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熱死門

距離南京師範大學“觸電門”才十幾天的時間,南京的另一高校南京郵電大學再發“熱死門”事件,2010年7月6日下午一學生中暑身亡,校醫水平再遭質疑。

事件簡介

南京熱死門南京熱死門

2010年7月6日下午,南京郵電大學軟體學院的一名同學在考試時中暑昏倒,校醫40分鐘後才趕到,令人吃驚的是,學校救護車上的氧氣瓶竟然是空的,看來是擺設,應付檢查用的。由於錯過搶救時間,晚上7點醫院傳來訊息說,人已經走了。為此我們表示沉重哀悼,同時也為學校以及醫務室的失職表示憤怒。學生在學校熱死,也算是中國高校屆的首例了。

事件經過

南京熱死門南京熱死門

7月6日下午,南京郵電大學軟體學院的一名同學在考試時中暑昏倒,校醫40分鐘後才趕到,令人吃驚的是,學校救護車上的氧氣瓶竟然是空的,看來是擺設,應付檢查用的。由於錯過搶救時間,晚上7點醫院傳來訊息說,人已經走了。為此我們表示沉重哀悼,同時也為學校以及醫務室的失職表示憤怒。學生在學校熱死,也算是中國高校屆的首例了。

現在我通過南郵的同學聯繫到一位目擊者,她表示知道學校的學生在傳這件事但是不肯透露更多的信息。

人上了救護車,可是救護車上的氧氣瓶竟然是空的

7月6日下午我們考軟體工程,在402那種大教室,那位同學在最後一排,沒風扇。離考試還有10分鐘左右的時候,考場亂了,我看見他被同學背到了教室外。

當時我也準備交卷了,不過還有點沒做出來。當時考場亂了,我就隨便抄了一點出來了。然後大家卷子沒交就衝到了門外。我到的時候他兩眼翻白了。我當時想是不是中暑了。我們場的監考老師不停的在掐他人中。隔壁有個女老師也來了給他潑水,不聽的喊他。

這個時候120也打了,也有人去醫務室喊了,此時已經過了二十分鐘了。大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寄希望於一會兒要來的醫務室的人。又過了十分鐘,沒來。大概過了四十分鐘的樣子急救車從後面開來了。當時我們院長在場,這些他都看在眼裡,很急,他也在罵著醫務室。

當時我在我們院長旁邊,他推了我一把,說你快去把醫生拉上來。(他真急了)我跑下去,那老女人,在不耐煩的問,啥事啊啥事啊,一點不急。我說你快上去,有人暈倒了。她說,在哪兒?我說四樓。我見她沒反映,我說你快啊。她說你們帶我去,我不知道在哪兒。這時候有兩個同學連拉帶拽把她帶上去了。我在下面找急救車司機拿擔架。他拿出一個破擔架,摺疊的,我也不知道怎么用,就拿上去了。後來,到了樓上,聽那老女人在說120打了么,不聽的問,她有些急了。她只是聽了個心跳,其他什麼也沒做。然後我拿來了擔架,可是大家都不會用。這時候車司機來了,問他怎么用,他鼓搗了半天沒弄好。後來我們氣憤的說了他兩句,五六個同學將那位同學抬下去了。

到了下面,終於把他抬上車。我們看見車上有氧氣瓶。叫他們接氧,那司機支支吾吾了半天,好像說是要去醫務室接氧氣。媽的,擺一空氧氣瓶車上,應該是應付檢查的。然後那老女人都沒坐到那同學旁邊,自己做到了副駕駛坐上。擦,她說讓我們叫幾個同學坐後面一起去,然後我們有幾個同學拉開車門跳了上去。

車開到校醫院門口的時候,停在那兒等醫院120,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只是等。後來車醫院來了,接走了那位同學。後來七點半的時候,我們得到訊息,人走了。

暴露問題

南京熱死門南京熱死門

南師大“觸電門”事發之後,校醫面對傷者比普通學生更手足無措,由此凸顯校醫院困境已經中國青年報披露。據報導稱“ 在很多學校,校醫院屬於邊緣部門,是學校裙帶關係較嚴重的地方,成了校方安置親屬的風水寶地。據知情人透露,校醫多是校領導、博導、教授的家屬、親戚,醫護人員技術水平低,服務態度差,師生們都是敢怒不敢言。”我本以為南師大事發之後能夠引起更多學校的重視,何況這是同在一個城市一個區僅有幾條馬路之隔的南京郵電大學?

據學生反應,現在多數高校的校醫院醫療水平普遍不高。在校醫院就診,主要是圖方便,好多學生教師就診更多的是直接拿藥,而醫生也主要以開藥為主,對於一般的疾病,醫生開藥基本都一樣,感冒就是板藍根、小柴胡、銀翹片,發炎則開頭孢、小柴胡。 甚至有學生戲稱,中國一大半的板藍根都是通過校醫賣給學生的。

另外還有不少同學反應,校醫的醫療水平普遍較差,服務態度也不好,中青的報導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老師告訴記者,他的同事到校醫院輸液,一位護士問他:“是這樣扎吧?”嚇得老師轉身就走。

如此的校醫,如此的醫療水平和服務態度連連發生的“觸電門”和“熱死門”事件,我們實在無法忍受這樣的校醫了,這是對在校師生生命安全的漠視的表現,更是不負責任體現。

一點急救常識也沒有,救護車上的氧氣瓶竟然是空的,這樣的醫生是怎么當校醫的?

面對如此種種,如何重視校醫院的建設,加強基礎能力的鍛鍊,提高醫療水平,提高安全急救技能,加強監管力度,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

為了每一位在校學生的生命安全,為了不在生活在這樣的恐懼中,我們呼籲校醫建設大整改運動,徹查不負責任的校醫,斷絕校醫與校領導的裙帶關係,還學生一方健康的天地吧!

問題探析

校醫院,常常是校方安置親屬或者“關係戶”的“風水寶地”,醫術高不高明,都吃定了這碗飯。對於這個“潛規則”,很多人心知肚明。不過,並不是所有校醫都是如此,但先驗觀點在前,對校醫不信任在先,學生捨近求遠並不難理解。

有數據顯示,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近七成發生在人群密集的q,應該說,校醫承擔的責任不可謂不重大。本意是方便學生就醫的校醫,卻得不到信任,這樣的形同虛設,無疑是對人力物力的浪費。這樣的南轅北轍,是誰都不願意看到的。怪就怪,良好的初衷,在執行中變了味。

可是,類似的南轅北轍也不少見。

便民的社區醫院在旁,公眾卻捨近求遠,起早貪黑地上大醫院排隊;本來鄰里之間的小糾紛小矛盾,完全可以通過居委會的協調解決,可現實中,恐怕動輒還是要撥個110,請警察來處置。

這樣的“小題大做”,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不信任這些便民措施。信任,來源於能力。許久以前,無論是居委會,還是社區醫院,都有過用人看“關係”多過看實力的過往。如今,這些工作的重要性和專業性都今非昔比,對從業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達不到公眾的要求,被“閒置”並不稀奇。

要改變“便民措施不便民”的狀況,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用人唯能力,而不是看權力。

其實,現在的狀況是在明顯改善著。越來越多的社工專業畢業生,在社區、學校等領域進行著專業的社會服務;社區醫生的選拔也越發嚴格,越來越多的社區醫生將有在大醫院工作和培訓的經歷。儘管公眾態度的轉變仍然需要一段時間,但是,相信這樣的變化,能讓便民措施真正發揮更大的作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