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金堤滯洪區

北金堤滯洪區是黃河下游處理超標準洪水的重要設施,它的開闢是在總結和發展歷代治河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是人們正確認識黃河泥沙、洪水危害的結果,是人民治黃以來所提出的“上攔下排、兩岸分滯”總體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

一、滯洪區基本情況

北金堤滯洪區淹沒範圍涉及河南省新鄉市的長垣、安陽市的滑縣東半部,濮陽市的濮陽縣、范縣、台前縣臨黃堤與北金堤之間全部以及山東省莘縣、陽穀北金堤以南地區。全區西南至東北,上寬下窄,狀如羊角,總面積2316平方公里。區內有67個鄉(鎮),2154個村莊,169.2萬人,15.93萬公頃耕地,197.5萬間房屋。
根據區內地形、地貌、河流等情況分析,分洪後的區域按洪水流勢,可劃分為4個區域:l米以下淺水區,面積351平方公里,364個自然村,26.8萬人;1~3米深水區,面積897平方公里,939個自然村,70.98萬人;主流區,面積562平方公里,431個自然村,34.56萬人;蓄水區,面積506平方公里,420個自然村,31.88萬人。
區內經濟主要以農業、手工業為主,主要分布有中原油田大部分油井,大中型化工企業,一座縣城,工農業生產區域大固定資產投資價值高,固定資產278.84億元。
滯洪區的水利行政主管部門是水利部下屬的黃委會下屬的河南黃河河務局下屬的濮陽黃河河務局,機構規格為副廳局級單位,下設單位包括安陽地區的滑縣滯洪管理局。

二、滯洪區的由來

黃河素有“銅頭、鐵尾、豆腐腰”之稱,銅頭是指中遊河段,高山峽谷是束水的天然屏障。鐵尾是指山東艾山口以下較穩定的河段,所剩均稱“豆腐腰”。此段自孟津以下,河道漸寬,到蘭考東壩頭始復又漸下漸窄。東壩頭以上堤距一般為14~20公里,東壩頭以下堤距縮至l~5公里,到了艾山門以下平均河寬已不足l公里,最窄處僅幾百米。東壩頭以下洪水不能順暢下泄。1951年,根據當時的河道實測斷面排洪能力計算出的各河段河道所能承泄的安全泄量為:花園口站20000立方米/秒,夾河灘站18700立方米/秒,高村站12000立方米/秒,艾山站9000立方米/秒,而當時則是以防禦陝州站(今三門峽)流量18000立方米/秒為目標。據史料記載計算,歷史上超過這個設防標準的大洪水出現的機遇不足50年一遇,如以1933年陝州站23000立方米/秒洪水相應水位進行推演,長垣縣石頭莊以上堤防尚高於或平於此水位,而石頭莊以下堤防高度低於洪水位,溢決威脅十分嚴峻。可以看出,由於艾山口泄量所限和超標準洪水的存在,單純依靠陶岸堤防難以確保下游防洪安全。因此,必須在防禦設施方面,為超出安全標準的洪水尋找安全出路。1951年,經過有關專家的反覆論證、比較,選定在長垣石頭莊一帶向堤外分洪,後經政務院批准,建立了北金堤滯洪區。

三、滯洪區建設歷程

北金堤滯洪區開闢後,經歷了停止使用、恢復使用和改建三個階段。
1959年“大躍進”時,黃河幾處大中型水庫相繼動工,下游也興修攔河樞紐工程,大搞河道梯級開發,一部分人認為有大中型水庫攔蓄和河道梯級開發,可使下游花園口22000立方米/秒洪水的標準減至6000立方米/秒,滯洪已沒必要,北金堤滯洪區放棄使用。
1963年,海河流域特大洪水使人們重新意識到,三門峽水庫不能控制它以下的雨區,而三門峽至花園口之間受雨區產流較大,下遊河道仍有超標準洪水發生的可能,滯洪的必要性仍然存在。同年11月,國務院《關於黃河下游防洪問題的幾項決定》中明確指出:“當花園門發生超過22000立方米/秒的洪峰時,應利用長垣縣石頭莊溢洪堰或者河南的其他地點,向北金堤滯洪區分滯洪水,以控制到孫口的流量最多不超過17000立方米/秒左右。”1964年,黃委向水電部提交了《關於建設北金堤滯洪工程設施的報告》並很快得到批准,從1964年11月開始,北金堤滯洪區恢復使用。
1975年8月,淮河流域發生特大暴雨洪水後,黃委經過暴雨洪水移置和綜合分析後認為,在利用三門峽水庫控制上游來水後,花園口站仍可能出現46000立方米/秒的洪水。因此,河南、山東兩省和水電部聯合向國務院提出《關於防御黃河下游特大洪水的報告》,提出“新建濮陽縣渠村和范縣邢廟兩座分洪閘,廢除石頭莊溢洪堰並加高加固北金堤,分洪閘規模分別為10000立方米/秒和4000立方米/秒左右。”後經專家論證,建立渠村分洪閘,分洪流量為10000立方米/秒並於1976年開始實施。
北金堤滯洪區是處理黃河下游特大洪水的重要措施,按照“遷安並舉”和“以守為主,就近安置”的滯洪方針對區內避水撤退設施重新進行了規劃,並於1984年開始逐步實施。但自1988午以後,隨著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的修建,建設速度放緩,安全建設基本停止。就目前北金堤滯洪區的現狀,難以勝任分洪任務。

四、北金堤滯洪區在新時期的戰略地位

小浪底建成運用可以提高下游的防洪標準,使滯洪區的運用機率大大降低。但下游的防洪問題還遠遠沒有解決,這是因為小浪底對三花間下大型洪水的控制面積只占14%,還有27000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得不到控制,而這一區域也是黃河的主要暴雨區之一。據分析計算,小浪底水庫運用後,黃河下游千年一遇洪水,花園口站洪峰流量仍達22600立方米/秒,一旦出現,北金堤滯洪區仍有運用的可能。
近些年隨著黃河來水量減少,河水長期固定在河槽內運行,使灘地淤積比重減小,從而改變了天然情況下的橫向淤積分布,從根本上改變了河道的橫向淤積部位,使灘槽高差變小,導致“二級懸河”形勢愈來愈嚴峻。特別是黃河調水調沙期間,水位表現異常,更應引起各級領導和專家的高度重視,應重新審視現有堤防的防洪標準。
保護黃河沿岸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是治黃工作的首要任務。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繁榮,國家經濟發展迅猛,沿黃兩岸國民財產不斷增加,因此,有效利用現有措施,避免更大的損失仍是興利除害的原則。北金堤滯洪區歷經興建、廢棄、重建、改建的波折,仍應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其重大作用。雖然小浪底水庫運用後,它的使用機遇減小,但仍有運用的可能,仍需進行安全建設,切不可因一時衝動而廢棄,以免幾十年的安全建設成果毀於一旦。正確運用北金堤滯洪區不僅關係到沿黃廣大人民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整個華北平原的安危,而且還關係到穩定的大局,所以,北金堤滯洪區有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及其重大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