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賁門癌中醫治療醫院

北京賁門癌中醫治療中心是由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成立,並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偉達教授擔任主任的以中醫為主,西醫相結合的專業賁門癌治療機構。

基本信息

北京賁門癌中醫治療醫院
賁門癌過去常被列入胃癌的範疇,或與食管癌混在一起。現在一般認為賁門癌屬賁門黏膜上皮及賁門腺的癌。賁門癌實際上可算作胃癌的一部分,但由於其部位特點,在發病情況、細胞學及臨床治療等方面有不少不同於一般胃癌的特殊性,而與食管癌有一些相似之處,故單獨提出並注意鑑別。
賁門癌的臨床表現在早期為上腹部或胃脘部不適,微痛,燒灼感或輕度吞咽梗阻感,有時伴有消化不良或食慾減退症狀,局部出血一般是隱性的,但有時明顯甚至是大量的,表現為間歇性柏油樣便甚或嘔血。明顯的吞咽困難,上腹部和背腰部的持續性疼痛出現 較晚。晚期賁門癌的常見症狀有極度惡病質,貧血,水腫,全身衰竭;肝、肺、腦等重要器官轉移及腹腔盆腔轉移,引起盆血或血性腹水,肝功能衰竭,昏迷,消化道梗阻等。
賁門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食用發酵霉變食物、亞硝胺類化合物、環境生態、營養、遺傳及飲食方面的粗、熱、硬、快等有一定關係。
本病的診斷,尤其在中、晚期,根據病史、症狀及X線鋇餐造影檢查及必要的細胞學和食管鏡等檢查,多無困難。體檢可見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左上腹有深部腫塊;中、晚期患者X線診斷準確率可達96.9%,可見菜花型、浸潤型、潰瘍型三種不同的X線表現:早期賁門癌在手術前進行分段拉網的細胞學檢查,可以確診癌變的上界;食道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癌的部位、性質、範圍,但因其痛苦大,方法複雜,並有一定危險,一般在行X線、細胞學檢查不能確診時使用。
現代醫學對本病的治療,目前仍以手術和放療為主。對於不適於放療的晚期患者,化療可使部分患者症狀緩解和腫瘤縮小。
本病與中醫學“噎膈”病的某些類型相似。中醫學認為其病因及發病機理為七情鬱結,脾胃受傷;氣滯血瘀、痰濕不化;氣血虧損,高年衰老而致血瘀、痰濕在體內凝結成塊,日久而成本病。在臨床上一般分為肝鬱氣滯、脾虛痰凝及氣血雙虧等型進行辨證論治。
【中醫治療】
主證:進食咽下不利,胸骨後及背部疼痛,胸肋脹滿,舌白或黃,脈滑或弦。
辨證:痰瘀互結,氣滯氣虛。
治則:化痰散結,補氣理氣。
處方:症消癀(症痛康),每日4次。每次1g。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服5個月。
湯藥:菝葜30g,白花蛇舌草30g,苡米仁30g,威靈仙30g,制南星30g,山豆根12g,黨參15g,太子參30g。
由於賁門癌在確定診斷之時多屬於中晚期,除小部分手術治療外多數只能化療,結合中藥治療,提高療效。化療期間配合扶正固本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參靈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慈丹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均可減輕化療副作用,起扶正培本作用。對晚期疼痛者痛立停膠囊,每次5粒,每日4次。有腹水者,甘芫(三元)逐水丸,每次1g,每日3次。
【病案】
例一 王某,女,55歲,農民。1997年2月3日初診,患者於1996年8月30日在省立醫院行賁門癌根治術。術中探見胃底,賁門、胃小彎一腫塊約8cm×5cm,並侵及胰尾、脾和食管下段。術後診斷難,查又見復發。症見:胃納欠佳,食後時常嘔吐,體乏無力,自汗畏風,腹滿不舒,大便困難,偶爾排出如羊屎狀。舌苔白,脈弦數。中醫辨證:中焦虛弱,氣虛血滯。治宜:健脾各胃。培氣行血。 方藥:①慈丹膠囊、扶正固本膠囊,每次各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②黨參30g,白朮10g,茯苓10g,甘草10g,桃仁10g,川楝10g,黃芪30g,木瓜10g,遠志10g,酸棗10g,化結粉30g,每日1劑,分2次煎服,連他10天。
二診(1997年2月15日):藥後嘔吐已止,食量增加,無自汗畏負,腹滿消失,精神轉佳,大便仍堅,腰痛采酸,伴左上肢疼痛較劇,舌苔膩、脈弦,方藥①同前,②方中加枸杞15g,川斷10g ,重用白朮30g,連服20天。
三診(同年3月7日):藥後精神轉好,腰痛減輕,左上肢疼痛,不得抬舉,舌苔黃厚,肪弦滑。此仍為氣虛血滯,內蘊痰火治仍宗補氣行血之大法,佐以化痰化結之藥。方藥:①同前方,連服15天。②宗2月15日方重用木瓜30g,加桔梗10g,白芍18g,每日1劑,分2次煎服,連服15天。
四診(同年4月6日):上藥盡劑,面色紅潤,食量倍增,睡眠轉佳,腰痛消失,左上肝活動自職,但有感疼痛,舌苔黃稍膩,舌質紅,脈細數。效不更法,仍以補氣行血為法治之。方藥:②同初診加用痛立停膠囊,每日4次,每次5粒,飯後口服,每日1劑。上各藥連服二療程。
五診(同年6月1日);服藥2個月,諸症消失,精神飽滿,無任何不適,並能參加各種活動及家務活,睡好納佳,二便通調,苔薄質淡紅,脈弦。複查未見新病灶,治以調氣務在為主以鞏固療效。方藥:①慈丹膠囊、扶正固本膠囊、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各3粒,每日4次,飯後口服;症消癀(症痛康),每次0.5g,每日3次口服。②太子參30g,白朮10g,茯苓10g,甘草6g,柴胡10g,枳殼6g,白芍18g,陳皮6g,雞血藤30g,化結粉30g,隔日1劑,水煎口服。上藥續服30天。
今隨訪仍健康生活。並能參加輕體力勞動。
例二 陳某,71歲,男。1993年2月12日初診。患者近3個朋消瘦明顯,在某醫院胃鏡檢查,認為賁門癌伴食道下段浸潤。今來示診。症見:情志抑鬱,胸悶脹痛,飲食減少,硬食不下,咽下困難,時有作梗。時吐白沫,口乾,不思飲,大便乾結四五日一行,夜寐夢多,精神萎頓,體重減輕,舌苔白而燥,脈沉滑。證屬:津虧液少,氣鬱積聚,胃氣上逆年致。治宜:順氣開郁,養陰潤燥。方藥:①慈丹膠囊10盒,複方莪術消瘤膠囊10盒,每日4次,每次5粒。②瓜蔞30g,薤白10g,旋覆花10g(布包),赭石30g,蠶砂10g,枳實10g,茜草10g,牛膝10g,桃仁10g,杏仁10g,當歸10g,郁李仁10g,火麻仁10g,白朮10g,鬱金10g,每日1劑。連服30天。
同年6月7日:藥後諸症皆平,飲食量大增,然出現全身瘙癢難忍,隨風而動,皮膚劃痕有過敏線。此為氣血雙虧,邪毒聚表而成,治當扶正固本,輔以清熱解毒抗敏。中成藥同前,中藥以當歸飲子合神效散治療1個月。
七診(12月28日):藥後胃鏡查痊癒。以扶正固本膠囊調理之,以鞏固療效。
後隨訪健在,並能參加家務勞動。
例三 高某,男,53歲。1996年10月21日初診,患者於去年6月2日,因吞咽困難在泉州市二院胃鏡檢查診斷為賁門癌,並行手術節除,並進行FAM方案化療二個療程,作用明顯。然在9月中旬感腹部脹滿,大便次數頻繁,日約3_4次,量柏油樣。於10月8日又在該院檢查診斷為:賁門癌術後伴直腸轉移。症屬晚期,醫院建議中醫治療。現狀:吞咽受阻,打呃噯氣,只能進流質食物,腹脹腹滿,大便稀溏,體乏無力,精神萎靡,慢性病容,行動呆滯,舌苔白,質淡,脈結代。中醫辨證:痰瘀互結,氣血雙虧,脾胃虛弱。治宜:化瘀祛痰,補氣補血,健脾各胃。方藥:①慈丹膠囊、複方莪術消瘤膠囊,每次各5粒,每日4次口服;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次口服,連服30天為一療程。②茯苓10g,半夏10g,陳皮10g,甘草10g,竹菇10g,枳殼10g,葶藶10g,蘇子10g,丹參10g,附子6g,生薑3片,丁香6g(後入),化結粉30g,每日1劑,分2次煎服,30劑。
二診(1996年11月26日):上藥服完後,吞咽通暢,打呃客房氣消失,各症狀均改善,舌脈未見變化。效不更方,仍從前方藥,連服1個月。
三診(1997年3月2日):藥後病情穩定,體重增加,足背稍有浮腫,方藥仍同前,續服1個月。
四診(1997年3月29日):上藥盡劑,患者精神良好,神采奕奕,諸症若失,舌苔薄黃,脈緩,複查結果:未見復發病灶。繼以調肝脾、理氣血為主,方藥如下:①慈丹膠囊、扶正固本膠囊,每次各5粒,每日4次,症消癀(症痛康),每次1g,每日3~4次。②柴胡10g,白芍30g,枳殼10g,甘草6g,黨參30g,白朮10g,茯苓10g,陳皮6g,黃芪30g,石斛15g,百合20g,砂仁6g,化結粉30g,每日1劑,口服。續服1個月。
上藥盡劑,後以中成藥調治數月,恢復健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