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橫西街

南橫西街之域,是由原南橫街西段(菜市口胡同南口以西)及原南橫街西口外兩街合併而成,長904米,均寬6.5米,1965年整頓街巷名時,定名為南橫西街。 成街後,南橫街以北地區人煙稠密,街內多店鋪、手工作坊、會館及民宅。 15號為涇縣新館,現為南橫西街國小分校址。

位於牛街地區東南側,呈東西走向,東起菜市口胡同南口與南橫東街相連,西至牛街南口與棗林前街相接,但南橫西街責任區西至伊斯蘭教協會處,門牌:1—101號、2—92號。南橫西街之域,是由原南橫街西段(菜市口胡同南口以西)及原南橫街西口外兩街合併而成,長904米,均寬6.5米,1965年整頓街巷名時,定名為南橫西街。南橫街——形成於明代,當時沒有名稱,清時開始稱為“橫街”,後稱東橫街、中橫街、西橫街,清後期統稱南橫街。成街後,南橫街以北地區人煙稠密,街內多店鋪、手工作坊、會館及民宅。以南也已成巷,多會館及民宅。南橫西街11號粵東新館,歷史上為怡園的一部分。戊戌變法時,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在此召開保國會成立大會,現為南橫西街國小址。15號為涇縣新館,現為南橫西街國小分校址。南橫西街責任區南側2—90號,隨南部白紙坊地區雙槐里拆遷改造,符合現代化城市格局的物業管理封閉小區已初具規模。另外在南橫西街煤廠南北兩側,建起兩座六層樓房,北側於80年代初建造,南側於96年建造完成,定名為92號樓和南側的92號後樓,並組建了92號樓家委會,至此南橫西街出現了兩個治保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