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農業電影電視中心

DY3000LE非線性後期編輯系統。 DSR-150WSP數字攝像機。 DSR-1800P數字編輯錄像機。

北京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坐落於北京市海淀區曙光花園中路9號,北京市農科院院內。信息所3樓。 
中心宗旨
現代電視技術手段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宣傳農業科技成果、介紹農業自然現象,從而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科學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成為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生產單位的橋樑和紐帶,促進科研事業和農業生產的良性發展。
中心的主要任務
利用現代化的數字視頻技術,對農業科技領域的視、音頻素材進行採集、編輯、包裝、轉換和傳播;為全國主要農業媒體提供影視節目;對本院、本所的科研成果和單位形象進行宣傳;為北京農村遠程信息服務工程中心提供課件內容;為全國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平台製作教學資源;為相關合作單位提供農業科普節目製作及其它各類電視節目製作和傳播服務;為農村、農業和農民服務。
設備情況
中心目前擁有的主要設備如下:
DY3000LE非線性後期編輯系統。
神器I500-3DD非線性後期編輯系統。
DY-X-EDIT非線性後期編輯系統。
DPS非線性後期編輯系統。
DSR-570WSP數字攝像機。
DVCPRO50數字攝像機。
DSR-150WSP數字攝像機。
SONY-Z1C高清攝像機。
DSR-1800P數字編輯錄像機。
PVW-2800P模擬編輯錄像機。
VCD製作系統和CD-R多盤複製系統
出版級DVD製作和多盤複製系統。
媒體資產管理系統。
40平方米和90平方米實景演播室。
真三維實時渲染虛擬演播室。
中心業務範圍
中心業務範圍:中心能夠為各級電視台和廣大音像出版社拍攝、製作科教節目、社教節目、經濟節目;可以為廣大企事業單位攝製單位宣傳片,代理、設計、製作、發布商業廣告;能夠製作電視片頭、片段預告和片尾,對電視欄目或節目進行綜合包裝、渲染;能夠進行壓縮、刻錄、複製VCD、DVD光碟和列印盤面;還能夠製作個人MTV、會議資料、電子圖書和電子像冊等。
中心人員
中心目前有工作電視節目創作人員30人。大學畢業以上的人員占100%。
中心現有完備的編導、攝像、後期編輯和主持人隊伍,這些技術人員大都具有多年的電視從業經驗,能夠保證節目的技術質量和藝術質量。另外,中心還依託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擁有強大的農業專家團隊,這些專家參與節目的選題計畫和整個拍攝過程,充分保證了節目的科技含量,使節目更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和實用性。
中心發展歷程
1996年底,北京市農林科學院信息所新任所長郭志弘、書記孔都通過對院內資源和外部市場環境的分析,認為現代電視技術在農業科技信息領域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並且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於是在缺少資金、技術和人才的艱苦條件下,毅然從北京市農林牧科技開發中心手中接過了頻臨倒閉的企業——北京人人影視廣告公司的經營管理權。該公司為全民所有制企業,註冊資金100萬元,具有代理、設計、製作、發布國內外廣告和影視製作等職能,但是由於缺少專業管理人員和市場運作經驗,公司在經營的第一年便遇到了很多挫折。1997年,所領導班子任命沈建宇為公司經理,使公司的經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正規。公司當時採取了合理的措施克服了三大困難:沒有製作設備,靠租賃其他單位的設備來進行創作;沒有運作資金,靠部分職工集資和社會上適度融資來解決;缺乏專業技術人員,靠面向社會惟才是舉進行合理聘用。經過艱苦努力,公司在當年便實現了扭虧為盈,除了能夠上繳一定的管理費以外,還攝製完成了十幾部農業電視節目提供給中央電視台第七套節目,為信息所日後影視事業的長足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0年,信息所爭取到了第一個與影視製作有關的政府項目——《百項農業實用技術多媒體光碟製作》,在項目的實施上計畫由北京人人影視廣告公司承擔,但是考慮到公司作為獨立法人,在分配所里的項目資金上會有諸多不便,而且這種情況在今後也會存在,於是所領導班子決定對公司進行改組,仍由原公司經理沈建宇牽頭成立多媒體製作中心,作為信息所的一個獨立科室而開展相關研究和影視創作工作。這次改組,也為信息所影視事業的發展掀開了新的一頁。在項目資金的支持下,多媒體製作中心購買了DY3000非線性編輯機和索尼100P數字攝像機,並製作出了100部農業實用技術電視片,完成了項目規定的全部內容。這些科教片通過光碟的形式發行以後,得到了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和農民的喜愛,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也為中心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此後,多媒體製作中心先後更名為北京市科委農業科教電視製作中心和北京農業電影電視中心,影視創作事業蒸蒸日上,從節目產量、節目質量、隊伍素質、經濟效益和管理水平等各方面都是每年上一個台階,每年有新的跨越。
影視中心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共拍攝製作了500餘部農業技術推廣片、1100餘部農業教學片、30餘部農業科普片、20多條農業電視新聞,節目總長2000多小時。中心的素材庫已經積累了北京市農業重大成果的素材7000多小時。刻錄並贈送給郊區農民的農業技術光碟達50000多張。已經成為中央電視台(CCTV-7)《農廣天地》等欄目、中國教育電視台《農業新天地》欄目、科技部《星火科技30分》欄目的最重要製作單位。中心直接承擔和通過教育部、農業部、中國科協等渠道,為中組部全國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協調小組拍攝製作了100餘部技術推廣片,共50小時。中心作為北京農村遠程信息服務工程中心資源製作單位,共為其拍攝製作了1100餘部農業教學片,總時長約1300小時。此外,中心還直接承擔市各級政府部門的技術推廣課題10餘項項,為宣傳推廣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市科委、農委、市農口局的最新農業科技成果做出了重要貢獻。
影視中心的發展,主要得益於一下措施的實施:
一、 轉變經營機制
影視中心通過幾年艱苦努力,已經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地發展起來了,成為信息所“一體、兩翼、三個支撐”發展架構中的支撐之一,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特別是孫素芬擔任所長以後,為了進一步促進本所影視事業的發展,對影視中心實行獨立核算、自收自支,賦予影視中心負責人在財務、人事等方面更大的許可權,這極大地調動了人員的積極性,每年在節目產量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都穩步增長。影視中心為了實現內部充分挖潛、合理利用現有資源,在機構設定方面按照行業慣例,成立了編輯委員會,統轄央視節目製作部、星火節目製作部部、教學節目製作部、科技產業開發部、技術支持部和行政管理部等部門,也賦予了部門負責人更大的許可權,使各個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極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培養人才隊伍
影視產業的競爭和其它產業一樣,歸根結底都是人才的競爭,如何引進並留住人才是中心的要務之一,中心除了做好聘用、培訓、報酬、考核、晉升、獎懲等常規的人事管理工作以外,還採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用物質和精神兩種手段,搭建好影視產業發展的理想平台,用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和人性化管理方法,來培養既懂影視又懂農業、既有能力又塌實肯乾的創作隊伍。
三、完善設備條件
影視產業的發展是以影視設備的發展為前提的,先進的影視設備為優秀電視人的各種奇思妙想提供了實現的可能,影視中心在信息所的大力支持下,近些年逐步購置了價值1000餘萬元的影視設備,基本滿足了目前的工作需要,隨著業務的進一步開展,中心還計畫通過自身努力和藉助各方面的力量,購買更多、更先進、更全面的影視設備,以進一步增強創作實力。
四、拓展業務範圍
影視中心以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北京農村遠程信息服務工程中心、中央電視台(CCTV-7)《農廣天地》等欄目、中國教育電視台《農業新天地》欄目、科技部《星火科技30分》欄目和中組部全國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協調小組拍攝製作農業科教片,以及直接承擔市各級政府部門的技術推廣課題。今後中心除了繼續做好以上工作以外,還要追蹤拍攝國家、北京市重大科技項目成果,尤其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的最新農業科研成果,為政府部門、農業科研單位的科研成果搭建宣傳、轉化的橋樑,為各級電視台拍攝、製作科教節目、社教節目、經濟節目,用三維動畫技術製作電視片頭、片段預告和片尾,對電視欄目或節目進行綜合包裝、渲染,為政府部門、科研院所、科技企業拍攝、製作電視科教片、成果匯報片,為廣大企事業單位拍攝、製作單位宣傳片,為廣大企事業單位代理、設計、製作、發布商業廣告,壓縮、刻錄、複製VCD、DVD光碟,製作個人MTV、會議資料、電子圖書和電子像冊等。
五、承擔科研課題
在過去十年里,影視中心直接承擔《農業科教片拍攝製作》、《農村科技培訓的資源建設》、《城市社區科普知識系列節目製作》、《星火培訓多媒體教材製作》
《農村社區科普知識系列節目製作》、《農業科技巧套用、京郊大地生光輝》系列節目製作等10餘項科研課題,協助其它科室實施科研課題30餘項,爭取項目經費2000餘萬元。
今後,影視中心將再接再厲,利用自身的設備、人才等優勢,為政府部門和本院成果轉化服務。鑒於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學科齊全、設備先進、學術水平高、產業能力強,是北京乃至全國的重點綜合性農業科學技術研究機構,科研人員每年都研發出大量的科技成果,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但是由於宣傳力度的不夠,目前許多項目尚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發揮出應有的作用,為了解決成果轉化中出現的瓶頸問題,更好地服務於“三農”,讓更多農民受益於科技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心計畫進一步利用現代電視技術手段普及農業科學知識、宣傳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農業實用技術,從而成為連線農業科研單位和農業生產單位之間的重要橋樑和紐帶,保證農科院和北京市相關農業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順利進行。
網址:
地址:
北京市海淀區曙光中路9號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院內信息所3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