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藥

升藥

升藥升藥為水銀、火硝、白礬各等分混合升華而成。紅色者稱紅升,黃色者稱黃升。各地均有生產,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產量較大。研細末入藥,陳久者良。本品又名升丹、三仙丹、紅升丹、黃升丹。加工後碗邊的紅色物質為紅升,碗中央的黃色物質為黃升。功效拔毒祛腐。主治癰疽潰後,膿出不暢。

基本信息

基本概述

【拼音名】ShēnɡYào

【別名】紅升、黃升、紅粉

【來源】

升藥-原裝升藥-原裝

學名:粗製氧化汞。

為水銀、白礬與火硝的加工品。

加工後碗邊的紅色物質為紅升,碗中央的黃色物質為黃升。

【生境分布】各地均可加工,以江蘇加工為主。

【化學成份】紅升、黃升主含氧化汞,另含硝酸汞,Hg(NO3)2等。

拔毒排膿,除腐生新。外治疔瘡癰疽,對口發背等症。

九一丹為煅石膏4錢,黃升藥1錢,研為極細末,擦患處,治疔瘡潰破,拔疔根,搜膿清熱生肌。

西醫用黃色氧化汞和凡士林製成1%軟膏,用為眼藥,為溫和的防腐及刺激藥,對表皮癬、肛門瘙癢也有效。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製法

原料為水銀、硝石、白礬各二兩。先將硝石、白礬研細拌勻,置鐵鍋中,用文火加熱至完全熔化,放冷,使凝結。然後將水銀灑於表面,用瓷碗復蓋鍋上,碗與鍋交接處用桑皮紙條封固,四周用黃泥密封至接近碗底,碗底上放白米數粒。將鍋移置火上加熱,先用文火,後用武火,至白米變成黃色時,再用文火繼續煉至米變焦色。去火,放冷,除去泥沙,將碗取下。碗內周圍的紅色升華物為"紅升";碗中央的黃色升華物為"黃升";鍋底剩下的塊狀物即"升藥底"。用刀鏟下後,宜密封避光貯存。

①《外科大成》:"倒打靈藥法:先將硝、礬、水銀共研,以不見星為度,次用泥固罐子,煨微熱,入藥一角,文火燉化,勿令起泡,至乾,又下一角,少時,又下,至完,下食鹽少許,慢火煨互礬枯成陀為度,將罐倒合於平底大碗內,以罐底高碗沿二指為度,用紙條封口,次用泥固二指許,又次以沙填滿,以碗口平為則,取碗坐於大水盆內,水與碗口平為則,次取紅炭砌罐底四圍及底上,煅一香,去火,冷定,取出罐四旁及碗底靈藥,約有一錢五六分,聽用。此法始終全在慢火,性燥有悞。"

②《張氏醫通》:"三白丹:水銀一兩,白礬、焰硝各二兩。上三味內鐵銚中,以厚磁碗合定,鹽泥固濟,壓定碗足,文火煅三炷香,升在碗內,取出放地一夕,以出火毒。磁罐收貯,經年後方可用之。"

③《瘍醫大全》:"三仙丹:水銀一兩,明礬、火硝各一兩二錢。以鐵鍋一隻,將硝、礬、汞研細入鍋內,用平口宮碗一隻(先用生薑片擦碗內外,則不炸)蓋定碗口,以潮皮紙拈擠定鹽泥封口,碗底俱泥固之。用炭三斤。爐內周圍砌緊,勿令火氣出,如碗上泥裂縫,以鹽泥補之,升三炷線香為度,冷定開看,碗內藥括下,研細,磁瓶收貯用之。"

藥材性狀

①紅升(《外科傳薪集》)

又名:三仙紅升丹(《集成良方三百種》),紅粉。為橙紅色或橙黃色塊狀物或粉末。塊狀者,厚約2毫米,一面光滑,略有光澤,一面較為粗糙,呈蜂窩狀。質重而脆。氣無,露於日光下顏色變深。以紅色、片狀、有光澤者為佳。

②黃升(《瘍科遺編》)

又名:黃升丹(《瘍科遺編》)。為黃色或橙黃色的塊狀物或粉末,余同紅升。以黃色、片狀,有光澤者為佳。

上述藥材,各地均有製造,以河北、湖北、湖南、江蘇等地產量較大。

藥理作用

抗菌作用

升藥-藥用升藥-藥用

用升藥對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痢疾桿菌、乙型鏈球菌、傷寒桿菌等7種細菌在培養皿中進行抑菌試驗,結果發現:7種細菌對紅升丹均為高度敏感,紅升丹具有很強的抗菌作用。據測定,紅升丹對常見化膿性細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的殺滅效力比殺菌力強的消毒劑石炭酸

還大100倍以上。其抑菌作用機理是因為汞的化合物能和病原微生物呼吸酶中的巰基(-SH)結合,使其固定而失去原有活動力,從而使病原微生物陷於窒息狀態而死亡。而且汞離子能與細菌體內蛋白生成不溶性蛋白鹽沉澱,使細菌被殺死。

毒性

用花生油調配紅升丹呈混懸液,每組小鼠16隻,給藥劑量按30mg/kg等比級數1.5倍遞增,經口灌胃。用寇氏法計算半數致死量為120.98±1.71mg/kg,屬中等毒性藥物;在切掉大白鼠全層皮膚的2cm×2cm創面上撒布紅升丹乾粉4小時後,血腦、肝、腎等組織的含汞(Hg)量明顯升高,內臟組織的含汞量隨給藥劑量的增加而遞增,以腎臟含汞量最多,其次為肝、血腦,各組各項含汞量均與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紅升丹蓄積係數為5.3,屬輕度蓄積,但已和中度蓄積係數相臨界。在蓄積毒性實驗後,對存活的心、肝、腎、腦等臟器組織進行病檢觀察,發現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濁腫、壞死等病理改變。其原理是因為汞是一種原漿毒,與體內各種蛋白酶的巰基(-SH)具有特異性親和力,能抑制酶的活性,引起中樞神經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汞,可與體內蛋白形成疏鬆的蛋白化合物,使細胞發生各種營養不良性改變,甚至壞死。汞可通過腎、肝、結腸黏膜排泄,主要以腎臟為主,占汞全部吸收量的75%,汞由腎臟排泄時,會抑制實質細胞巰基酶系統的活性,故急性中毒者可見腎腫大,皮質增厚,腎小管上皮腫大壞死。

鑑別

不溶於水及乙醇,能溶於稀鹽酸和稀硝酸。放在鐵片上燒,則紅色逐漸變成黑褐色,冷後又恢復原色;其鹽酸溶液,通硫化氫,生成黑色硫化汞沉澱。加碘化鉀溶液,即可生成紅色碘化汞沉澱。

功能主治

搜膿,拔毒,去腐,生肌。治癰疽,疔瘡,梅毒,下疳,一切瘡瘍肉暗紫黑,瘡口堅硬,久不收口。

①《張氏醫通》:治霉瘡結毒。

②《吳氏醫方彙編》:治一切陽症腐爛太甚者。

③《沈氏經驗方》:治癰疽爛肉未清,膿水未淨。

④《痴醫大全》:提膿長肉。

⑤《集成良方三百種》:治癰疽疔毒潰後。

用於癰疽潰後,膿出不暢;或腐肉不去,新肉難生。本品有良好的拔毒化腐排膿作用,為外科要藥。常配煅石膏研末外用,用治上述病證。隨病情之不同,兩藥配伍比例亦不同。治潰瘍後期,膿毒較輕,瘡口不斂者煅石膏與升藥之比為9:1,稱九一丹,以拔毒生肌;治潰瘍中期,膿毒較盛者,煅石膏與升藥之比為1:1,稱五五丹,其拔毒排膿力較強;治癰疽初潰,膿毒盛,腐肉不去者,煅石膏與升藥之比為1:9,稱九轉丹,其拔毒化腐排膿力最強。選用以上治療方法,用時可將藥物撒於患處,也可將藥物粘附棉紙上,插入膿腔中。

用法用量

外用:合他藥研末,乾撒、調敷或作藥拈。

注意該品有毒,腐蝕性較強,外用亦宜微量。

藥方

①治一切癰疽並發背,爛腳惡瘡:煨石膏四兩,漂淨冬丹五錢,上好黃升丹二錢。共為細末,和勻摻患處,即生肌長肉,且不藏毒。(《瘍科遺編》九一丹)

②治下疳腐爛:升丹三分,橄欖炭三分,梅片一分。研極細末,麻油調敷,或乾摻。(《藥籢啟秘》)

升藥底

【出處】出自《藥材資料彙編》

【拼音名】ShēnɡYàoDǐ

升藥升藥

【英文名】Residueo

【別名】靈藥渣、紅粉底

【來源】

藥材基源:為煉製升藥後留在鍋底的殘渣。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生境分布】主產於河北、天津、湖北武漢、湖南湘潭、江蘇鎮江;其他地區亦可製造。

【性狀】性狀鑑別該品為不規則厚片狀,通常直徑3-7cm,厚0.3-0.7cm。白色至淡黃色;條痕白色,微帶黃色調。一面較平坦或具極細小也,另一面粗糙或呈蜂窩狀。質硬脆,可折斷,斷面多數為淡黃色,有的散有紅色點或線。氣微臭。以厚片狀、淡黃色、純淨者為佳。

【化學成份】主要含硫酸汞(HgSO4),硝酸汞[Hg(NO3)2],硫酸鉀(K2SO4),氧化鋁(Al2O3),亞硝酸鉀(KNO2)。

【性味】苦;平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殺蟲止癢;收濕生肌。主疥癬;濕疹;黃水瘡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調塗。

【各家論述】

1.《藥材資料彙編》:治疥癬。

2.《中藥志》:用於疥瘡,能殺蟲止癢。

【摘錄】《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現代研究

主要成分:

紅升、黃升主要含氧化汞,另含硝酸汞等.

藥理作用:

1.抑菌作用紅升丹系汞的氧化物,游離出的微量汞離子能和病原菌呼吸酶中的硫氫基結合,使酶失去活性,導致細菌死亡,從而發揮抑菌作用.其溶液在試管中對綠膿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對綠膿桿菌在平板上的抑菌圈,與多黏生素E相似.

2.其他作用無機汞在古代曾用作瀉下劑、利尿劑或治療梅毒等,因其毒性大,早已廢棄不用.1%氧化汞軟膏在眼科仍用作溫和的防腐及刺激藥,對表皮癬、肛門瘙癢也有效.

升藥進入病灶組織後,氧化汞可緩慢解離成汞離子,與局部組織中的蛋白質生成變性蛋白鹽,因而產生沉澱,起到不同程度的收斂硬化作用.

注意事項

該品有毒,一般不宜內服。外用亦不宜大量持久使用,近口、眼、乳頭、臍中等部位不宜用;瘡面過大時亦不宜用,以防蓄積中毒。肝腎功能不全者、孕婦禁用。

1.《串雅內編》:升丹為外科要藥,不能不用,然總宜陳至五七年者方可用。且須少用為妙。如系背瘡及胸腹諸瘡之潰大者,更須慎用,往往有瘡未愈,而升藥熱毒攻入腹內,以致口乾喉破者,人多不知也。

2.《礦物本草》:外瘍腐肉已去或膿水已淨者,不宜再用;孕婦及肝、腎功能差者忌用;汞過敏者忌用。

【附方】該品煉製時,結胎在下,丹升於上,其色鮮紅,故名紅升丹。大升丹,系與紅粉(小升丹)相對而言,其升煉方法與主治病症雖與紅粉相似,而去腐生肌之力則更勝一籌,故名。

【各家論述】論紅升丹去腐生新,功勝紅粉:

1.高秉鈞:升者春生之氣。既可去腐,又可生新。(《謙益齋外科醫案》)

2.顧世澄:紅升丹不獨提膿,且能生肌,如瘡毒淌水者用之,次日即轉稠膿。此丹功效,用之一面提膿,一面長肉,肌肉長平,仍以此丹上之,即可結疤收口,首尾並用,所以為神也。陽城罐升煉紅升丹,名曰大升,不比三仙丹、小升力單,只可施於瘡癤,若癰疽大證,非大升不能應手。(《瘍醫大全》)

升藥底

別名:靈藥渣、紅粉底

漢語拼音:sheng yao di

英文名:Residue of after making mercuric oxide is made of in a simple and easy method

歸經:肺經

中藥化學成分:主要含硫酸汞(HgSO4),硝酸汞[Hg(NO3)2],硫酸鉀(K2SO4),氧化鋁(Al2O3),亞硝酸鉀 (KNO2)。

功效:殺蟲止癢;收濕生肌

科屬分類:汞及其化合物類

拉丁文名:Hydrargyrum Oxydatum Crudum Bottom

主治:疥癬;濕疹;黃水瘡

各家論述:

1、《藥材資料彙編》:治疥癬。

2、《中藥志》:用於疥瘡,能殺蟲止癢。

資源分布:主產於河北、天津、湖北武漢、湖南湘潭、江蘇鎮江;其他地區亦可製造。

功效分類:祛濕藥;驅蟲藥

資料來源:出自《藥材資料彙編》

性狀鑑別 本品為不規則厚片狀,通常直徑3-7cm,厚0.3-0.7cm。白色至淡黃色;條痕白色,微帶黃色調。一面較平坦或具極細小也,另一面粗糙或呈蜂窩狀。質硬脆,可折斷,斷面多數為淡黃色,有的散有紅色點或線。氣微臭。以厚片狀、淡黃色、純淨者為佳。

性味:苦;平

藥材基源:為煉製升藥後留在鍋底的殘渣。

用法用量:外用:研末調塗。

出處:《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