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十三中學

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創建於1947年6月19日,前身系北京私立惜陰中學。初建時校址在和平門外西琉璃廠八角琉璃井3號,占地6.25畝。

基本信息

43中介紹

創建於1947年的北平私立惜陰中學是四十三中學的前身,創辦人王耀庭即惜陰中學第一任校長,由當時的社會名流和軍政要員,醫學科學專家組成了校董事會確立了“救濟失學青年,普及中等教育”的辦學宗旨。
1949年1月31日北平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了惜陰中學,成立了新一屆董事會,推舉張長序為第二任惜陰中學校長。
1952年9月23日,北京市政府將惜陰中學收編為國有市立中學,並頒名為“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當時的彭真市長親自任命張長序為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學校長,張世齡為教導主任。
當年的四十三中學雖然有了較大的改善,但辦學條件仍很艱苦,三幢平房教室,一座二層小樓,樓上是辦公室,樓下是教室,中間是一塊小操場。然而在黨的領導下全體師生員工,艱苦奮鬥,白手起家,同心同德,共建家園,學校得到了飛快發展,教育教學質量飛速提高,
1956年7月初三年級8個班340名學生參加全市統考數學平均成績92.6分,名列全市第一,為此四十三中學數學教研組受到全市的通報嘉獎。楊開英(楊開慧烈士之堂妹)為我校教導主任。
由於四十三中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認真落實市政府“五四”決定,即:《提高北京市中國小教育質量的決定》,不但教育教學質量突飛猛進,而且勤工儉學等社會公益活動也如火如荼,為此《人民日報》曾發表題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白手起家”的專題報導。
1959年首屆高中畢業生,高考成績位居全市第14位,100%通過一級勞衛制。
1960年四十三中學被評為“北京市紅旗單位”,萬德琦老師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校長張世齡應邀參加了國慶招待會,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北京日報》以“教育躍進之花——北京四十三中在成長”為題對四十三中學的辦學成績進行了專題報導。
近年來,四十三中的教育、教學質量正在穩步提高,良好的校風校貌贏得了社會的普遍讚譽。2002年被宣武區政府定為“宣武區優質資源校”。
最近三年來,學校獲市、區“精神文明”單位等十三項榮譽稱號。多年來中、高考成績始終保持宣武區前列。雖然近幾年國小升國中實施電腦派位,生源質量沒有任何優勢,但我們的中考成績始終保持在普通校第一的水平,且有兩屆中考狀元、一屆探花從這所普通校走出。高考成績也是令人自豪的,上線率和平均分一直名列全區前茅,有些學科更是超過許多傳統市區重點學校。
學校98年被命名為“北京市藝術傳統校”,學校在國中開設了聲樂、管樂和藝術特長班,為學校的藝術特長培養奠定了基礎,並結出了豐碩成果。
近年來學校引入科研機制,走科研興校之路,將科研的思想和方法滲透於教育、教學、管理之中。
學校堅持兩全的教學指導思想,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堅持教育、教學過程的規範管理,創設了教育、教學的良好氛圍,走上了嚴謹治學的道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辦學風格。

學校榮譽

從 1979 年—— 2003 年學校獲得“全國紅十字先進集體”、“全國少年隊報金獎學校” 等國家獎四項。

獲得“五講四美北京市文明單位”、“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北京市紅旗團委” 等市級獎 20 項。

獲得“宣武區文明單位”、“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宣武區行為規範達標校”、“宣武區先進黨支部” 等區級獎 91 項。

2004 年被中國教育協會,中國教育報命名為“中國西部教育顧問單位”;同年被授予“宣武區文明單位”“宣武區教育系統食品衛生安全先進單位”;

2004 年、 2005 年學校共青團委兩次被授予“宣武區五四紅旗團委”學校教工團支部兩次被授予“宣武區五四紅旗團支部”。

2005 年被評為“宣武區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同年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