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2010年6月26日正式啟動。遺址公園核心區域占地5000畝,總投資3億元,由國家和地方共同出資,計畫用3到5年時間建成。北庭故城始建於南北朝[中國歷史時期]時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其遺址在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5月,受國家文物局委託,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完成了對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5個遺址保護修復項目的實地踏勘及現場驗收。

基本信息

公園概況

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北庭故城遺址位於新疆吉木薩爾縣城北偏東12公里處,核心區域占地5000畝,包括北庭故城及其附屬建筑北庭西大寺。

北庭故城始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曾是唐朝管轄天山北麓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而後作為高昌回鶻政權的夏都。它不僅是絲綢之路新北道上的歷史名城,也是新疆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見證。北庭都護府是北庭故城中最為重要的建築之一,其遺址在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8年5月,受國家文物局委託,來自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完成了對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5個遺址保護修復項目的實地踏勘及現場驗收。本次通過驗收的5項保護修復工程包括北庭故城城牆一期、二期加固修復項目、西大寺遺址搶險加固項目、西大寺現存壁畫塑像搶救性保護修復項目和北庭故城監測預警體系項目,現完成的是前期修護工程,考古挖掘工作仍在進行中。

北庭故城遺址從2011年始建,共投資1.2億元,是新疆首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其主體部分主要為唐代至高昌回鶻時期的遺存,據文獻資料記載,漢代以來,北庭(現今吉木薩爾縣)曾是中原管轄西域廣大地區的軍政中心。

出土文物

在北庭故城遺址出土的唐代銅質官印“蒲類州印”、銅獅陶獸、開元通寶等文物,印證了北庭故城是“絲綢之路”北道的重要樞紐。

建設意義

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核心區域占地5000畝,總投資3億元,由國家和地方共同出資,計畫用3到5年時間建成。
修建北庭故城國家遺址公園,對於深入研究古代民族關係史、交通史、軍事史、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史,對於增強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推進新疆實現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附屬建築

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北庭西大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北庭故城遺址的附屬建築之一,因其座落於故城之西(距離750米處),故名西大寺,是中國古代唐、宋、元時期的一座佛寺遺址。

因遺址壁畫中存有“亦都護(高昌國王)”、“長史”、“公主”之像,該寺在高昌回鶻時期當為高昌回鶻的王室寺院。

現遺址內還殘存有佛、菩薩羅漢、天王等塑像及千佛、菩薩、護法、經變故事、供養比丘和供養人像等壁畫內容,間有回鶻文、漢文題記,為研究古代宗教、文化、藝術、語言文字和建築技術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