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宮頸癌中醫治療中心

北京宮頸癌中醫治療中心是由北京偉達中醫腫瘤醫院成立,並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鄭偉達教授擔任主任的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相結合的專業宮頸癌治療機構。

宮頸癌的概述

宮頸癌是指發生在宮頸陰道部或移行帶的鱗狀上皮細胞及頸管內膜的柱狀上皮細胞交界處的惡性腫瘤。其發病率和死亡率為婦女所患各種惡性腫瘤之首位,其好發年齡為40~59歲。據世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宮頸癌的發病率有明顯的地理差異,高發區(>30/10萬)如美國的ELpaso拉丁

人,哥倫比亞的卡利、巴西的Racife等;中發區(15~30/10萬)有美國的ALameda、巴西的Saoqanlo、羅馬尼亞的Timis、波多黎各等;低發區(15/10萬)如日本的Miyagi、芬蘭、加拿大、以色利等。在我國宮頸癌的高發區從內蒙古、山西、陝西經湖北、湖南到江西,形成一個高發地帶,山區患病率是平原的3倍。由於我國重視婦女保健,大力開展普查普治,宮頸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已有下降的趨勢。隨著醫療的提高,亦相應提高了早期宮頸癌的根治率。
傳統醫學對本病的認識,早2000年以前中醫經典醫籍《黃帝內經》中已有“任脈為病,女子帶下瘰聚”的記載。唐代孫思邈所著《千金方》中所曰:“婦人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無顏色,皮骨相連,月經失度,往來無常,少腹弦急或苦絞痛……令人氣急乏力,腰背痛連脅……”等有關描述,與現代臨床上所見宮頸癌的晚期症狀頗為相似。在傳統醫學理論指導下,歷代醫家對本病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除藥物內服外,尚有藥物外治,民間單驗方、針灸及食療等方法,充分發揮了傳統醫學其療效穩定,不良反應小,在改善患者體質,提高生命質量所具有的優勢。宮頸癌在傳統醫學稱謂不一,中醫學屬於“症瘕”、“五色帶”、“陰瘡”、“虛損”之範疇。蒙醫學稱之為“黑色毒痞”。
傳統中醫對本病病因病機的認識,經過歷代醫家的不懈探索和總結,已漸成體系。現綜合各家論述,大致歸納為三點:一是濕毒外侵:一般多由經行、產後,損傷沖任,血室正開,胞脈空虛,風寒濕毒乘虛而入,瘀阻於胞宮;二是氣鬱濕困:經曰:婦女以肝為先天。由於婦女生理特點等因素,故婦女的情志比較脆弱,容易引起情緒波動,當所顧不遂或長期憂思忿怒,內傷七情,肝氣鬱結,疏泄失利,橫逆克土,脾虛濕困,濕蘊久生熱,氣滯、瘀血、濕毒互相膠結,流注於下焦而致;三是下元虛寒:女子年近七七,天癸將竭,沖任脈虛,陰陽失調或房事不節,多產多育,損傷腎氣,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溫煦無能,以致胞脈氣血運行受阻,瘀毒內結,血敗內腐,終成惡症。臨床表現

1)早期宮頸癌一般無明顯症狀。性接觸後出血或白帶量增多或帶有血絲常為宮頸癌的早期症狀。由於早期多無任何痛苦,故往往容易被忽略。
2)病至晚期常見帶下量多,色黃或青,有異臭味。陰道不規則出血,下腹或腰部疼痛,且隨病情進展而加重,同時伴見尿頻、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統感染等症狀。

實驗室檢查

1)窺器檢查可見宮頸呈糜爛型、潰瘍型或菜花樣,組織硬而脆,且易出血。
2)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為陽性。
3)陰道鏡檢查,並在鏡下取活檢,可提高陰道細胞學和活檢的診斷準確性。
4)宮頸活體組織檢查,是診斷宮頸癌最可靠的依據。對陰道細胞學、陰道鏡檢查可疑或陽性;對臨床表現可疑宮頸癌或子宮頸其他疾病不易與宮頸癌鑑別時,均應進行活組織檢查以進一步確診。
中醫中藥治療宮頸炎之最早記載,當推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其中不僅有以桂枝茯苓丸治症瘕的內治法,且開創了用狼牙湯等藥局部外用之先河。自此以降,歷代醫家以其臨床實踐為主,來探討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規律,見智見仁,各有建樹,宋代重視沖任的調理,金元時期偏重於清熱瀉火,利濕逐痰,明清時代,主以肝、脾、腎立論,以行氣解郁,活血化瘀為大法,不斷充實豐富臨床治療方法。近代醫家在不斷整理總結前人寶貴醫療經驗的基礎上,又旁汲現代醫學之精華,並開展實驗室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較為有效的治療方案,如攻補兼施,標本兼施,活血化瘀,行氣解郁,解毒利濕等法則,尤其是用中藥錐切法治療宮頸癌,已引起國內外的充分重視。此外對部分宮頸癌患者經現代醫學放療、化療後所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中醫亦採用相應之措施進行對症治療,減輕患者痛苦,提高臨床療效,顯示了中醫中藥治療宮頸癌所具的一定優勢。

不同類型的藥物治療

肝鬱氣滯型

主證:白帶量增多,偶帶血絲,小腹脹痛,月經失調。平常情志鬱悶,心煩易怒,胸脅脹悶不適,舌苔薄白,脈弦或弦細。此型以結節型患者為多見。
治法:疏肝解郁,解毒抗癌。
方藥:逍遙散
柴胡6g,當歸9g,白朮9g,白芍9g,茯苓9g,薄荷3g,煨生薑三片,甘草3g。
氣鬱甚者加香附、佛手、鬱金;肝鬱化火,潮熱顴紅,加丹皮、山梔;血虛甚者加地黃、首烏;另可酌加土茯苓以抗瘤。
分析: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柴胡疏肝解郁,配伍少許薄荷以增強其疏散條達的功效;茯苓、白朮、煨姜、甘草健脾和胃;配合而成為氣血兩調,疏肝理脾的方劑。

濕熱瘀毒型

主證:白帶量多,色如米泔或濁黃,氣味腥臭,下腹、腰骶酸脹疼痛。伴見口乾口苦,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或膩,脈滑數。此型多見糜爛、菜花型。
治法: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方藥:八正散
木通9g,瞿麥9g,木通9g(包煎),扁蓄9g,車前子30g(包煎),大黃9g(後下),山梔6g,生甘草3g,燈芯1.5g。
熱毒甚者加蒲公英、蚤休;口渴思飲加天花粉、石斛;入夜心煩難寐加黃連、茯神;腰酸痛者加桑寄生、杜仲;小腹痛甚者加赤芍、台烏藥。
分析:本方集木通、滑石、車前子、瞿麥、扁蓄清利濕熱藥,以加強清下焦濕熱之力,同時又伍山梔清三焦濕熱,大黃降瀉大腸濕熱,燈芯導諸藥下行,為防諸苦寒藥對脾胃的損傷,甘草甘緩護中,調和諸藥。

肝腎陰虛型

主證:白帶量多,色黃或雜色,有腥臭味,陰道時呈不規則出血,頭暈耳嗚,手足心熱,顴紅盜汗,腰背酸痛,下肢酸軟乏力,大便秘結,小便澀痛,舌質紅絳苔少,脈來細數。此型多見於早期糜爛型者。
治法:滋養肝腎,解毒抗瘤。
方藥:知柏地黃丸
知母15g,黃柏15g,熟地12g,山茱萸12g,淮山藥12g,澤瀉9g,茯苓12g,丹皮9g。
下焦熱毒甚者酌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出血量多加白茅根、茜草、仙鶴草;陰虛目糊乾澀者酌加枸杞子、杭菊花;大便乾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
分析:此方系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黃柏、知母而成。六味地黃丸立法以肝、脾、腎三陰並補而重在滋補腎陰為主。方中熟地滋腎陰,益精髓,是為君藥;山茱萸致溫養肝滋腎;淮山藥滋腎補脾,三藥合之,是謂“三補”,另配澤瀉降腎濁;茯苓滲利脾濕;丹皮清瀉肝火,即為“三瀉”,主要是為防止滋補之品所產生滯膩之弊而設,全方運用滋陰不留邪。加之黃桕清熱解毒燥濕,主清下焦之濕熱,配知母滋腎潤燥,清瀉腎火,全方對於陰虛火旺者頗為合適。

脾腎陽虛

主證:白帶量多,遷延難已,帶下伴有腥臭味,崩中漏下,反覆發作,精神疲憊,面色眺白,顏目浮腫,腰酸背痛,四肢不溫。納少乏昧,大便溏薄或五更瀉泄,小便清長,舌淡肥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此型多見於宮頸癌晚期菜花型、空洞型者。
治法:溫腎健脾,祛濕抗瘤。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腎氣丸
黨參20g,茯苓15g,淮山藥20g,薏苡仁20g,白扁豆12g,白朮12g,蓮子肉12g,桔梗4.5g,砂仁3g(後下),生甘草3g,山茱萸12g,澤瀉12g,茯苓12g,丹皮12g。
崩漏不止者加血餘炭、大小薊;腎虛夜尿次數增多者酌加補骨脂、益智仁;瀉泄不止加訶子、肉豆蔻;濕毒甚者加土茯苓、七葉一枝花;大汗淋漓,似有陽脫之勢,急加人參回陽固脫。
分析:參苓白朮散是在主治脾胃氣虛之主方——四君子湯的基礎上,再配以扁豆、薏苡仁、山藥健脾淡滲利濕,蓮肉甘澀輔助白朮健脾滲濕而止瀉,砂仁辛溫芳香腥醒,促進中焦運化,使上下氣機貫通,桔梗載藥上行。而金匱腎氣丸是以滋陰補腎之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加桂枝溫通經脈,附子溫補脾腎之陽,旨在陰中求陽,微之助長少火以生腎氣。兩方合用,脾腎陽虛之症得以緩解。

宮頸癌放療後的中醫治療

宮頸癌的放射治療主要針對A期晚至Ⅲ期的宮頸癌患者而設,對癌細胞有較強的殺滅能力,療效顯著。但放療對正常組織亦有破壞作用,熱毒不僅耗傷人體津液,使白細胞降低,機體抵抗力減弱,並且損害宮頸附近的器官如直腸、膀胱等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中醫對此採用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標本兼顧的治療原則,取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

直腸反應

主證:頻頻便意,里急後重,日解十餘次,甚則數十次,便下粘腖或夾鮮血,有時便如稀水,舌質紅邊有紅刺,苔黃膩或白膩,脈細數。
治法:清熱解毒,健脾化濕。
方藥:白頭翁湯
白頭翁15g,黃柏12g,黃連4g,秦皮12g。
小腹脹痛加廣木香、白芍;口乾苦加蘆根、花粉;熱毒甚者加馬齒筧、敗醬草;小便赤澀痛者加川木通、澤瀉。
分析:此症為熱毒重灼腸脂膜,化腐為膿,積滯於腸中所致。方中清解血分熱毒為主藥,黃連苦寒清中焦濕熱,黃柏苦寒瀉下焦濕熱,兩藥共輔白頭翁加強清熱涼血之功,秦皮性寒味苦,具有收澀止痢之效,諸藥配合,使熱清毒解,症狀得以緩解。

晚期直腸反應

主證:便血甚多,色暗紅或暗淡,里急後重,肛門墜脹感,頭昏眼花,面色蒼白,不思飲食,大便溏薄,舌質淡胖,苔薄,脈細小。
治法:補中益氣,清腸攝血。
方藥:補中益氣湯
黃芪30g,黨參20g,當歸12g,陳皮6g,升麻3g,柴胡3g,自術12g,甘草3g。
腰酸、五更泄瀉加補骨脂、五味子;兼陽虛者加制附子;出血量多酌加地榆炭、側柏炭;小腹疼痛者加廣木香、小青皮;熱毒未清者加馬齒筧、蒲公英、七葉一枝花。
分析:病至晚期,正氣已虛,脾氣升舉無力致大氣下陷,故選用補中益氣為主方,黃芪益氣升陷為君藥;黨參、白朮、炙草健脾益氣為臣,共收補中益氣之功,再配陳皮理氣,當歸補血,為佐藥;升麻、柴胡升舉大陷清陽,為方中使藥。全方既能補氣健脾治其本,亦能升舉下陷之陽氣,以求清升降濁,陰陽調和。

膀胱反應

主證:放療後期,常見尿頻、尿澀、尿急、尿痛,有時伴見血尿,少腹作脹,口渴咽乾,舌質紅,苔黃,脈細數。
治法:滋陰清熱,解毒利尿。
方藥:導赤散
生地20g,川木通12g,淡竹葉6g,甘草梢3g。
尿黃赤加車前子;血尿量多酌加自茅根,生地改生地炭;熱毒甚者加焦山梔;口乾渴加天冬、麥冬;小腹脹痛加佛手;大便秘結可酌加生大黃。
分析:本方用生地涼血滋陰以制虛火,木通清熱利尿引熱外出,甘草梢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直達莖中通淋止痛,淡竹葉除煩熱,四藥合力,以達到清利膀胱之目的。

外治法

“三品”餅、"桿敷插"法

方藥:白砒45芭,明礬60g,雄黃7.2g,沒藥3.6g。
主證:①宮頸重度非典型增生;②宮頸鱗狀上皮原位癌(包括累及腺體);③宮頸鱗癌I期(早期間質浸潤癌、浸潤深度3mm以內)。
用法:將白砒及明礬分別研成粗粉,混合後置煎藥瓦罐中,用黃泥封固罐蓋,罐嘴,嘴中留一小孔通氣,然後置於炭火中煅燒2~3小時,住火,放置1宿,次日取出砒礬煅燒物,要求煅成白色疏鬆塊狀物,重量為36g左右,三氧化二砷含量在6%左右最合適。使用時取上述煅製品研細(細度60~80目),加飛雄黃及制沒藥粉,混合均勻加水少許,製成餅型、桿型製劑陰乾,用紫外線消毒後備用。“三品”餅、桿放入宮頸管或敷貼於宮頸後,藥物或以均勻地滲入宮頸組織,使局部凝固壞死,自行脫落,形成圓錐形筒狀缺損,稱為中藥藥物錐切。
具體操作:患者臥床上,用窺器暴露宮頸,上藥時,先用呋喃西林棉球清洗宮頸、陰道,而後以雙氧水、乙醇分別擦洗官頸管,官頸陰道部,後敷一個“三品餅”(約一分硬幣大小,厚2mm,重0。zg)。第二次上藥時,在宮頸管內插一個“三品桿”(長20~25mm,直徑3mm,重0.25g),以後每隔7~9天酌情選用餅或桿。用“三品”製劑時,須用凡士林紗布保護陰道穹隆,再用雙紫粉(紫草30g,紫花地丁30g,草河車30g,黃柏30g,旱蓮草30g,冰片3g,共為細末,高壓消毒後備用),棉球壓緊,以固定、消炎,防止陰道壁正常組織受藥物腐蝕,一般用藥24小時後,檢查藥物位置。48小時後,重換紗布和雙紫粉,72小時後取出凡士林紗布。如藥物已溶解,單用雙紫粉,每日換雙紫粉棉球1次,每次用“三品”餅或桿後,2~3天完成溶解,絕大部分滲入癌組織,造成凝固壞死,5~8天與正常組織分離後自行剝脫。在壞死組織脫落或自溶後1~2天,再用“三品”餅或桿。每例患者根據宮頸體積用藥5~12天,直至宮頸在陰道的部分消失,平穹隆,宮頸管形成圓錐筒狀缺損為度。
分析:“三品”源於我國古代醫著《外科正宗》中“三品一條槍”的處方,是中醫治療瘡、瘺、癰、腫的常用藥。從1972年至1980年經江西、湖北、江蘇、河南等省臨床對照觀察早期宮頸癌210例,獲得較好療效,並於1980年2月通過鑑定。

催脫釘插入法

方藥:催脫釘。
方①:山慈姑18g,炙砒9g,雄黃12g,蛇床子3g,硼砂3g,麝香0.9g,枯礬18g,冰片3g。
方②:山慈姑18g,砒霜9g,枯礬18g,癬香0.9g。
主證:方①主證:宮頸癌早期(0、I、Ⅱ、Ⅲ早期)為主,以及宮頸鱗狀上皮細胞非典型增生。方②主證:早、中期宮頸癌。
治法:方①:將藥物混合研碎成粉末,加適量江米粉(每料大約用9g),分別製成長lcm左右,一頭尖,一頭粗(直徑0.2cm左右)的類似釘子狀的栓劑,置陰涼處風乾,備用。
治療前應先作全身體格檢查,以了解患者整個肌體情況,並定期檢查,以觀察有無藥物不良影響。用藥前先用1:1500苯扎溴銨溶液灌洗陰道。對宮頸鱗狀上皮細胞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或局部腫瘤不突出的浸潤癌病例,採取宮頸管內插“釘”,每次1~2枚,對局部腫瘤明顯突出的菜花型宮頸癌患者,採取瘤體插“釘”。“釘”與“釘”間隔1cm左右,根據腫瘤大小酌情決定插“釘”後,均已撤有適量(1g左右)蜈蚣粉(輕粉6g,冰片1.5g,麻香0.3g,去頭足蜈蚣四條,黃柏30g,雄黃3g,共研末)的帶線小棉墊塞於宮頸表面,24小時後由患者自己取出。每周局部上藥3次,連續治療1個月,為1療程。上藥後宮頸局部壞死,分泌物堆積,局部境界不清楚,故於停藥1周后複查,包括全身情況、婦科檢查、宮頸刮片、細胞學檢驗、宮頸活體組織、病理學檢驗等。因取宮頸活體組織後,立即繼續“插釘”治療,容易促進局部出血,所以在一周后再繼續用藥。用藥、複查3個療程之後進行小結,如有效則繼續治療,無效則改選其他方藥治療。
方②:將藥物共研細末,加入適量江米粉,用水調勻,製成“T”字形或圓釘形的栓型,每枚藥釘長約1~1.5cm,直徑為0.2cm,晾乾備用。採用宮頸管及瘤體插釘法,即向宮頸管內或瘤體上直接插入“催脫釘”,每次1~3枚,一般3~5天上藥1次,連續上藥3~4次,待瘤體組織凝固壞死,自行脫落後,改用玉紅膏(當歸身60g,白芷90g,紫草90g,甘草30g,將上藥製成油膏劑有祛腐生肌的作用),每日1次,以促進新生上皮細胞增生,如宮頸癌合併局部感染時,可先用11號粉(漳丹15g,兒茶15g,蛤粉30g,乳香9g,沒藥3g,冰片1.8g,雄黃15g,硼砂O.9g,將上藥製成粉劑,有清熱解毒作用),待感染控制後再用“催脫釘”治療。
分析:實踐證明中藥催釘治療宮頸癌前病變有良好效果,治療宮頸癌早、中期也有一定效果,尤其是對早期患者、菜花外生型患者的效果更為明顯。“催脫釘”為砒製劑,但由於含量少,用量少,故其不良反應少,毒性小,使用安全。本療法方法簡便,易於掌握,從而為防治宮頸癌開闢了新的途徑。
3)拔毒釘埋植法。
方藥:拔毒釘。
水銀、牙硝、青礬各60g,明礬4.5g,食鹽45g。
主證:宮頸癌、宮頸瘤體局部,對原位癌及I期外生型患者、部分化療後的患者。
用法:將藥物研碎後混合,如傳統煉製“煉丹”法,將上述藥物放入砂罐內,置火上燒至冒黃煙,然後將砂罐倒扣在一瓷碗上,罐連空隙用棉紙數層浸濕填緊,再以生石膏和食鹽調成的糊狀物密封。以此扣有砂罐底部用炭火燒煉4小時,冷卻後,取開砂罐,即可見瓷碗內壁附有白色針狀或顆粒狀結晶。取此結晶10份加入1份研碎的螗酥,充分混合,以米飯為賦形劑,如棉簽大小的棱型藥釘(長約1.5~2cm),乾後即可套用。
治療時從窺陰器暴露宮頸局部清洗後,於宮頸腫瘤或基底部埋入藥釘,一般深約0.8~lcm,如不易插入,可選用尖刀片在所選擇部位戳一小孔,再將藥釘埋入組織,不能外露,更不能植入宮頸以外的組織,檢查無斷碎的藥釘遺留在陰道內,清洗陰道後,操作即結束。藥釘埋植後,逐漸溶解吸收,表層腫瘤組織壞死脫落後,可再重上,直至腫瘤組織壞死部脫落。兩次藥釘埋植的時間,一般須間隔7~10天,每次藥量不超過400mg,因腫瘤大小及藥物純度不一,所須投藥次數亦有所差異,一般須3~7次左右。
分析:以中藥水銀為主製成的“拔毒釘”,製作及使用方法簡便無需特殊設備,在配合化療後,部分病例可獲得腫瘤明顯縮小或消失,細胞學及病理檢查的明顯改變或轉陰,在加速摧毀了大塊菜花狀腫瘤組織後,症狀體徵得到改善,從而為手術創造了有利條件。

針灸治療

1)針方1。
主穴:承將RN24、中極RN3、曲骨RN2、子宮Ex-CA1、氣沖ST30、天樞ST25、曲泉LR8、上髎BL31、中髎BL33、下髎BL34。
配穴:食欲不振配中脘RN12、中三里ST38、陰陵泉SP9;體質虛弱配太溪K13、氣海RN6、關元RN4。
2)針方2。
主穴:石門RN5、中極RN3、關元RN4、帶脈LG26、天樞ST25、地機SP8、三陰交SP6、足三里ST36。
配穴:崩漏者配加灸中極RN3、關元RN4、地機SP8、赤白帶下加次髎BL32;大便不通配大腸俞BL25、合谷L14;小便不通配水道ST28、曲骨RN2、曲泉LR8;腰酸配腎俞BL23;少腹瘕塊攻痛配歸來ST29;血崩不止配隱白SPl、血海SP10;陰道刺痛配大敦LR1。

藥膳療法

1)貝母燉兔肉。
方藥:川貝母15g,健壯公兔壹只,適量紅糖。
主證:晚期子宮頸癌。
治法:強健體質。
用法:將上述藥物加水一起燉熟,讓患者連湯服食,早晚分2次服。
2)薏苡仁冬瓜羹。
方藥:薏苡仁100g,冬瓜500g。
主證:濕熱瘀毒型患者。
治法:清熱利濕。
用法:先將冬瓜去皮子,放粉碎機中粉碎,用紗布絞取汁液,薏苡仁放鍋內加水適量,倒入冬瓜汁,武火燒沸,文火煎熬二小時即成。
3)赤豆50g,陳皮6g,活鯉魚1尾(約2000g),蔥姜調料適量。
主證:濕熱瘀毒型患者。
治法:清熱利濕。
用法:先將鯉魚去腮、鱗,內臟洗淨,將赤小豆、陳皮塞入魚腹,放入盆內,另加適量姜、蔥、食鹽、料酒等,再加少量開水,上籠蒸1個半小時後即可食用。
4)陳香牛肉。
方藥:陳皮30g,香附子15g,牛肉500g,蔥姜調料適量。
方證:肝鬱氣滯型患者。
治法:舒肝理氣,健脾益氣。
用法:將陳皮與香附子加2000ml水煎半小時去渣,放入牛肉加蔥姜等調料,文火燉至酥爛,至涼切片食之。
5)青皮麥芽飲
方藥:青皮10g,生麥芽30g。
主證:肝鬱氣滯型患者。
治法:疏肝理氣。
用法:二味加水同煎,先用武火燒沸,再用文火煮熬5分鐘,濾去渣,裝罐即成。
6)清蒸甲魚。
方藥:甲魚一隻,生薑,調料少許。
主證:肝腎陰虛型患者。
治法:補益肝腎。
用法:將甲魚放沸水鍋中燙死,剝去頭爪,揭去鱉甲,掏去內臟洗淨,切塊,放容器中放入生薑絲,鹽、料酒、胡椒及少許開水等,上鍋蒸40分種即可。
7)紅杞海參鴿蛋
方藥:枸杞子15g,海參2隻,鴿蛋12隻,調料適量。
主證:肝腎陰虛型患者。
治法:滋補肝腎。
用法:將海參用普通湯焯兩遍,改刀。鴿蛋煮熟放涼水內剝殼,滾乾澱粉,放入油鍋中炸成金黃色待用,炒鍋內放入雞湯,加入海參、鴿蛋、枸杞子、濕澱粉勾芡即成。
8)附片羊肉湯
方藥:附片30g,羊肉2000g,生薑、蔥、胡椒等調料適量。
主證:脾腎陽虛型患者。
治法:溫補脾腎。
用法:用紗布袋裝附片扎口,羊肉洗淨入沸水鍋,加蔥姜適量,焯至斷紅,撈出切2.5cm方塊,放入砂鍋,加附片袋、蔥、姜等調料,煮至沸,文火燉至熟爛,食羊肉及湯。
9)姜附燒狗肉
方藥:熟附片30g,生薑150g,狗肉1000g,大蒜、菜油、蔥適量。
主證:脾腎陽虛型患者。
治法:溫腎健脾。
用法:將附片放入鍋內煎2小時,將狗肉切小塊放人鍋內,加入大蒜、生薑、蔥、菜油至沸,改文火燉至爛,即可食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