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冠草

南冠草

名詞解釋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於重慶的一部歷史劇,所寫內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跡。
夏允彝、夏完淳是明末名士,著名文學家。夏氏父子墓坐落在小崑山盪灣村北開闊的田野中。石駁墓基圍成一塊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約2米,面寬約30米,占地二畝余。夏氏父子出生於華亭。夏允彝學識淵博,才華出眾,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授福建長樂縣知縣,應召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後因母歿回鄉。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破南京,夏氏父子偕好友陳子龍毀家倡義,起兵抗清,成為明末抗清領導人物。後戰鬥失利,允彝在今華田涇支流居地松塘投水殉節。其子夏完淳自幼聰明,“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父殉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不幸失敗被捕。完淳在公堂上慷慨陳詞,痛罵明降將洪承疇。在杜九皋的幫助下,夏完淳在獄中與其妻錢秦篆、姊夏淑吉訣別,將其在獄中所撰詩稿《南冠草》交付其姊收藏。在刑時,他傲然挺立,拒不下跪,面對明孝陵慷慨就義。

越劇劇目《南冠草》
來源
越劇歷史劇。建華(畢華琪)1953年根據郭沫若同名話劇本改編。是已故越劇表演藝術家竺水招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市越劇團優秀保留劇目。
劇情簡介
寫明末清初,清兵占領江南,青年詩人夏完淳投筆從戎,毀家紓難,在跟隨他的父親夏允彝、老師陳子龍在太湖起義失敗後,其抗清復國之志未改。他繼承其父遺志,奔波各地,聯絡愛國志士40餘人,聯名上表魯王,謀圖復明義舉。1647年(清順治四年)春,夏赴九江尋找闖王舊部聯絡,由魯王來使謝堯文負責回南澳送表,不幸謝在出海時被清兵所獲,在押赴南京途中,謝投江自盡。清攝政王多爾袞十分重視此案,親臨南京督辦,並命明降臣洪承疇主審此案,企圖將江南抗清義師一網打盡。洪從上魯王表的聯名中先抓捕了劉公旦及夏的表弟王聚星等人,審訊中王聚星叛變投敵。由於叛徒王聚星的出賣,夏完淳于同年六月在松江家中與其岳丈錢彥林一起被捕。押解途中,囚舟停泊蘇州虎丘山下時,夏的好友杜九皋會同義民憨憨老殺死了兩名解差,準備劫去夏完淳,惜未能得手。在南京獄中,夏完淳和劉公旦相互鼓勵,視死如歸。審訊中,洪承疇以其自身之經歷妄圖勸降夏、劉二人,夏、劉意堅如鋼,怒斥洪賣國求榮的無恥行徑,罵得洪無地自容。9月18日,在杜九皋的幫助下,夏完淳在獄中與其妻錢秦篆、姊夏淑吉訣別,將其在獄中所撰詩稿《南冠草》交付其姊收藏,面對明孝陵慷慨就義。
演出歷史
該劇於1953年秋由南京市越劇團的前身——上海雲華越劇團首演,萬之導演,竺水招飾夏完淳,筱水招飾錢秦篆,商芳臣飾劉公旦,玉牡丹飾夏淑吉,筱幗英飾杜九皋,蔣鴻鰲飾王聚星,裘奎官飾洪承疇。1955年劇團去南京後,復由改編者加工整理,楊頎執行導演,除夏淑吉一角改由筱丹鳳飾演外,其餘均為原陣容。1956年春,南京市越劇團晉京匯報演出該劇,大獲好評。周恩來總理、郭沫若、老舍、鄧穎超觀看了演出並給予讚揚。竺水招與部分主創人員還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57年3月,《南冠草》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優秀演出獎、優秀劇本獎、導演獎、音樂獎、舞台美術獎,演員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獲演員一等獎,筱丹鳳、筱幗英、蔣鴻鰲獲演員二等獎,林雅君、裘奎官、裘馨安、周福香獲演員三等獎。劇本於1957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1962年劇中主要唱段由中國唱片廠灌製成唱片。
獲獎情況
該劇1992年與天津電視台聯合攝製成越劇電視劇,獲1992年天津市第五屆電視藝術優秀作品評獎戲曲電視劇二等獎、1992年全國第八屆戲曲電視劇“蓬波獎”優秀單本劇三等獎、南京市1992—1995年專業藝術單位獎勵表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