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岸咀

在這裡渾濁的長江水與清綠的漢江水流匯為一體,洶湧東去,朝向大海。 南岸咀位於漢水與長江交匯之處的漢陽岸,與龍王廟隔江相對,全長1280米,被認為是最能體現江城武漢特徵的地方。 江漢會流,加上龜蛇對峙,集中在武漢市區這一中心地帶,雄渾壯麗、開闊浩蕩,堪稱絕景。

江漢會流絕景——龍王廟、南岸咀
一勺舀起兩江水,半杯清茶三鎮香。
萬里長江與其最大的支流漢水相交於武漢市區中心。在這裡渾濁的長江水與清綠的漢江水流匯為一體,洶湧東去,朝向大海。
龍王廟位於漢水與長江交匯之處漢口岸,全長1080米,據史書記載:龍王廟碼頭始建於清乾隆四年(1739年),此前已築有“龍王廟”。明洪武年間,漢水改道由沌口改為龍王廟出口,龍王廟地段,河面狹窄,岸陡腳虛,迎流頂沖,水急浪高,船多傾覆,素以險要著稱。故有人修築龍王廟祈求龍王爺保佑平安。
南岸咀位於漢水與長江交匯之處的漢陽岸,與龍王廟隔江相對,全長1280米,被認為是最能體現江城武漢特徵的地方。據史料記載,早在唐宋時期,這裡就是古漢陽最繁華的地方,商賈雲集,商市滿街。南岸咀地段,地勢險要,水流湍急,漩渦甚多,是經常發生船覆人亡的事故地帶。昔日一到汛期,更是險象環生,多次發生被淹情形。
建國後,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堤防安全,對此處尤為關注。每至汛期,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均親臨現場指導。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江澤民、朱 基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先後到湖北指揮防汛,就在龍王廟慰問防汛大軍,關注武漢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危,並指示要抓緊整治龍王廟、南岸咀險段,從而拉開了龍王廟、南岸咀險段綜合整治工程的序幕。
該工程按照“擴展口門、改善河勢、除險加固、綜合整治”的原則,設計南岸咀漢陽岸退岸削坡平均寬60 米,並護底、護腳、護坡;龍王廟漢口岸拋石、鉸鏈沉排護底、護坡防沖、樁基加L型牆固岸;採取土工膜鋪蓋防滲等措施,達到改善河勢,加固龍王廟、南岸咀整治效果。工程自1998年11月20日開工,主體工程於1999年6月28日完成。並於當年汛期經受了武漢有水文記錄以來的第三高水位(28.89米)的嚴峻考驗。
該工程把整治與營造旅遊景點結合起來,晴川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長江與漢水融為一體,倚巍巍之青山,瞰浩翰之大江,氣勢磅礴,雄渾壯麗,成為武漢一個標誌性景觀區。在龍王廟——南岸咀景觀台這一花園綠地的“風水寶地”,雕塑、文史牆、歷史文化展示長廊,“水上世界”遊船各展風采。造型典雅別致的柱燈沿堤而立,五彩地磚鋪設的人行道與鵝卵石曲徑小道縱橫交錯。在龍王廟堤防內牆上,有兩條精雕細琢的巨龍,騰空而起,威風凜凜。鑲嵌“98 抗洪大型花崗石浮雕,高3.35米,總長約102米。8幅圖講述8個故事,“黨員生死牌”記錄其中。站在觀景台,眺望遠處,四周風景美不勝收: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擎天柱塔龜山頭,蛇山白雲黃鶴樓;漢口攬勝風景圖,滔滔江水百舸爭流。大橋上車流如織,火車賓士,詩一般美景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聯翩。在觀景平台白天還可以看到世界罕見奇觀:奔騰咆哮的長江水與激流不止的漢江水相互融合,然而在交匯之處,清澈的漢江水與渾濁的長江之間有一條徑渭分明的分界線。
江漢會流,加上龜蛇對峙,集中在武漢市區這一中心地帶,雄渾壯麗、開闊浩蕩,堪稱絕景。再加上黃鶴樓、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等勝跡,和長江大橋、江漢三橋以及龍王廟一南岸咀景區,其自然、人文、社會內涵,將使此處成為武漢甲天下的勝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