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漸不克終疏

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 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恆若不足。 貞觀初年,陛下不愛珍寶奇物,不做無益於實際的事。

貞觀十二年(638),魏徵看到唐太宗逐漸怠惰,懶於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漸不克終疏》,列舉了唐太宗執政初到當前為政態度的十個變化。
臣觀自古帝王受圖定鼎,皆欲傳之萬代,貽厥孫謀。故其垂拱岩廊,布政天下。其語道也,必先淳樸而抑浮華;其論人也,必貴忠良而鄙邪佞;言制度也,則絕奢靡而崇儉約;談物產也,則重谷帛而賤珍奇。然受命之初,皆遵之以成治;稍安之後,多反之而敗俗。其故何哉?豈不以居萬乘之尊,有四海之富,出言而莫己逆,所為而人必從,公道溺於私情,禮節虧於嗜欲故也?語曰:“非知之難,行之為難;非行之難,終之斯難。”所言信矣。
伏惟陛下年甫弱冠,大拯橫流,削平區宇,肇開帝業。貞觀之初,時方克壯,抑損嗜欲,躬行節儉,內外康寧,遂臻至治。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臣自擢居左右,十有餘年,每侍帷幄,屢奉明旨。常許仁義之道,守之而不失;儉約之志,終始而不渝。一言興邦,斯之謂也。德音在耳,敢忘之乎?而頃年以來,稍乖曩志,敦樸之理,漸不克終。謹以所聞,列之於左:
陛下貞觀之初,無為無欲,清靜之化,遠被遐荒。考之於今,其風漸墜,聽言則遠超於上聖,論事則未逾於中主。何以言之?漢文、晉武俱非上哲,漢文辭千里之馬,晉武焚雉頭之裘。今則求駿馬於萬里,市珍奇於域外,取怪於道路,見輕於戎狄,此其漸不克終一也。
子貢問理人於孔子,孔子曰:“懍乎,若朽索之馭六馬。”子貢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導之,則吾仇也,若何其無畏?”故《書》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為人上者,奈何不敬?陛下貞觀之始,視人如傷,恤其勤勞,愛民猶子,每存簡約,無所營為。頃年以來,意在奢縱,忽忘卑儉,輕用人力,乃云:“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自古以來,未有由百姓逸樂而致傾敗者也,何有逆畏其驕逸而故欲勞役者哉?恐非興邦之至言,豈安人之長算?此其漸不克終二也。
陛下貞觀之初,損己以利物,至於今日,縱慾以勞人,卑儉之跡歲改,驕侈之情日異。雖憂人之言不絕於口,而樂身之事實切於心。或時欲有所營,慮人致諫,乃云:“若不為此,不便我身。”人臣之情,何可復爭?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擇善行者乎?此其漸不克終三也。
立身成敗,在於所染,蘭芷鮑魚,與之俱化,慎乎所習,不可不思。陛下貞觀之初,砥礪名節,不私於物,惟善是與,親愛君子,疏斥小人。今則不然,輕褻小人,禮重君子。重君子也,敬而遠之;輕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則不見其非,遠之則莫知其是。莫知其是,則不間而自疏;不見其非,則有時而自昵。昵近小人,非致理之道;疏遠君子,豈興邦之義?此其漸不克終四也。
《書》曰:“不作無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貴異物賤用物,人乃足。犬馬非其土性不畜,珍禽奇獸弗育於國。”陛下貞觀之初,動遵堯、舜,捐金抵璧反樸還淳。頃年以來,好尚奇異,難得之貨,無遠不臻,珍奇之作,無時能止。上好奢靡而望下敦樸,未之有也。末作滋興,而求豐實,其不可得亦已明矣。此其終不克終五也。
貞觀之初,求賢如渴,善人所舉,信而任之,取其所長,恆恐不及。近歲以來,由心好惡,或眾善舉而用之,或一人毀而棄之,或積年任而用之,或一朝疑而遠之。夫行有素履,事有成跡,所毀之人,未必可信於所舉,積年之行,不應頓失於一朝。君子之懷,蹈仁義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謀。陛下不審察其根源,而輕為之臧否,是使守道者日疏,乾求者日進。所以人思苟免,莫能盡力。此其漸不克終六也。
陛下初登大位,高居深視,事惟清靜,心無嗜欲,內除畢弋之物,外絕畋獵之源。數載之後,不能固志,雖無十旬之逸,或過三驅之禮。遂使盤游之娛,見譏於百姓,鷹犬之貢,遠及於四夷。或時教習之處,道路遙遠,侵晨而出,入夜方還。以馳騁為歡,莫慮不虞之變,事之不測,其可救乎?此其漸不克終七也。
孔子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然則君之待臣,義不可薄。陛下初踐大位,敬以接下,君恩下流,臣情上達,鹹思竭力,心無所隱。頃年以來,多所忽略。或外官充使,奏事入朝,思睹闕庭,將陳所見,欲言則顏色不接,欲請又恩禮不加,間因所短,詰其細過,雖有聰辯之略,莫能申其忠款。而望上下同心,君臣交泰,不亦難乎?此其漸不克終八也。
傲不可長,欲不可縱,樂不可極,志不可滿。”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賢以為深誡。陛下貞觀之初,孜孜不怠,屈己從人,恆若不足。頃年以來,微有矜放,恃功業之大,意蔑前王,負聖智之明,心輕當代,此傲之長也。欲有所為,皆取遂意,縱或抑情從諫,終是不能忘懷,此欲之縱也。志在嬉遊,情無厭倦,雖未全妨政事,不復專心治道,此樂將極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遠勞士馬,問罪遐裔,此志將滿也。親狎者阿旨而不肯言,疏遠者畏威而莫敢諫,積而不已,將虧聖德。此其漸不克終九也。
昔陶唐、成湯之時,非無災患,而其聖德者,以其有始有終,無為無欲,遇災則極其憂勤,時安則不驕不逸故也。貞觀之初,頻年霜旱,畿內戶口並就關外,攜負老幼,來往數年,曾無一戶逃亡、一人怨苦,此誠由識陛下矜育之懷,所以至死無攜貳。頃年已來,疲於徭役,關中之人,勞弊尤甚。雜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輩,上番多別驅使。和市之物不絕於鄉閭,遞送之夫相繼於道路。既有所弊,易為驚擾,脫因水旱,谷麥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寧帖。此其漸不克終十也。
臣聞“禍福無門,唯人所召。”“人無釁焉,妖不妄作。”伏惟陛下統天御宇十有三年,道洽寰中,威加海外,年穀豐稔,禮教聿興,比屋喻於可封,菽粟同於水火。暨乎今歲,天災流行。炎氣致旱,乃遠被於郡國;凶醜作孽,忽近起於轂下。夫天何言哉?垂象示誡,斯誠陛下驚懼之辰,憂勤之日也。若見誡而懼,擇其而從,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湯之罪己,前王所以致禮者,勤而行之,今時所以敗德者,思而改之,與物更新,易人視聽,則寶祚無疆,普天幸甚,何禍敗之有乎?然則社稷安危,國家治亂,在於一人而已。當今太平之基,既崇極天之峻;九仞之積,猶虧一簣之功。千載休其,時難再得,明主可為而不為,微臣所以鬱結而長嘆者也
臣誠愚鄙,不達事機,略舉所見十條,輒以上聞聖聽。伏願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參以芻蕘之議,冀千慮一得,袞職有補,則死日生年,甘從斧鉞。譯文

我在陛下身邊做事已經十多年了,陛下又曾答應過我,要永遠守 著仁義之道,始終保待儉約樸素的作風。陛下說過的話至今還在我耳邊迴響,但是近幾年來,陛下卻漸漸有點有始無終的樣子。現在謹向陛下分條陳述,希望有所幫助。貞觀之初,陛下不煩擾百姓,不追求物質享受,教化遠及國外。 可是,現在卻派使者到千里萬里之外,搜尋良馬、珍寶。漢文帝謝絕千里馬,晉武帝燒毀雉頭裘的事,陛下是知道的。陛下平時常說,要 跟遠古的堯舜相比,可是現在的所作所為,不要說堯舜,就連漢文帝、晉武帝也不如了。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一。
子貢向孔子請教管理百姓的道理。孔子說:“得小心謹慎啊!那 好像拿一根爛繩子去控制六匹馬。”子貢說:“何必那么害怕呢廣孔子回答說:“不依著道理去領導他們,就會和我們為敵,怎么能不怕 呢?”貞觀初年,陛下盡心竭力,愛護百姓,像對待兒子一樣地給他們溫暖,不隨便興動土木,現在卻奢侈放縱了,很想動用民力,還說 什麼“百姓無事,容易驕情,讓他們多服些勞役才肯聽使喚”。自古以來,沒有因為百姓安樂而導致國家敗亡的。哪有恐怕百姓驕惰而 讓他們去服勞役的事呢?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二。
貞觀初年,陛下對自己要求苛刻,為的是利國利民。近來卻放 縱嗜欲,大規模地勞役百姓。雖然體恤百姓的話還掛在嘴邊,但心裡想的卻是自身享樂。陛下在恣意建設的時候,總是自我辯護說:“不這樣做,對我不方便啊!”在君臣之間,誰又能和陛下去爭論呢?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三。
貞觀初年,陛下能夠親近君子,斥遠小人。近來對小人輕佻而 親昵,對君子只在禮節上尊重。禮節上尊重君子,實際上是敬而遠之;輕佻小人,實際上是愛而近之。敬而遠之,就不容易看到君子的 優點,不等別人去離間,就會疏遠他們;看不見小人的缺點,就免不了會親昵起來。親昵小人,疏遠君子,而想達到天下太平,這是沒有 聽說過的事。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四。
貞觀初年,陛下不愛珍寶奇物,不做無益於實際的事。可是現在呢,難得的物品紛紛進獻上來而被收納,享樂用品無休止地在製造。上面奢侈糜費而希望下面儉約樸素,大量地役使勞力而希望發展農業,那都是辦不到的。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五。
貞觀初年,陛下訪求人才,像渴極思飲一樣,凡是賢明人舉薦 的人才,你就會相信他,任用他,取其所長,惟恐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可是最近用人卻只憑主觀好惡,經過許多賢明人舉薦才任 用了的人,如果有一個人說他們的壞話,陛下就棄而不用了。就是已任用多年並得到信任的人,也會一旦受懷疑而被斥退。看人要看 他平時的行為,看事要看已形成的結果。一個人說的壞話未必可信,多年的行為不可能突然發生變化。陛下對一人一事不從根本上研究,就加以肯定或否定,而致使佞人得志,讒言得逞,篤守道義的人被離間疏遠。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六。
貞觀初年,陛下居高位處深宮,沒有打獵尋樂的嗜好,潛心治 國,天下太平。幾年之後,意志就不那么堅定了,叫各地進獻鷹犬,遠到周邊各少數民族。陛下騎馬打獵遊樂,常常早出晚歸,倘若發生不可預測的變亂,難道能來得及解救嗎?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七。
貞觀初年,陛下對臣下以禮相待,民情能夠及時反映上來。可 是現在呢,官員們向你報告事情,常常連面都見不到,有時因為他們某些缺點,你就去追究他們細小的過失,這樣,他們就是有一片忠誠之心,也無法傾吐真情了。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八。
貞觀初年,陛下孜孜不倦地尋求治國的道理,還常常恐怕自己做得不夠。可是近來,仗著功大業大,自負聰明,滋生了驕傲自滿的情緒。欲望放縱,無故興兵,侵擾邊遠少數民族。身邊的親信順從 陛下的意思,不肯進諫規勸,被疏遠的人害怕陛下的威嚴,又不敢說什麼。這樣常此以往,危可不小啊!這是陛下有始無終的苗頭之九。
貞觀初年,連年的霜災旱災,使京城附近的人都向關外遷移。 幾年之間,老百姓扶老攜幼來來往往,但終於沒有一戶逃亡。這是 因為陛下能憐憫他們,撫恤他們,所以他們在死亡線上也沒有二 心。可現在,百姓被勞役騷擾得疲睏不堪,關中的百姓受害更大,萬 一年成不好,百姓的心恐怕不會像以前那樣舒坦服帖了。這是陛下 有始無終的苗頭之十。
禍福沒有一定的,全是人自己招來的。不犯錯誤,不吉祥的現 象不會發生、現在旱災遍及全國,壞人在陛下身邊蠢動,這是上天 發出的警告,這也正是陛下提高警惕努力治國的時候。千載一時的 好機會錯過了就不容易再遇到了。像陛下這樣聖明的君主,本應該 有所作為而不去努力,這怎能不使我憂慮苦悶,嘆息不止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