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

第一節 第一節 第一節

圖書信息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 第1版 (2004年6月1日)
平裝: 370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0開
ISBN: 7806595732
條形碼: 9787806595732
尺寸: 20.2 x 14 x 1.6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陶新華,一九六九年生,漢族,湖南醴陵人。歷史學博士、博士後,從事中國古代史研究,主攻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三十餘篇,出版學術專著二部。現任職於國防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

內容簡介

孝文帝獨立執政以後的北朝官制,考課制度、封爵制度、散官制度、勛官制度、蔭官制度、俸祿制度、選舉制度、監察制度等方面都頗受人重視,這些方面的研究也很富成就。並且有幾部比較專門的官制史方面的著作,值得注意。如,嚴耕望《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對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制有許多探討,祝總斌著《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和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對於北朝時期的中央官制,尤其是三省官制討論很詳盡,而黃惠賢著的《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魏晉南北朝》和陳仲安、王素著《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則涉及到北朝時期中央和地方官僚制度多方面的內容。
《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題為《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對這個題目有兩方面需要加以說明。第一個方面是關於《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討論的時限問題。“孝文帝以後”,實際是指孝文帝獨立執政以後,即文明馮太后去世的太和十四年九月以後的時期。

媒體評論

前言
官僚管理制度研究是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中最受學者關注的領域之一,也是成果最為豐富的領域之一。北朝的官制,具有獨具一格的特色。北魏前期(孝文帝獨立執政以前),內行官系統特別引人注目。這方面的研究,鄭欽仁和嚴耀中等先生成果豐碩。
孝文帝獨立執政以後的北朝官制,考課制度、封爵制度、散官制度、勛官制度、蔭官制度、俸祿制度、選舉制度、監察制度等方面都頗受人重視,這些方面的研究也很富成就。並且有幾部比較專門的官制史方面的著作,值得注意。如,嚴耕望《魏晉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對北朝時期的地方官制有許多探討,祝總斌著《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和陳琳國《魏晉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對於北朝時期的中央官制,尤其是三省官制討論很詳盡,而黃惠賢著的《中國政治制度通史·魏晉南北朝》和陳仲安、王素著《漢唐職官制度研究》則涉及到北朝時期中央和地方官僚制度多方面的內容。
本書題為《北魏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管理制度研究》,對這個題目有兩方面需要加以說明。第一個方面是關於本書討論的時限問題。“孝文帝以後”,實際是指孝文帝獨立執政以後,即文明馮太后去世的太和十四年九月以後的時期。
關於孝文帝獨立執政的起始時間,學術界意見多有分歧,陳漢玉和薛登等先生主張孝文帝獨立執政在太和十四年九月馮太后去世以後,此前馮太后是主要的執政者,孝文帝是輔助角色;劉精誠先生主張馮太后掌權大體上到太和十年,此後孝文帝是主要的執政者;與劉精誠觀點基本相似的還有張金龍先生的觀點,他主張太和十年前孝文帝已開始聽政,太和十年後孝文帝已獨立聽政。我同意孝文帝太和十年已經開始執政的觀點,但是,我認為,在馮太后在世時,孝文帝與太后都是執政者,但太后的角色是主要的,以孝著稱的孝文帝無論如何都會尊重太后的意見,即使以孝文為主作出的決定也必經太后的首肯或定奪。《魏書》卷九三《恩幸·王叡附翔傳》:“少以聰敏循良,詔充內侍。自太和初,與李沖等奏決庶事,迄於十六年,賞賜前後累千萬。是時政事多決於文明太后,後好細察,而翔恭謹慎密,甚被知任。”此處說直到太和十六年政事都是多決於馮太后,也許不準確,因為太后已於太和十四年去世,但是,太后去世以前,政事多決於她應是有充分根據的。所以,我將孝文獨立執政的時間定在馮太后去世以後。
第二個方面是關於本書討論的主要問題。本書擬涉及的主要問題包括:1.對孝文、宣武、孝明帝時期的考課制度的探索;2.孝文帝以後北魏的人仕制度與晉升制度;3.考課與監察制度的特色所反映的地方政治的地位以及考課制度在選舉制度中的具體反映——停年格探索;4.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制中的清濁問題和官吏分途問題;5.北魏後期諸地方軍政官釋證;6.附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讓官、讓爵風氣。
這幾個問題,大多數是學術界尚未系統涉及的,如2、3、4、5、6等題,在本文中占據較大的篇幅。其中的停年格問題,學術界曾有較多的討論,但是,正如我在“停年格與北魏後期地方官制”部分所說,以往的工作基本上沒有抓住問題的實質,而停留在“望文生義”地簡單論述或大而無當的泛論的程度上。停年格實質上是孝明帝時期考課制度在選舉制度中的具體套用,沿此方向進行探索的,似乎只有日本學者福島繁次郎。但是,福島繁次郎雖然將停年格與考課制度這兩個問題聯繫起來進行討論,但他仍然沒有找到停年格與孝明帝一朝考課制度之間的必然聯繫,也沒有找到停年格與地方官選舉之間的關係,更沒有找到停年格與武官人選之間的聯繫橋樑。所以,福島先生的研究較國內學者的研究有一定的進步,但仍然不能令我滿意。我對這個問題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將它寫了出來。正確與否,不敢言必,但畢竟是一得之見,期望得到學界的批評與指教。
……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孝文帝以後北朝官僚的考課制度
第一節 孝文帝時期的考課制度建設及考課實踐
1.考課制度建設
2.考課實踐
第二節 宣武帝時的考課制度
1.景明格
2.正始格
3.永平格
4.延昌格
第三節 孝明帝時的考格
第四節 孝明帝以後的考課辦法
第五節 正常考課的破壞因素
1.正始泛階
2.通考
3.考簿的淆亂
4.停年格
第二章 孝文帝以後官僚的入仕與晉升制度
第一節 中正制與定姓族
第二節 定姓族與資蔭制度的建立與實行
第三節 北魏後期官階的使用與意義——兼論勛階與官階
第四節 對選舉制度的整頓
第三章 北魏後期的地方官管理問題
第一節 從監察與考課看北朝地方政治的地位——附論漢、魏晉南朝地方考課的歷史
第二節 “停年格”與北魏後期地方官制——考課制度與選舉制度結合之一例
第四章 孝文帝以後北朝的清濁官問題和官吏分途問題——附論唐代以前官吏分途的歷史
第五章 地方軍政官釋證
第一節 地方軍與地方都督
第二節 征討都督、大都督、行台
第三節 都將、別將、統軍、軍主、戍主、城主、防主
第四節 軍事監督官
附論: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讓官、讓爵風氣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