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寧寺通天寶塔

通天寶塔位置

永寧寺,位於鹽城市城區環城村,占地48畝。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藏經樓、寶塔及廂房、僧舍等,山門上為全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題寫的寺名匠額。天王殿內,有用香樟木刻成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大雄寶殿內有長5.2米,重8噸的臥玉佛和幾尊坐玉佛,還有千手千眼觀音等眾佛雕象。 永寧寺舊址位於鹽城縣城光明巷北首(今鹽城中學校南操場處),原名為護國永寧禪寺,始建於唐武德六年 (公元624年),是唐代三十六大寺之一。
位於平安鄉張家寺村“寺窪”果園以北,座北朝南。永寧寺建築宏大,氣勢雄偉。四周是高達7米的土堡,底寬2.5米,頂寬1.5米。寺前30米處有照牌,長約8米,高5米,底厚1米,上厚0.8米,北為正面,飾“龍鳳呈祥”圖案,做工精細,是西北地區少見,北碑毀於1962年。建有山門,有石獅一對。山門以北是三間過廳,塑有佛像。內院正中有方形香爐一座。

通天寶塔簡介

1500年前,北魏最高統治者靈太后胡崇華修建了一座當時世界最高佛塔永寧寺塔。但這座寶塔僅僅存在了18年,就因為遭受雷擊,在烈火中轟然倒塌。伴隨著寶塔的毀滅,這座世界最高佛塔的高度也成了一個千古未解之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永寧寺塔遺址進行了多次考古發掘,試圖揭開永寧寺通天寶塔的高度之謎。

考古通天寶塔

公元5世紀,北魏靈太后胡崇華興建了一座震驚世界的巨大佛塔,並把整個王朝的命運寄託給它。196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建考古隊,開始對洛陽漢魏故城進行考古工作。最主要的成果,便是找到了永寧寺中的那座百丈寶塔的塔基。17年後,當隊員們準備再次進行清理髮掘時,發現一個刻有 “漢質帝”的石碑。難道,這裡並不是永寧寺塔塔基的遺址,而是一座皇陵?帶著這個疑問,考古隊決定,先對土堆的四周做初步勘察。很快,勘察的結果就讓隊員們大吃一驚,這做寶塔的體諒比他們想像的要大得多。被多部古書記載的永寧寶塔就這樣被挖掘出來,但是它的高度卻又成為另一個謎團,經過多年的考察,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最後確立為147米。這比現存的山西應縣木塔早500年,高了近一倍。但這座寶塔最終也沒有躲過雷電的襲擊,一場雷火讓永寧寺塔毀於一旦,就在永寧寺塔損毀不久,北魏的衰落也隨之開始,很快便和永寧寺一樣,成為了過眼雲煙。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