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事件爭論史:日本人是怎樣認知史實的

2.南京事件是如何審理的? 2.南京大屠殺“幻影論”登場 4.與

圖書信息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5月1日)
外文書名: A History of Disputes over the Nanjing massacre
叢書名: 中日歷史問題譯叢
平裝: 31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20
ISBN: 9787509722763, 7509722764
條形碼: 9787509722763
尺寸: 22.6 x 14.8 x 1.8 cm
重量: 399 g

作者簡介

作者:(日本)笠原十九司 譯者:羅萃萃 陳慶發 張連紅
笠原十九司,1944年生於群馬縣,東京教育大學大學院碩士課程中途退學。現為都留文科大學教授。專業為中國近現代史、東亞近現代史。關於南京事件的論著有《東亞中的日軍》(大月書店)、《中日全面戰爭與海軍》(青木書店)、《南京事件》(岩波新書)、《南京難民區的百天》(岩波現代文庫)、《南京事件與日本人》(柏書房)、《體驗者講述的南京事件》(高文研)等。此外,作者也是歌、人,著有《笠原十九司歌集·同時代》(本阿彌書店)。
羅萃萃,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日語教師。譯著有《戰敗前夕》、《通向武陵桃園》、《南京大屠殺資料集——日軍官兵日記》等。

內容簡介

南京事件爭論史:日本人是怎樣認知史實的》內容簡介:1937年12月,日軍占領南京。他們殘害殺戮了無以計數的戰敗投降的中國士兵、俘虜以及普通市民。儘管歷史資料已充分表明:“南京事件”是證據確鑿的史實,然而在日本,竟然存在“南京事件”否定派,他們固執地為否定“南京事件”而“爭論”至今。《南京事件爭論史——日本人是怎樣認知史實的》將嚴謹地追溯、考證“爭論”事件的整個過程,指出“否定派”所持論據中的破綻、識破其花招,拷問滋生如此“爭論”的日本人之歷史觀。

目錄

中文版序言
序言世界關注的日本
留學生的震驚
本書的主題與目的
關於《南京事件爭論史》書名的由來
第一章 “爭論”前史
1.政府及軍隊上層早已獲悉南京事件
2.南京事件為何未被記憶?
第二章 東京審判——“爭論”的原點
1.為何南京事件被審判?
2.南京事件是如何審理的?——引自《松井石根獄中日誌》
3.判決認定了什麼?
4.辯護方的主張成了否定論的原點
5.“南京事件”為何未成為“國民的記憶”?
第三章 20世紀70年代——“爭論”的起因
第四章 20世紀80年代——“爭論”正式展開
1.經濟高速發展與國民戰爭理念的變化
2.南京大屠殺“幻影論”登場
3.南京事件調查研究會的正式成立與研究進展
4.與
5.加害證詞與加害記錄的公布
6.“屠殺少數人論”登場
第五章 20世紀90年代前半期——“爭論”結束
1.迎接戰後50周年的“清算過去”動向
2.南京事件資料集發行
3.發行歷史書籍
4.在學術上結束“爭論”
第六章 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爭論”蛻變
1.由“反省侵略戰爭並謝罪”蛻變為“追悼並感謝陣亡將士”
2.1997年出現逆流
3.南京大屠殺否定論書籍慣用的伎倆
結束語希望展開真正的學術爭論
後記
附錄
南京事件70年後的日本與世界
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與日本”的認識
面向東亞共同體形成的歷史認識
南京大屠殺與教科書問題
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性暴力的構造
日中戰爭十五年與中國女性
論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殘暴行為
日本學者論南京保衛戰
南京事件相關書目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