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滄桑長樂坡

相傳唐中宗時曾在坡上建有“長樂宮”,這也可能是長樂坡一名的來源。 ”有唐一代,長樂坡一直是著名的留別處。 “一唱雄雞天下白”,新中國的建立,使長樂坡換了人間。

千載滄桑長樂坡

王秉來

長樂坡,在西安城東北5公里處,其位於滻河西岸,原來名叫“滻坡”。隋文帝惡其名諧音“產婆”,改名“長樂坡”。一說舊名滻阪,隋文帝惡其“阪”,乃定名長樂坡。相傳唐中宗時曾在坡上建有“長樂宮”,這也可能是長樂坡一名的來源。

從陡峭險峻的長樂坡信步而下,便是滻河。滻河從藍田縣境的秦嶺山谷中流出,經此地而匯入灞河。從前滻河清澈明亮,不像灞河那樣過泥帶沙,因而有所為“玄灞素滻”的說法,唐代的長樂坡,襟抱滻水,背負“龍首支渠”,由於清水環繞,處處楊柳成蔭,野花芬芳,是一個風景十分美麗的地方。這裡同灞橋一樣,是古長安另一個送往迎來的勝地。《方輿紀要》載:“舊有長樂驛,唐時為迎餞之地。”白居易《長樂坡送人賦得愁》一詩中說:“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東西接御溝。終日坡前恨離別謾名長樂是長愁。”有唐一代,長樂坡一直是著名的留別處。”青門煙野外,渡滻送行人。”便是晚唐詩人溫庭筠《早春滻水送友人》一詩中的名句。

隋唐時中國封建社會盛世的頂峰,長樂坡毗鄰當時的京都長安,附近留下了許多古蹟,記載著當時的繁華景象。

坡下到滻河兩岸,有著名的望春宮和廣運潭。望春宮東臨滻水,背靠大明宮,故址約在今十里舖西南。唐時這裡風光旖旎,景色明媚,每年春暖花開季節,唐玄宗偕楊貴妃來此遊玩,即住在望春宮。詩人蘇頤有一首《奉和春日幸望春宮應制》說:“東望望春春可憐,更逢春日柳含煙,宮中下見南山盡,城上平臨北斗懸。細草偏成回攆處,飛花孤落奉殤前。寰游此歡無極,鳥弄歌聲雜管弦。”望春宮之東,是著名的廣運潭。唐玄宗天寶三年,命韋堅開漕河自苑西引渭水由隋唐所開富民渠故道直達華陰,復入渭河,名廣運潭。當時潼關以外的南北貨物、糧食統由黃河運到渭河,再經滻河渭河轉廣運潭,運至長安城外卸船,於是長樂坡至今十里舖一帶,變成了百貨聚集的碼頭。直至唐代宗大曆以後,河道淤塞,漕運才逐漸停止。滻河以東滻之間,一片沃野,山川起伏,河道縱橫,唐時這裡是王公貴戚的私人邸宅別墅。其中最豪華奢靡的當數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的莊園了。遲至百年之後的中唐,打問號韓愈在《游太平公主山莊》中還寫到“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台榭壓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則原來的氣派可想而知了。

坡上已近京城,今萬壽路的得名,即因路西側有唐代的萬壽寺遺址。再向西南,過今等駕坡村便是唐長安廓城東牆的延興門遺址。唐末詩人韋莊過此,曾題詩“芳草五陵道,美人金犢車。綠奔穿內水,紅落過牆花。馬足倦遊客,鳥聲歡酒家。王孫歸去晚,宮樹欲棲鴉。”可見其繁榮情景。

古時長樂坡是王侯將相的樂園,對於廣大勞動人民來說,則是灑血流汗處。偉大詩人白居易在一首《官牛》詩中說,“官牛官牛駕官車,滻水岸邊般載沙。一石沙,幾斤重?朝載暮載將何用?載向五門官道西,綠槐蔭下鋪沙堤。昨來新拜右丞相,恐怕泥途污馬蹄。右丞相,馬蹄踏沙雖淨潔,牛領牽車欲流血。右丞相,但能濟人治國調陰陽,官牛領穿亦無妨。”這辛勞終日、領穿流血的“官牛”,不也是千千萬萬拉口人民的寫照嗎!

長樂坡前曾發生過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使它又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有繁榮走向衰落的歷史見證。

唐代“絲綢之路”在長安城有兩個起點:一在城西,即漢代張騫開拓的陸上交通古道;一在城東,可稱作東絲綢之路。原來中唐之後,由於吐蕃、突厥等少數民族的武裝干擾,西路常被堵塞,於是唐王朝開始東向轉求海路。東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安城外廓城東北隅的通化門,即今長樂中路南側“職工醫院”的後門。大概由於外廓城東地勢不平坦,所以東絲綢之路由通化門開始,不是一直向東而是斜向東北至長樂坡,由此北行到近十里舖再過滻河橋東去。到了河南,東絲綢之路分為兩條幹線:一條由洛陽向南過襄樊,由水路東到揚州、明州(今寧波)、泉州、廣州等地出海;另一路由洛陽經開封、徐州、北上濟南,再走高麗(今朝鮮)到日本。想當年來自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客商,長樂坡前,終日車水馬龍,是一幅多么熱鬧的景象啊!

然而曾幾何時,經安史之亂後,打擾唐帝國元氣大傷,一蹶不振,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在長樂坡又演繹了許多幕是唐王朝日趨衰亡的歷史話劇。公園783年,唐德宗令警員各道兵去接救襄樊城之急,十月節度使姚令言領兵抵達長安。當時,軍士冒雨,天寒地凍,許多士兵帶著子弟,意欲在出征前。將領取的賞賜托他們都拿回家去安頓老小。即至,一無所賜,京兆尹前來長樂坡大營犒軍,儘是粗糧爛菜。軍士見狀大怒,揚言說,“吾輩將死於敵,且食不飽,安能以微命據白刃也!聞瓊林,大盈二庫,金帛盈溢,不如相與取之。”於是披甲舉旗,擂鼓去京城搶掠。姚令言聞變,馳馬至長樂坡,突入亂兵,制止無效。唐德宗臨渴掘井,急派人前往宣慰賜帛,但變亂已成,勢不可遏。皇宮禁兵全屬市井富兒,是一些“尺量不打仗”的貨色。德宗無奈,最後如喪家之犬,逃往漢中,行前有人勸他帶走被罷官的節度使朱泚從行,他據諫不聽。皇帝一走京城中亂兵為匪,“人自求富”,宮室府庫,被軍士搶掠焚燒,破壞的不成樣子。其實,姚令言及部下奉朱泚為主,而朱泚竟進入含元殿,自稱大秦皇帝,建元應天,後又改號漢元天皇,最後被唐大將李晟剿滅。經這一變亂,唐王朝的統治已經到了風雨飄搖的地步了。

往事越千年,明清時期,長樂坡已衰敗不堪,至解放前夕,坡陡路窄,只能容下一輛馬車通過。上下坡先瞭望打招呼,再錯開走,車夫常因避車錯路,吵架廝打。坡下路旁長滿蘆葦蒿草,成了土匪兵痞出沒搶劫之地。傍晚時分,已無行人;大白天單人獨行,也是提心弔膽。壕溝里儘是棄嬰和乞丐的屍體,野狗爭食,到處可見枯骨。

“一唱雄雞天下白”,新中國的建立,使長樂坡換了人間。五十年代在坡上建立了許許多多大工廠,同時對長樂坡進行了徹底整修,坡道拓寬拉直並延長降低了坡度,從此坡上坡下,成了一條平坦寬闊的大馬路。日夜賓士的汽車,電車經過這裡,溝通了紡織城與市區的交通。由坡至滻橋,路邊法桐和楊柳列成行,綠蔭蔽日;路旁田畦縱橫,人煙稠密,滻河畔是風光如畫的滻河公園,崖坡上青草如茵,繁花似錦。人們在這即可領略大城市繁忙熱鬧,快節奏的現代化生活,又可以觀賞到恬靜安謐的田園風光。這一切怎不使人流連忘返呢!

長樂坡,在社會主義時代,才真正成了廣大勞動人民的長樂之坡!

(據三秦出版社《四十里長街》、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陝西名勝古蹟史話》及其他有關資料改寫整理)

1990年10月

自:灞橋文史資料 第五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