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

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的前身為南京機械專科學校機械系,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創建於1915年的上海同濟大學高級工業學校,是南京工程學院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主幹學科。該學院有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工業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4個本科專業。

歷史沿革

前身為南京機械專科學校機械系,辦學歷史可以追溯到創建於1915年的上海同濟大學高級工業學校。曾擁有機械製造、鑄造、鍛壓、焊接、熱處理、模具多個機械類專業。自1993年起,先後與南京理工大學、江蘇理工大學(現在的江蘇大學)聯辦機電一體化、汽車技術本科專業,2000年兩個專業合併為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下設機械製造、機電工程、流體傳動與控制、汽車技術四個專業方向),同時開辦了工業設計新專業。2002年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增設了城市軌道車輛、機械設計兩個專業新方向,工業工程新專業也開始面向社會招生。2003-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又增設了過程裝備與控制本科新專業。2000年前後熱加工類專業和工業設計專業脫離機械系,另組材料系和設計系(即現在的材料學院和設計學院)。2007年初原機械系更名為機械學院,同時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汽車技術和城市軌道車輛兩個專業方向脫離機械學院(專業隸屬關係不變),另組車輛工程系。2007年原機械電子工程專業方向開始以獨立專業對外招生。機械學院現設定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含6個專業方向)、工業工程、過程裝備與控制、機械電子工程4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人數1685人。

師資隊伍

根據“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網站資料[1],機械學院各專業專任教師(含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的汽車技術和城市軌道車輛專業方向教師13人及在校級部門任領導職務的該院教師3人)64人,實驗人員6人。專任教師中有教授8人,副教授22人,高級職稱教師占47%。實驗人員中有高工1名,工程師2名,助工3名。專任教師中有博士10人,碩士32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64%。實驗人員中有碩士3人,占實驗人員比例50%。有9位教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2位教師在職攻讀碩士學位。教師中有2位分別為省級重點建設學科和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帶頭人,3位教師曾為省級學術帶頭人培養對象,1位教師曾榮獲政府特殊津貼和省有特殊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主要成果

(一)學科與專業建設成果
2002年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梯隊榮獲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學科梯隊稱號。
2006年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榮獲省級特色專業和南京工程學院品牌專業稱號。
2004年和2005年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和工業工程專業以高分通過學士學位授權專業評估。
2005年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學科被教育廳遴選為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機械系被授予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狀。
(二)教學成果
根據“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網站資料,2001年以來機械學院榮獲江蘇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五”規劃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等同湖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湖南省和黑龍江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等同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榮獲江蘇省第六屆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1項。
2門課程被評為省級精品課程,2門教材分別被評為省級精品教材和省級精品建設教材。2門課程分別被評為校級精品課程和校級精品建設課程,1門教材被遴選為校級精品建設教材。
主編或副主編教材34部,分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等出版單位出版發行。發表教研論文55篇。
獲江蘇省多媒體課件大賽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優秀獎1項。獲江蘇省高校自製實驗設備三等獎1項、優秀獎2項。
(三)科研成果
根據“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網站資料,該院教師主持或參與的縱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有28項通過國家、省部和市廳級鑑定或驗收,21項通過校級驗收。承擔省重點建設學科項目1項,省廳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0項,校級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項。
獲省級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三等獎6項,省部廳級其它科技成果獎13項。獲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5項,受理髮明專利3項。
發表科研論文294篇。有40篇論文分別或同時被SCI、EI、ISTP收錄,有5篇論文榮獲南京市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三等獎、南京市科協優秀學術論文獎。
(四)人才培養
該院培養面向企業生產一線的機械類套用型工程技術人才,強調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培養。畢業生就業區域以江蘇省為主,包括上海、浙江、廣東、山東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人才培養質量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與歡迎。學生具有較高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較紮實的基礎理論和實踐創新能力。用人單位普遍反映該院畢業生思想穩定,敬業勤奮,富有團隊意識,上崗能力和轉崗能力強。根據“南京工程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網站資料[1],機械設計、機械製造、機電工程、汽車技術方向第一志願報錄比達100%,畢業生就業率連續數年達100%。該院學生獲江蘇省大學生優秀畢業設計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在學校立項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課題58項,驗收48項。累計獲校級以上獎勵37項。其中,國家級三等獎2項,省級一等獎6項,省級銀獎1項,省級三等獎3項,校級特等獎1項,校級一等獎8項,校級二等獎7項,校級三等獎12項。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項。

專業設定

該專業為江蘇省特色專業。所在學科為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該專業培養基礎紮實,掌握機械設計、製造技術、電工電子技術和計算機套用的寬口徑“套用型”高級機械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在校期間較系統地掌握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基礎及專業理論知識,具以工程力學、工程圖學、機械學、電工電子學、測控基礎、數控技術、二維及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為主幹的寬厚的學科基礎,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的工程技術及管理知識。該專業具有重實踐、重工程能力訓練的優良的辦學傳統,具有校內較齊全的金工實習、數控實習基地和校外生產實習基地,具有先進的電工電子、微機、機械基礎實驗中心和計算機集成製造、快速原型製造、逆向工程、噪聲振動測試、機器人與PLC等專業實驗室。學生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具有套用現代化手段從事機械產品設計和機械系統性能測試分析、具有機械製造工藝設計和運用數控加工、精密加工、特種加工技術製造機械產品及套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控制生產過程的能力。該專業強調寬口徑、重實踐、強能力的套用型人才培養,堅持產學研結合辦學,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和全面的綜合素質。學生畢業後可在工業部門從事機械工程領域內的設計、製造、套用開發、運營管理與市場銷售工作,也可從事教學、研究工作。該專業學制四年,在前三年公共基礎平台上設定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流體傳動與控制三個專業方向。

機械電子工程

該專業培養具有現代機電傳動與控制技術的套用型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學生在校期間能系統地掌握工程圖學、計算機繪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子技術、電工技術、測試技術、機電傳動控制、單片機原理及套用、微機原理及套用、數控技術、機電系統微機接口技術、CAD/CAM技術、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機電系統仿真、C51程式設計、工業機器人等為主要課程的學科基礎及專業理論知識,具有相關的工程技術、技術經濟、工程管理等知識。學生通過理論學習和實踐訓練,具有套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從事機電產品設計和製造、套用機電一體化技術控制生產過程的能力。可在現代製造業相關領域或企事業單位從事機械電子工程專業的工程技術或管理銷售等工作。

工業工程

該專業培養具有現代工業工程和系統管理等方面知識,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能夠以工業及服務系統為研究對象,用科學方法合理地組織人員、物料、設備、能源和信息等生產要素,實現生產系統性能、生產率、經濟效益最最佳化的製造與管理複合型專業技術人才。
學生在校期間較系統地掌握自然科學基礎、學科基礎及專業理論知識,具有以工程圖學、工程力學、機械學、電工電子學、管理學、運籌學、工程統計學、工程經濟學、資料庫管理與套用等學科基礎知識和管理信息系統、設施規劃與物流分析、生產計畫與控制、質量管理與可靠性、先進制造技術等專業知識。學生畢業以後可在工業企業從事生產系統設計、運行管理、產品質量控制、工程項目經營、物流系統規劃、企業信息系統的分析設計和管理等工作。也可在政府管理部門從事生產與運作系統和巨觀管理系統的總體規劃、設計、論證、評價等工作。

過程裝備與控制

該專業是跨機械、化工的邊緣學科,特色在於多學科交叉、融合,具有一般機械專業和化工工藝專業不能替代的特點。強調過程工業裝備的設計、開發、運行管理、維修的專業知識和工程套用能力,所培養的人才具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較強的工作適應性。
該專業主要開設的課程有:高等數學、大學英語、程式設計基礎—VB、工程製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材料與熱加工、機械原理、機械設計、電子技術、電工技術、機械製造基礎、工程熱力學、工程化學、化工原理、過程設備設計、過程流體機械過程裝備控制技術及套用過程裝備成套技術、CAD等。
該專業的主要實踐環節:金工實習、電子實習、電工實習、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製造課程設計(工藝)、單片機課程設計化工原理課程設計、過程設備課程設計、過程機器課程設計、過程裝備生產實習、過程裝備畢業設計等。
該專業畢業生可以從事化工、製藥、煉油、輕化、能源、環保和食品等企業的設計、開發以及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工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