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樓台山

 十二樓台山是惠水縣著名的風景勝地,位於縣城東面風光秀麗的漣江三岔河對岸。它巍然矗立在“望城關”山的右側,是一座雄麗多姿的青山。

惠水縣著名的風景勝地十二樓台山,位於縣城東面風光秀麗的漣江三岔河對岸。它巍然矗立在“望城關”山的右側,是一座雄麗多姿的青山。
當你漫步在漣江河畔,或在惠民橋頭觀山,你會感到情趣無窮。春日黎明,旭日初升,遠觀十二樓台山,但見曉霧縈繞、迷迷濛蒙。傍晚,在落日的餘輝中觀山,則是霞光迷離,煙嵐明滅,令人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冬天,雪後觀山,只見“十二樓台”銀裝素裹,滿山的松針銀光閃爍,亮麗迷人。前來拍攝留影的遊客,留連忘返。
登十二樓台山,是惠水人饒有興致的快事。聽著陣陣、松濤,順著曲曲迂回的盤山道,你可能會恨不得一口氣直奔山頂。介山道兩旁的松樹上,討人喜歡的小松鼠,會讓你放慢腳步;一隻只行動敏捷的小松鼠,輕快地在樹枝間跳來跳去,當地人習慣稱它們為“飛鼠”。有些膽大的“飛鼠”,還會朝人擠眉弄眼,翹著帽纓形的大尾巴,向你顯示自己的美麗,或許向來賓表示歡迎。
登上十二樓台山頂站在山峰遠眺,整個惠水縣城盡收眼底,使人渾身舒展,心曠神怡。新落成的郵電大樓、電力調度大樓拔地而起,氣勢雄偉。屹立縣城最高點的水塔,塔尖閃閃發光,使得整座縣城生氣勃勃。依山傍水的縣城,一幢幢新樓鱗次櫛比,寬敞的新環城路,更呈現著縣城的興盛之氣。縣城南北兩側的漣江大壩子上,綠樹掩映著點點村落,遠遠望去仿佛一塊碧玉鑲嵌在大壩子裡。河邊寨、滿壩村、爬頭寨等村莊,青瓦粉牆的農舍,錯落有致,溫馨的氣息,使整個大地、鄉村在寧靜中又生意盎然。漣江像一條玉帶,環繞縣城。十二樓台山腳,是惠水有名的十二風景勝地中的“三水瀠亭”。這裡是漣江、蒙江交匯之處,人們也叫它“三岔河”。沿河兩岸垂柳依依,裊娜動人,幽綠有河水靜靜地流淌。綠河兩岸倒影映在水中,隨著微微的波浪在水裡蕩漾。山風颳起的時候,曲曲彎彎的漣江河面泛起不盡的漣漪,就像抖動著碧綠的綢子,幽麗無比。每年春夏之際,這地方山水處,更有一番奇觀。幾十上百隻白鶴,出沒在十二樓台山林和三岔河間;風姿誘人的白鶴,時而盤旋逡巡在河面,時而亭亭玉立於河畔,時低啼,時而齊鳴。有時鶴群還飄然起舞,從從容容地扇動著翅膀向十二樓台山林飛去,在藍天中映著白羽。
70年代未,縣人民政府將“革命烈士紀念碑”從圓台邊移建到十二樓台上,並把為解放惠水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的遺骸忠骨,安葬在紀念碑下側,為各位先烈樹碑立傳。從此,每年前往十二樓台憑弔、遊玩的民眾,絡繹不絕。
十二樓台山原是一座無名山,它得名的由來,有著一段真實的故事。
1860年5月10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手下一個姓余的將領,統兵從安順經廣順來攻打定番州(今惠水縣)。太平軍打定番城團團圍住,但圍而不攻,只是對城喊話,要清兵投降。余將軍武藝高強,足智多謀。他身材高大,長著滿臉絡腮鬍,名號“余鬍子”。他手下有個梁副將,也很有本事,身輕如燕,能飛檐走壁,外號“仰天燕”。余將軍知硬攻難破城,便密派梁副將帶人在州城東門外挖地道,一直通到城牆腳,並暗暗將裝滿炸藥的一口棺材安放進去。連日來,余將軍卻在三岔河邊搭起戲台唱起戲來。守城清軍聽見城外鼓樂喧天、歌聲陣陣,迷惑不解。7月22日深夜三時,只聽得一聲巨響,天崩地裂,東門城牆被炸開了一個大缺口,余將軍帶領太平軍殺聲震天,從缺口處衝進城來,直殺得清兵屍橫滿街,倉皇逃竄,活捉了知州恩常,一舉攻占了定番城。
訊息傳到省城,貴陽的清軍恐慌起來,忙派提督“趙三閻王”帶兵前來鎮壓。余將軍沉著鎮定,把隊伍拉開,沿漣江河岸安營紮寨,嚴陣以待。當時,各地農民起義烽火不斷,清軍四面楚歌,在貴陽重點設防,沒有更多的兵力給趙提督,相比之下,清軍人數比太平軍少。詭計多端的趙提督就在三岔河對岸的山上安營,並盤山挖了十二道台階路,從山腳一直盤到山頂,還在各道台階上插上各色旗幟,虛張聲勢。太平軍弄不清清軍來了多少人馬,一時又方相持不下。
不久余將軍派人扮成老百姓到山上打柴,摸清了清軍的底細,便將計就計,佯稱太平軍害怕趙三閻王,領兵撤營,從三岔河邊退進城去,但卻暗暗在城外太平寺一帶設下埋伏,又派“仰天燕”帶領一支精兵,偷偷過河繞到望城關的山林中隱蔽下來,待機出擊。
“趙三閻王”見太平軍不戰而退,十分得意,便帶領清軍過河,要來攻城。經過太平寺時,只聽一聲炮響,伏兵四起,余將又從城中殺出,清兵亂了陣腳,方知中計,忙退回三岔河邊過河不及,自相踐踏,被太平軍殺得丟盔棄甲,血染漣江。趙提督好容易逃過河去,又聽見十二道台階上喊殺連天,不由大吃一驚,原不定期是“仰天燕”那支人馬聽到號炮,從望城關方向衝殺過來,收拾了清軍的老營。清鬼哭狼嚎,四處逃竄。趙提督見大勢已去,便帶上少數殘兵敗將往北逃亡,向青岩駐軍求援。余將軍一鼓作氣,緊追不捨,一直追到赤土坡腳,揮劍將趙三閻王斬於馬下,太平軍大獲全勝。從此,人們就把漣江三岔河對岸,清軍挖了十二道台階的那座大山叫做十二樓台山,為的是紀念太平軍。
十二樓台覽錦繡
黃達武
惠水縣著名的風景勝地十二樓台山,位於縣城東面風光秀麗的漣江三岔河對岸。它巍然矗立在“望城關”山的右側,是一座雄麗多姿的青山。
當你漫步在漣江河畔,或在惠民橋頭觀山,你會感到情趣無窮。春日黎明,旭日初升,遠觀十二樓台山,但見曉霧縈繞、迷迷濛蒙。傍晚,在落日的餘輝中觀山,則是霞光迷離,煙嵐明滅,令人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冬天,雪後觀山,只見“十二樓台”銀裝素裹,滿山的松針銀光閃爍,亮麗迷人。前來拍攝留影的遊客,留連忘返。
登十二樓台山,是惠水人饒有興致的快事。聽著陣陣、松濤,順著曲曲迂迴的盤山道,你可能會恨不得一口氣直奔山頂。介山道兩旁的松樹上,討人喜歡的小松鼠,會讓你放慢腳步;一隻只行動敏捷的小松鼠,輕快地在樹枝間跳來跳去,當地人習慣稱它們為“飛鼠”。有些膽大的“飛鼠”,還會朝人擠眉弄眼,翹著帽纓形的大尾巴,向你顯示自己的美麗,或許向來賓表示歡迎。
登上十二樓台山頂站在山峰遠眺,整個惠水縣城盡收眼底,使人渾身舒展,心曠神怡。新落成的郵電大樓、電力調度大樓拔地而起,氣勢雄偉。屹立縣城最高點的水塔,塔尖閃閃發光,使得整座縣城生氣勃勃。依山傍水的縣城,一幢幢新樓鱗次櫛比,寬敞的新環城路,更呈現著縣城的興盛之氣。縣城南北兩側的漣江大壩子上,綠樹掩映著點點村落,遠遠望去仿佛一塊碧玉鑲嵌在大壩子裡。河邊寨、滿壩村、爬頭寨等村莊,青瓦粉牆的農舍,錯落有致,溫馨的氣息,使整個大地、鄉村在寧靜中又生意盎然。漣江像一條玉帶,環繞縣城。十二樓台山腳,是惠水有名的十二風景勝地中的“三水瀠亭”。這裡是漣江、蒙江交匯之處,人們也叫它“三岔河”。沿河兩岸垂柳依依,裊娜動人,幽綠有河水靜靜地流淌。綠河兩岸倒影映在水中,隨著微微的波浪在水裡蕩漾。山風颳起的時候,曲曲彎彎的漣江河面泛起不盡的漣漪,就像抖動著碧綠的綢子,幽麗無比。每年春夏之際,這地方山水處,更有一番奇觀。幾十上百隻白鶴,出沒在十二樓台山林和三岔河間;風姿誘人的白鶴,時而盤旋逡巡在河面,時而亭亭玉立於河畔,時低啼,時而齊鳴。有時鶴群還飄然起舞,從從容容地扇動著翅膀向十二樓台山林飛去,在藍天中映著白羽。
70年代未,縣人民政府將“革命烈士紀念碑”從圓台邊移建到十二樓台上,並把為解放惠水而犧牲的革命烈士的遺骸忠骨,安葬在紀念碑下側,為各位先烈樹碑立傳。從此,每年前往十二樓台憑弔、遊玩的民眾,絡繹不絕。
十二樓台山原是一座無名山,它得名的由來,有著一段真實的故事。
1860年5月10日,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手下一個姓余的將領,統兵從安順經廣順來攻打定番州(今惠水縣)。太平軍打定番城團團圍住,但圍而不攻,只是對城喊話,要清兵投降。余將軍武藝高強,足智多謀。他身材高大,長著滿臉絡腮鬍,名號“余鬍子”。他手下有個梁副將,也很有本事,身輕如燕,能飛檐走壁,外號“仰天燕”。余將軍知硬攻難破城,便密派梁副將帶人在州城東門外挖地道,一直通到城牆腳,並暗暗將裝滿炸藥的一口棺材安放進去。連日來,余將軍卻在三岔河邊搭起戲台唱起戲來。守城清軍聽見城外鼓樂喧天、歌聲陣陣,迷惑不解。7月22日深夜三時,只聽得一聲巨響,天崩地裂,東門城牆被炸開了一個大缺口,余將軍帶領太平軍殺聲震天,從缺口處衝進城來,直殺得清兵屍橫滿街,倉皇逃竄,活捉了知州恩常,一舉攻占了定番城。
訊息傳到省城,貴陽的清軍恐慌起來,忙派提督“趙三閻王”帶兵前來鎮壓。余將軍沉著鎮定,把隊伍拉開,沿漣江河岸安營紮寨,嚴陣以待。當時,各地農民起義烽火不斷,清軍四面楚歌,在貴陽重點設防,沒有更多的兵力給趙提督,相比之下,清軍人數比太平軍少。詭計多端的趙提督就在三岔河對岸的山上安營,並盤山挖了十二道台階路,從山腳一直盤到山頂,還在各道台階上插上各色旗幟,虛張聲勢。太平軍弄不清清軍來了多少人馬,一時又方相持不下。
不久余將軍派人扮成老百姓到山上打柴,摸清了清軍的底細,便將計就計,佯稱太平軍害怕趙三閻王,領兵撤營,從三岔河邊退進城去,但卻暗暗在城外太平寺一帶設下埋伏,又派“仰天燕”帶領一支精兵,偷偷過河繞到望城關的山林中隱蔽下來,待機出擊。
“趙三閻王”見太平軍不戰而退,十分得意,便帶領清軍過河,要來攻城。經過太平寺時,只聽一聲炮響,伏兵四起,余將又從城中殺出,清兵亂了陣腳,方知中計,忙退回三岔河邊過河不及,自相踐踏,被太平軍殺得丟盔棄甲,血染漣江。趙提督好容易逃過河去,又聽見十二道台階上喊殺連天,不由大吃一驚,原不定期是“仰天燕”那支人馬聽到號炮,從望城關方向衝殺過來,收拾了清軍的老營。清鬼哭狼嚎,四處逃竄。趙提督見大勢已去,便帶上少數殘兵敗將往北逃亡,向青岩駐軍求援。余將軍一鼓作氣,緊追不捨,一直追到赤土坡腳,揮劍將趙三閻王斬於馬下,太平軍大獲全勝。從此,人們就把漣江三岔河對岸,清軍挖了十二道台階的那座大山叫做十二樓台山,為的是紀念太平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