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鎮縣

南鄭縣位於陝西省西南邊陲、漢中盆地西南部,北臨漢江,南依巴山。是漢中“雙百”城市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面積2823.78平方公里,22個建制鎮,截至2011年,南鄭縣戶籍總人口為555568人,非農業人口99192人。屬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尤以北亞熱帶氣候特徵最為明顯。

古名南鄭

南鄭因“鄭人南奔”而得名,漢中大地上的古地名,自東漢起基本上一直為漢中的附郭首縣。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陝西華縣一帶的一小部分鄭國人為躲避犬戎侵略向南逃至漢中市區一帶(大部分人逃到了河南新鄭),並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始置縣(治今漢中市區)。  由此可見,南鄭之名為漢中之外的秦人所取,初為地域名,大約83年後才成為以今漢中市區為中心的縣名和城市名。顯然,原南鄭主要指漢江以北今漢台區尤其是市區部分,而今南鄭卻幾乎全在漢江以南(北岸遠離市區的東西兩端有極少零星農田),二者存在著極大的錯位。

區域概況

南鄭縣位於陝西省漢中市西南部,地處東經106°30ˊ-- 107°22ˊ,北緯 32°24ˊ-- 33°7ˊ之間。縣域南部與四川省通江縣、旺倉縣接壤,邊界長度分別為48.7公里、94.2公里、15.8公里;西與陝西省寧強縣、勉縣為鄰,邊界長度分別為37公里、83公里;東與城固縣、西鄉縣毗連,邊界長度分別為79.3公里和39公里;北與漢中市漢台區隔江想望,邊界長度為40公里,縣界總長度圍437公里。縣境東西最長直線距離83公里,南北79公里,全縣總面積2823平方公里。東北距漢中城12公里,距陝西省省會西安390公里(經佛坪、周至縣)。有跨省公路漢中~南江路穿城而過;距漢中火車站13公里,距漢中飛機場10公里。

行政區劃

明清時期

明代以前本縣行政區劃無考。  明朝洪武初年,本縣編戶5里。正德年間(1506~1521)增至20里,煙戶2073戶。  清代前期,沿用明代的鄉、里制。乾隆年間(1736~1795)共編4鄉,18里,154村;編戶22517戶。鄉、里名稱是:  東鄉轄七里,即東北里、太平里、尊賢里、歸仁里、歸德里、興讓里、正宜里,里下有42村。西鄉轄一里,即德化里,里下有37村。南鄉轄4里,即三灘里、遵化里、新興里、望京里,里下有34村。北鄉轄6里,即西北里、永安里、順義里、崇教里、崇文里、興仁里,里下有36村。  清朝末年,本縣城區編為13坊,即書香坊、府西坊、察院防、華廟坊、行台坊、十字官官坊、孝義坊、東關坊、南關坊、西關坊、北關坊、塔兒巷坊、果園壩坊;城外編4區,20里,88壩,720村;編戶26316戶。區、里、壩名稱如下:  東區:5里,即東一里、東二里、東三里、東四里、東五里;21壩,即七里店壩、侯家營壩、大茅壩、奚家鋪壩、下茅上壩、下茅下壩、下南江池、十八里舖、獅子壩、新鋪壩、馬營壩、柳林鋪壩、大營壩、五渠壩、上七里壩、中七里上壩、中七里下壩、下七里上壩、下七里下壩、馬池渠壩、朴樹壩;轄178村。  北區:5里,即北一里、北二里、北三里、北四里、北五里;18壩,即八里橋壩、老君下壩、染房營壩、老君中壩、老君上壩、景家塘壩、趙管壩、高家寨壩、趙家莊壩、二十里舖壩、金毛壩、蕭曹壩、上南江池壩、寶峰壩、武鄉鎮壩、東石碑壩、中石碑壩、西石碑壩;轄194村。  南區:5里,即南一里、南二里、南三里、南四里、南五里;21壩,即慈家營壩、水南村下壩、水南村中壩、水南村上壩、中所壩、下高皇山壩、下廉水壩、中廉水壩、上廉水壩、下紅花河壩、上紅花河壩、牟家壩、湘水寺壩、上高皇山壩、關爺廟壩、法慈院下壩、法慈院中壩、法慈院上壩、八角山壩、秦鄭壩、回軍壩;轄98村。  西區:5里,即西一里、西二里、西三里、西四里、西五里;28壩:即九女壩、下沙塘壩、中沙塘壩、萬壽壩、柏鄉壩、梁龍壩、新街子、上水下壩、上水上壩、旱麓上壩、旱麓下壩、上沙塘壩、蕭亭壩、大沙壩、沙河集(新集)、廉水縣壩、下雙坪、上雙坪、龍潭壩、紅寺壩、紅廟塘、塘口子、白岩河、老龍池、喜神壩、廟壩、黃楊河、鋼廠;轄250村。

民國

中華民國(以下簡稱民國)初年,本縣政區沿襲清代鄉、里制,區劃未變。24年(1935),廢除鄉、里制,推行保甲制。全縣劃為5區,23個聯保處,252保,3482甲,編戶50080戶。區及聯保處名稱是:中區(城區)設中樓、社壇、東塔、蓮湖、虎橋5個聯保處;東區轄新民、鋪鎮、大同、靈泉4個聯保處;西區轄旱麓、雙坪、喜神、濂水、龍江、上水6個聯保處;南區轄牟秦、湘法、和平、讓水4個聯保處;北區設武鄉、天台、老君、五權4個聯保處。28年(1939),整編保甲,武鄉、天台聯保合併為武鄉聯保處;老君、五權聯保合併為老君聯保處。是年,全縣共21個聯保處,154保,3533甲。  30年(1941),實施新縣制,改聯保處為鄉(鎮)公所。並調整插花地,濂水鄉全部及上水鄉的太子廟、趙家洞子、玉泉、杜家灣和龍江鄉的新街子劃歸褒城縣;喜神鄉的龍鬚溝、石欄壩、八道河等劃入寧強縣;靈泉鄉的朴樹營劃歸城固縣;本縣新劃入褒城縣的小壩、九嶺、徐營里、王家坪、韓家坪、高院子等地。鄉、保亦有調整。  此後,除部分保、甲有調整外,直至1949年本縣解放,行政區劃無大的變動。

南鄭縣轄18個鎮、12個鄉:

鎮:城關鎮、聖水鎮、大河坎鎮、協稅鎮、梁山鎮、陽春鎮、高台鎮、新集鎮、濂水鎮、黃官鎮、青樹鎮、紅廟鎮、牟家壩鎮、法鎮鎮、湘水鎮、小南海鎮、碑壩鎮、元壩鎮鄉:胡家營鄉、歇馬鄉、郭灘鄉、忍水鄉、兩河鄉、塘口鄉、喜神鄉、高家嶺鄉、西河鄉、福成鄉、白玉鄉、魏家橋鄉。  除漢族外,有回族、滿族、朝鮮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哈尼族、土族、錫伯族、蒙古族、黎族、白族、苗族、土家族、布依族、藏族、維吾爾族等少數民族分布。  2010年7月7日,經陝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南鄭縣歇馬鄉併入大河坎鎮,撤郭灘鄉併入梁山鎮,撤塘口鄉併入黃官鎮,撤魏家橋鄉劃歸黃官鎮和兩河鎮,撤喜神壩鄉併入紅廟鎮,撤銷高家嶺鄉併入牟家壩鎮,撤西河鄉併入碑壩鎮,撤白玉鄉、福成鄉合併設福成鎮,撤胡家營鄉設胡家營鎮,撤忍水鄉設忍水鎮。城關鎮更名為漢山鎮,元壩鎮更名為黎坪鎮。至此,南鄭縣轄區由18個鎮,12個鄉調整為22個鎮建制.

建制沿革

南鄭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考古工作者在縣境北部的梁山地區發 現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遺址遺物證實,南鄭地區早在數十萬年前即有古人類生息繁衍;原始公社時期,已有較發達的農牧業、手工業。南鄭是漢水流域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人類社會從古到今各個時期的承載、延續蹤跡都可以在這找到。  南鄭在周代即為漢水上中游地區重鎮,戰國時期置縣。為陝西置縣最早的縣之一。自公元前451年秦築南鄭城後,厲為漢中郡.道.府附郭首縣。  漢高祖劉邦為漢王時曾以南鄭為都城;漢末張魯在此建立政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權將近30年;  三國時蜀漢與曹魏在南鄭地區進行過激烈較量;晉武帝泰始年間,南鄭為梁州及漢中郡治所。西魏廢帝三年(554年),南鄭縣改為光義縣,治所不變;隋開皇初年復稱南鄭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漢川郡置梁州,南鄭為州治所;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南鄭為山南道梁州屬縣;  宋代,南鄭為府轄縣及路、府治所;  元朝(1271~1368年)設陝西行中書省,南鄭為興元路路治,南鄭縣正式劃歸陝西;  明朝時期南鄭為漢中府治,其間明末農民起義軍在南鄭地區留下眾多可歌可泣的鬥爭史話;  清朝時期南鄭屬陝西布政司漢中府轄縣。民國17年(1928年),撤銷漢中道,南鄭縣直屬省轄。20世紀30年代初,南鄭縣是中國工農紅軍創建的川陝革命根據地之重要組成部分,1949年12月6日,南鄭縣被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隨即將南鄭分置為南鄭縣與南鄭市。南鄭縣遷治與漢中城東的十八里舖,除漢中城及郊區歸南鄭市外,其餘集鎮和鄉村仍由南鄭縣轄領。  1954年底,將四川省通江縣的碑壩區劃歸南鄭縣。1958年底撤銷南鄭縣,轄區併入漢中市。1961年9月縣市分設,劃漢江以南原南鄭縣轄的冷水、漢山、紅廟、南海、碑壩五區及原褒城縣轄的高台、新集、黃官三區和原黎坪中心區的部分區域為南鄭新政區。

氣候概況

氣候特徵 本縣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由於地理因素、季風環流等影響,氣候具有以下特徵:(1)本縣地處海陸氣候分界處,包括兩個氣候帶:北亞熱帶和暖溫帶,尤以北亞熱帶氣候特徵最為明顯。(2)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特徵。冬季受蒙古高壓控制,經常有乾冷氣流進入,天氣多陰沉,乾旱少雨,東北風較多,但風力較弱;時有寒潮侵襲,但氣溫又不至過低。春季是北方乾冷氣流與南方濕熱氣流交替的時令,乍寒乍暖,天氣多變,有時“清明時節雨紛紛”,有時則吹黃沙風。夏季東南季風活動頻繁,濕熱氣流進入,雨熱同季,多雷雨,伴有狂風;時有乾旱發生。秋季北方冷氣團與南方暖氣團相遇,境內往往陰雨連綿,有時整月地皮不乾;但有時也出現乾旱(俗稱“秋老虎”)天氣。這一特徵,是導致秋季日照時數偏少的因素之一。(3)受地形影響,氣溫、降水垂直差異顯著:米倉山北坡氣溫由北向南遞減;降水則由北向南遞增。地處北部平壩的周家坪海拔536米,年均氣溫14.2℃,年平均降水量970.4毫米。南部中山地區的小壩鄉陳家坪海拔1210米,年平均氣溫10.7℃,年平均降水高達1649.8毫米。兩地海拔高度相差673.5米,氣溫、降水則分別相差3.5℃和679.4毫米(在米倉山南坡的碑壩地區與北坡不同:隨高度降低,氣溫由北向南遞增,降水由北向南遞減)。另外,縣境內因地貌多樣,小氣候特徵也較明顯。(4)災害性天氣如暴雨、低溫、連陰雨、乾旱等頻繁。  氣候分區 全縣劃分為三個氣候區:  平川丘陵北亞熱帶氣候區。又分兩個亞區:(1)平川丘陵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包括海拔800米以下的地區。氣候條件優越,熱量資源豐富。≥10℃積溫在4320~4700℃,持續時間7個多月;≥20℃積溫在2426~2907℃,持續時間4個月;極端最低氣溫-10℃~-6℃,極端最高氣溫36℃~37℃;年降水量900~1100毫米。作物生長期的4~9月,降水量800~900毫米,占全年降水的80%。穩定通過10℃的初日在3月28日,終日在11月4日,初終日數長達222天,能滿足喜溫作物的生長。(2)平川丘陵北亞熱帶半濕潤氣候區,包括農豐、立峰、鐵爐、碗廠、華山5個鄉。熱量條件同第一亞區,年雨量在970毫米以下,其中農豐、立峰只有800毫米左右。  山地暖溫帶常濕氣候區。包括800~1400米的淺山地區。熱量次於平川丘陵氣候區,年平均氣溫在9.7~13.3℃;極端最低氣溫在-15~-11℃;≥10℃積溫在3067~4320℃;≥20℃積溫在830~2426℃。降水量1300~1500毫米。該區冬冷夏濕,日較差小,凍害嚴重,亞熱帶作物一般不能成熟,喜溫作物易發生“秋封”。農作物一熟有餘,兩熟不足。  山地中溫帶過濕氣候區。包括1400米以上地區。最熱月平均氣溫<20℃,極端最低氣溫可達-18℃以下,冬季長達7個多月。≥10℃積溫在3000℃以下,≥20℃積溫基本沒有。冬寒、春秋涼,生長季節短,只能一年一熟,不宜種植喜溫作物。該區年降水量在1500毫米左右,常年濕潤,多雲霧。低溫、陰雨和濕害是本區的主要特徵。

地形地貌

南鄭在陝西的地貌分區中,屬陝南山地的組成部分。境內橫 東西的米倉山構成地貌骨架,漢江環繞東北部,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分布。縣域由北向南依次為平原區(屬漢中平原一部分)、低山丘陵區(屬大巴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中山區(屬米倉-大巴山構造剝蝕中山的一部分)。三種主要地貌的面積分別占全縣總面積的11.8%、22.5% 、65.7%。全縣最低處是聖水鎮東部的漢江河灘,海拔484米;最高點在南部碑壩鎮與四川省交界的鐵船山,海拔2468米;相對高度差1984米。

河流水文

本縣主要河流有9條,除漢江過境外,以米倉山主脊為界,北坡有濂水河、冷水河、漾水河匯入漢江;南坡有西流河、碑壩河、後河、長潭河、焦家河匯入四川省嘉陵江。河流總長度365.4公里。有1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積的支流65條,總長886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46公里。河流年徑流深835.14毫米,徑流總量多年平均為2352億立方米,年內分布以7---10月最高,占全年的53.7%;5、6月徑流量僅占全年的16%,造成部分區域夏季水稻插秧時用水困難。

氣象要素評述

2002年是溫度最高的一年,冬無嚴寒,夏季酷熱,冬、夏、秋氣溫持續偏高,全年平均氣溫15.1°C,較常年偏高0.9°C,是有記錄以來的最高年。

礦產資源

全縣礦產資源比較豐富,儲量較大,品味較高。現已發現的礦產資源24種,礦產地139處。已經過不同程度的勘查,有探明基礎儲量及資源量的礦產10種,礦產地24處,礦產資源中,金屬類8種:鐵、鈦、釩、銅、鉛、鋅、鎳、鈷;非金屬類16種:白雲岩、石英岩、石英砂岩、玄武岩、長石、黃鐵礦、磷、石灰石、高嶺土、磚瓦粘土、大理石、花崗岩、水晶、重晶石、煤、礦泉水等。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碑壩地區,非金屬礦分布在淺山丘陵地區。礦藏中,石灰石、花崗岩、石英砂石、白雲岩、高嶺土等,在漢中占有重要位置,尤以分布在上、下樑山的石灰石儲量大,達12613萬噸,且品位高,易開採。矽礦儲量約1000萬噸。鐵礦882萬噸,已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潛在經濟價值(按1990年不變價)估算約754億元。目前除已經或初步開採的14種礦產外,其餘尚待開發利用。

生物資源

南鄭地處南北過渡地段,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繁衍。人工栽培植物主要有水稻、小麥、玉米、洋芋、紅薯、油菜、菸葉、花生等。蔬菜主要有蘿蔔、白菜、番茄、黃瓜、苦瓜、茄子、山藥、瓜類等34種。此外,水生經濟作物如蓮藕、遍布河塘。野生植物以喬灌木、中藥材、花、草為主。已知喬灌木57科、164種,主要有油松、巴山松、馬尾松、漆類,杉、柏、椿、竹等;還有油桐、油茶、茶葉、柑、桔、棕櫚、楠竹等亞熱帶樹種;藥用樹種主要有杜仲、厚朴、樟類;珍稀樹種主要有冷杉、銀杏、粗榧、鵝掌楸等約14科、18種。中草藥用植物品種多、品質好、數量多,計有661中,已開發169種。大宗藥材主要有杜仲、天麻、黃姜、烏藥、黨參、元胡、梔子、細辛、金銀花等,貴重藥材有麝香、熊膽、牛黃、黃連等。其中黨參、天麻、何首烏、絞股藍等分布廣、出產多,為傳統出口藥材。全縣林業用地18萬餘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1.18%,活立木總儲量1188萬立方米。全縣草地近3.26萬公頃,可利用面積3.06萬公頃,已利用2.3萬公頃,占可利用面積的75%,其中300畝以上的大塊草場33塊。草地植物多達56科、600多種,可用作飼草者500多種。

動物資源

已發現獸類5目、11科、18種鳥類9目、22科、81種;兩棲爬行動物雷3目、7科、14種。

水資源

全縣河流密布,水量豐盈。水資源總量24.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23.5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4527立方米,比全車人均2685立方米高55%;耕地每公頃占有79707立方米,均高於陝西省及全國人均占有數。

旅遊資源

南湖

南湖公園位於漢中西南17公里的南鄭縣漢山腳下。景區交通便利,距西漢高速南鄭出入口13公里,有省道211線橫貫景區。景區規劃面積6.56km,水域面積1109畝;植被保護良好,森林覆蓋率達84%以上。湖水迂迴於七山八溝之間,山清水秀,鳥語花香,亭立榭臥為一處幽美的遊覽勝地南湖,即原強家灣水庫,始建於1954年,該區方圓4公里。近年來省、地、縣投資近500萬元,將南湖初步建成為以山水自然景觀見長的公園。 景區青山常綠、河流密布、風光綺麗。"青山碧水,松濤竹海,鳥語花香"是南湖獨特的自然美景,南湖有陝西第一湖之讚譽,是漢中靈山秀水的集中體現者。2003年完成了景區整體綠化:羅漢島、大壩、主要景點及道路兩旁獨具匠心的綠化方案,表現出了極好的效果。景區不但環境優美,而且生態保護良好,為各類植物、鳥類、獸類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共有野生植物近千種,素有"天然藥庫"之稱。動物近百種,在湖面、林間隨處可見鳥雀飛舞。登攬月樓,可觀賞全湖風景。景區山勢優美,由七溝八梁、六十八個山嶺組成了風景區的主要框架。景區綠樹成蔭、四季長青,松、柏、竹、杉、桂、茶樹等遍布山坡,與碧綠的湖水相呼應,形成了青山抱碧水,碧水繞青山的自然美景。

紅寺湖風景區

紅寺湖風景區位於歷史文化名城,陝西漢中市西南25公里處的南鄭縣紅寺湖風景區是漢中境內最大的生態旅遊區,二南公路和青黃公路分別經過庫區的首尾,已經建成的西漢高速公路距景區15公里,交通便捷。景區面積540多萬平方米,其中水域面積240多萬平方米,林地面積300多萬平方米。有鴛鴦、白鷺、錦雞、魚、蝦等20餘種野生動物,松、杉、楓、楠竹、茶樹、油茶等近20餘種植物。她以其山水交融、植被豐茂、珍禽棲息、鄉情濃郁的自然風光形成了水域、自然、人文三類景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中外遊客。

山河堰

山河堰位於山清水秀的褒轂口,是劉邦駐軍漢中時,由蕭何和曹參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原灌溉南鄭、褒城兩縣部分地區,現在使用的褒惠渠基本上是沿山河堰舊線修築的。其堰頭有三處,可截住褒河水用於灌溉農田,在歷史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現在,在山河堰上仍可尋找到漢代的遺蹟。

黎平國家森林公園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漢中市西南部,南鄭縣元壩鎮境內,距離漢中市區65公里,是以森林景觀、地貌景觀、水體景觀及現代人文景觀為主體,集山景、林景、石景、水景、氣候景觀和田園景觀為一體的山嶽型森林公園。  黎坪國家森林公園規劃總面積4萬公頃,景區平均海拔1500米,森林覆蓋率達88.2%,經權威機構評估資源資產總價值約60億元人民幣。現已探明的精品景點160餘處,面積9403公頃,共劃分為黃楊河、黎坪、石馬山、冷壩四大景區,為南鄭縣最新開發的也是最有潛在價值的旅遊景區  南鄭地處秦嶺、巴山之間。跌宕起伏的山川地勢,溫暖濕潤的海陸氣候,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陝南秦巴山地自然風竟和湖光山色。

南鄭縣-農業

2003年,我縣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特色產業不斷擴大,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7300公頃,較上年下降2867公頃,同時擴大了油菜、茶葉、果樹、中藥材、蔬菜、苗木花卉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農業生產取得了持續發展的好勢頭。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87071萬元,比上年增長3.47%。其中:農業產值55006萬元,增長2.56%;林業產值8952萬元,增長1.37%;牧業產值21099萬元,增長7.67%;漁業產值2014萬元,增長5.38%。大農業中糧食產值19001萬元,較上年下降了5.12%,多種經營發展勢頭強勁,  實現產值68070萬元,增長4.81%。林業生產繼續發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320公頃,零星(四旁)植樹180萬株,當年育苗面積200公頃,當年退耕還林還草面積1600公頃,同時森林保護、長防林建設、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績。農業生產條件繼續改善。全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4640公頃;農業機械總動力83060千瓦,當年機耕面積8534公頃;化肥施用量(折純量)18495噸;農用塑膠薄膜使用量225噸;農用柴油使用量3064噸;農藥使用量131噸。全縣水電裝機容量2743千瓦,年發電量346萬千瓦小時。

南鄭縣-工業

2003年全縣完成工業總產值277235萬元,較上年增長8.1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45235萬元,較上年增長15.99%;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產值132000萬元,較上年增1.33%。2003年,20戶縣屬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呈現良好發展勢頭,運行質量有所提高,全年實現銷售收入33772萬元,比上年增長35.5%,產銷率達到97.9%,較上年提高2.2個百分點;20戶工業企業盈利7戶,虧損13戶,與上年持平;盈虧額相抵虧損20.9萬元,較上年減虧520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