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高琨墓誌

北魏高琨墓誌

北魏高琨墓誌,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年)立。 墓誌亦為方形,邊長64厘米,厚12厘米。 志文為楷書,12行,足行12字,凡126字。

北魏高琨墓誌,宣武帝延昌三年(514年)立。
1984年大同市博物館發掘東郊元淑墓時,在其附近的小南頭村發現了高琨墓誌。志蓋方形,盝頂,邊長53.5厘米,厚17厘米。墓誌亦為方形,邊長64厘米,厚12厘米。志文為楷書,12行,足行12字,凡126字。志石風化嚴重,加之人為破壞,缺字較多。
銘文是:
魏故使持節、都督冀嬴相幽平」五州諸軍事、鎮東大將軍、冀州」刺史、勃海郡開國公墓志銘
延昌三年歲次甲午冬十月丙」子朔廿二日丁酉,冀州勃海郡」條縣崇仁鄉孝義里使持節都」督冀嬴相幽平五州諸軍事、鎮」東大將軍、冀州刺史、勃海郡開」國公高琨字伯玉。夫人鉅魏。父颺,左光祿大夫勃海郡開國」公,母汝南袁氏。
高琨,《魏書》、《北史》皆有傳。他是孝文帝高皇后與宣武帝權相高肇之兄。據《魏書·高肇傳》,其父兄高颺、高琨之勃海郡公等官爵皆高肇貴後追贈。然“父兄封贈雖久,竟不改瘞。三年,乃詔令遷葬。肇不自臨赴,唯遣其兄子猛改服詣代,遷葬於鄉。時人以肇無識,哂而不責也”。以“三皇墓”度之,高猛詣代改葬之塋內,除高颺、高琨外,還應有一人,即《高肇傳》所載“琨弟偃,字仲游,太和十年卒”者。他已於“正始中(504—506年),贈安東將軍、都督、青州刺史,謚曰莊侯”,因此延昌三年未再加封。他有一位女兒,孝明帝“永平元年立為皇后”。三座墳墓中,兩位是皇后的父親,一位是皇后的兄長,都離不開一個“皇”字,無怪乎要稱“三皇墓”。這就意味著,在小南頭附近還有兩方高氏墓誌可找。
《高琨志》書刻時間,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後二十年,是十分純熟的北邙體。此刻書法清肅秀雅,風骨爽爽,觀其書,凜凜然如對正人君子。具體講,其一是體勢上邊左昂而下邊左傾,可以說每個字都是一個平形四邊形。不僅“國”、“州”、“崇”等字如此,就連“軍”、“使”、“刺”、“史”、“郡”等也不例外。儘管如此,在感覺上卻是正而不是奇,是清雅而不是險峻。其二是結體、筆法嫻熟,點畫到位,字無不工,筆無苟且。看似拘謹,實則功力老到,不事張揚。給人以溫文爾雅,正直無邪之感。其三。楷法已具,堪稱唐楷之宗。全志100多字,恐怕百分之九十多都是完全意義上的楷書,看看“鎮”、“東”、“大”、“冬”等字就明白了。如果把此志放在唐楷當中,人們可能會想到虞褚等流派。當然,作為魏碑,此志還是守住了本分。如第八行的“五”字,末筆竟用了一個隸書燕尾。另外“國”、“伯”、“袁”等字的方折是也明顯的。但這種方筆,又使人想到了王羲之《如何帖》中的“羲之白不審”、《二十九日帖》中的“白”、“中”、“具”等。原來它們的源頭在這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