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路軍策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

十九路軍策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

十九路軍策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福建省福州市]虞山頂1號于山風景區內,始建於宋,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建。院牆內有宋代“平遠台”等摩崖石刻[詞語釋義]。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舊址簡介

十九路軍策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十九路軍策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
十九路軍籌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于山補山精舍),位於福州于山,原為白塔寺接待達官貴人的場所,始建於宋,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重建。面闊3間,進深5柱,穿斗式構架,單檐歇山頂,泥灰塑龍首脊,四周依地勢高下建圍牆。院牆內有宋代“平遠台”等摩崖石刻。

民國22年(1933年)秋,國民黨十九路軍將領蔡廷鍇、陳銘樞、蔣光鼐等,因不滿蔣介石投降賣國政策和圍剿紅軍(在戰鬥中遭紅軍沉重打擊)的決策,在此召開秘密會議,決定與紅軍簽訂反日反蔣協定。他們聯合李濟深等國民黨中有影響的人物,於10月20日發動事變,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史稱“福建事變”。

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事變

十九路軍策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紀念碑十九路軍策劃“福建事變”會議舊址紀念碑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等人由於他們的抗日要求和行動得不到蔣介石政府的支持,與蔣的矛盾日益激化。

1932年凇滬抗戰的參戰主力是十九路軍(後期增加了中央軍第五軍),迫於日本壓力,蔣介石政權簽署中日《凇滬協定》,十九路軍被調離上海,開赴福建剿共。

1932年,國民黨軍第19路軍進行“一·二八”淞滬抗戰,觸犯了南京政府的對日不抵抗政策。在《淞滬停戰協定》簽訂的第二天,蔣介石對“違令”抗日的19路軍進行“整肅”,下令將該軍3個師分別派到皖、鄂、贛三省“剿共”前線參加內戰。

6月,19路軍陸續入閩後,蔣介石整肅、收編了陳國輝張貞等雜牌部隊,並舉兵進占閩西蘇區和閩南遊擊區,在軍內外進行反共活動。年底,蔣介石改組福建省政府,任命19路軍總指揮蔣光鼐為省主席、軍長蔡廷鍇為駐閩綏靖公署主任兼19路軍總指揮。

1933年6月1日《塘沽協定》簽字後第二天,蔣、蔡在福州發表通電,反對蔣介石對日妥協、出賣華北。接著又在中國共產黨抗日主張的影響下和“剿赤”軍事失敗的刺激下,放棄了抗日與“剿赤”並行的方針,十九路軍代表陳公培和紅軍代表彭德懷在南平王台簽訂停戰協定,劃分“國界“,並於10月26日派代表至江西瑞金與中國工農紅軍簽訂《反日反蔣的初步協定》,為事變的發動創造了有利條件。

11月20日,李濟深等在福州召開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發表《人民權利宣言》。福建事變爆發。

21日,李濟深等通電脫離國民黨,隨後聯合第三黨和神州國光社成員發起成立生產人民黨,以陳銘樞為總書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