

廣東一位叫“幻影”的網癮少年。父母經商,生活條件優越,由於日常沒人關心,他內心特別空虛,覺得只有在網路世界裡盡情放縱才會好受些。我就每天都同他聯繫談心,幫他策劃人生和未來。推心置腹的聊天終於有了結果,那天我們開通了語音,他和我說:“阿姨,您與我聊天和說話的次數比我父母加起來的都多。”後來“幻影”打出了這樣一行字“乾媽,我不想在上網玩遊戲了!”

一個網名叫“丫頭”的北京女孩子,我剛認識她的時候,她天天泡在網路上,在群里說髒話。我苦口婆心做她的工作,只要是她線上,我就和她聊。原來她父親是一所學校的教授,對她管教非常的嚴厲,他反覺得承受不了,產生了與父親對著幹的逆反心理。她父親希望她好好學習,她則逃學;父親不允許她上網,她就偷著上網。了解這一切以後,我就從心理上關愛她,給她以精神上的呵護,同時給他講人生哲理,不到一年的光景,終於說服她重新走進了課堂,最後這個孩子在論壇里寫道“是乾媽幫我改掉了很多壞毛病,我從乾媽身上學到了坦誠和理解,我支持乾媽在網路上開展的挽救青少年活動。”

遼寧撫順一名17歲的男孩子,網名叫“不壞的壞孩子”,是朋友介紹加了卡丁阿姨的QQ,這個孩子沒有一天不上網的,原來他早就輟學了。有時候和他視頻聊天時,他旁邊還有個女孩子,也是滿口的髒話。一次,他在群里說,他的朋友來電話,被人欺負了,他要下線“幫忙”。這是要出去打架的訊號,會惹上麻煩的。為了阻止他的行為,我連忙在網上要與他視頻聊天,但是他說什麼也要走,怎么勸也不好使,最後我幾乎是下命令了。他只好說現在是用手機上的網,要改用電腦才能視頻聊天,我說,那就在附近找一個網咖,他答應了,說最近的網咖得走十分鐘,我告訴她別掛手機,走一會就告訴我什麼位置,還有多遠到網咖,就這樣,他真的是走幾步就告訴我是什麼位置,十分鐘後真的接通了視頻,我這才把懸著的心放了下來,制止了他可能參與的一場毆鬥。為了不讓這個孩子天天混在網咖,我和他的溝通也是馬拉松式的,直到前年的年底他光榮的入伍,還把他穿軍裝的照片傳給了我。

我們市某中學有個女孩子網名叫“笨小孩”。她網上告訴卡丁阿姨,7歲時爸爸去世,媽媽後來改嫁,她和奶奶一起生活,我知道她多么的需要母愛,每當看到他在網上的時候,都儘可能多和她聊會,為她樹立逆境中快樂生存的信心,還給她找了一個比她大一歲的內蒙志願者,讓她們互相交朋友。後來這個女孩子上了職業學校,她還把學習的成果拍成圖片發給我,我看到了她的生活是快樂的幸福的。

有一位母親找到我,讓我幫幫她那個一心上網不愛學習英語的女兒。我想,如果能用英語同她女兒交流,給她樹立一個榜樣,不就能引起她學習英語的欲望么,於是,我又開始了自學英語,時不時的我在孩子們的Q上或者群里打上幾個英語單詞或者句子,引導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許多小網友也跟著學習用簡單的英語對話,逐漸的戒除了網癮。

有幾位高中生也是在學習上和心理上出現了狀況,是爸爸媽媽領著找到我的家,我們攀談了多次後,孩子們的狀況有了明顯的改變,願意說話了,有了笑容,還有的主動和我一起探討學習和如何與人溝通,其中有個孩子,拿來了他國中的英語書,我和他約定,我們倆同時分頭把一冊書中的英語單詞用中英文的形式穿成句子,連成一個鮮活的故事,我告訴他你什麼時候寫好就什麼時候來找卡丁阿姨,他說好。幾天后我的故事寫好了,一個星期後他來了,但他很不好意思的把本子給卡丁阿姨看,他沒有完成,只有幾行字,當我打開我的檔案把穿好的故事給他看時,他看了好一會,然後把故事都抄了下來,還說這樣好,一個故事看多遍,可以記住好多單詞。我還告訴了他如何學習的小竅門,勤學加巧學。

我是一個很喜歡唱歌的人,受到這次成功的啟發,我又亮出了我的看家本領,在網上用歌喉感染孩子們,大家比著唱歌。孩子們喜歡流行音樂,我就開始學唱流行歌曲,像周杰倫的“菊花台”,張韶涵的“隱形的翅膀”等,我還學會了幾首英文歌曲“Whatever Will Be will Be”,中文意思是“順其自然吧”等。歌曲拉近了我同網癮青少年的心裡距離,功夫得到了回報,孩子們接受了我,成了忘年交,有的還把他們的朋友介紹給我,有的青少年擺脫了網上低俗不健康的東西,使他們擺脫了網癮的折磨。

通過網路做網癮孩子的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關注,我先後接受了北京電視台、江蘇《揚子晚報》、瀋陽《華商晨報》、武漢《都市報》、《中國青年報》、中央電視台、新華社駐遼寧記者站、北京人民廣播電台、遼寧電視台、《丹東日報》丹東人民廣播電台、丹東電視台《中國火炬》雜誌等媒體和刊物的專題採訪和報導,2008年我又非常榮幸和自豪的成為北京第二十九屆奧運會的火炬手,代表丹東240萬父老鄉親參加了吉林省延吉市的火炬傳遞。我還先後被市政府和元寶區授予“丹東市優秀網咖義務監督員”“丹東市第十一屆”錦繡杯“愛心獎”,“元寶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工作者”,“丹東市青少年教育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丹東市百名優秀女性”,“丹東市三八紅旗手”光榮稱號。並被聘任為六道國小和興仁國小的校外輔導員。

為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我還要一如既往的做下去。幫助和關心青少年是全社會的事,為了國家的未來,為了每個家庭的和睦,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去做。關注那些需要精神關懷和心靈呵護的孩子們,使網路最終成為綠色家園,為了我們的下一代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