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共青團

1925年1月,在團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57年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78年10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中國共青團簡介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簡稱共青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民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學校,是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原名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首先在上海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在此前後,全國各地在準備建黨的同時組織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1922年5月,在黨的直接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廣州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成立了全國統一的組織。1925年1月,在團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決定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11月,為團結一切抗日青年,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黨決定將共青團組織改造成為民族解放性質的抗日救國的青年團體。抗日戰爭勝利後,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需要,黨中央在1946年10月提議建立民主青年團。1949年元旦,黨中央又作出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1949年4月,召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正式成立。1957年5月,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把團的名稱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大會還決定把解放前後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共產主義青年團和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歷次代表大會銜接起來。“文化大革命”10年,團的工作被迫處於停頓狀態。1978年10月,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82年12月,共青團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88年5月,共青團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93年5月,共青團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1998年6月,共青團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2003年7月,共青團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2008年6月,共青團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選舉產生了現任團中央委員會。
共青團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團的全國領導機關是團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團的全國代表大會每5年舉行一次,由中央委員會召集,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前或延期舉行。在全國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委員會執行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領導團的全部工作。團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選舉常務委員若干人,組成常務委員會。選舉第一書記1人和書記若干人,組成書記處。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由常務委員會召集,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中央委員會閉會期間,由它選出的常務委員會和中央書記處行使職權,負責全團的日常工作。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解放軍、武警、全國鐵道、全國民航、中直機關、國家機關、中央金融、中央企業等都有團的省級及下屬團的地方領導機關和基層組織。截至2007年底,全國共有共青團員7543.9萬人,基層團組織294.6萬個,其中基層團委17.6萬個,基層團工委2.3萬個,團總支22.4萬個,團支部252.3萬個。全國共有10.7萬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建立了團組織。專職團幹部19.1萬人。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現階段的基本任務是:堅定不移地貫徹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接班人,努力為黨輸送新鮮血液,為國家培養青年建設人才,團結帶領廣大青年,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積極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北京共青團

1920年11月,在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指導下,在革命先驅李大釗同志的親自領導和直接參與下,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在五四運動的發源地--北京大學正式成立。作為北京共青團的前身,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是偉大的五四愛國主義運動的精神延續和重要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進步青年中播撒結出的革命火種,標誌著北京新民主主義青年運動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伊始,就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革命活動。在思想建設方面,通過與無政府主義等錯誤思潮的鬥爭,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深入青年學生和工人民眾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在組織建設方面,積極在學生、青年工人和青年農民中發展團員,建立和發展團組織。到1922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一大召開前夕,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已經在北京大學等9所院校成立或將成立支部;1923年12月,經過整頓,北京地方團共有20個支部,團員81人;到1924年國共合作期間,團員總數達300人;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之後,約有470多名團員,其中學生團員占60%,工人團員占30%,農民和市民中的團員占10%。北京青年團是北方地區最早建立的團組織,在北方地區的建團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派出幹部、團員等方式幫助山西、天津、陝西、河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建立團組織、開展革命工作。
在開展革命運動方面,北京青年團重視廣泛發動學生、工人、市民和農民參加黨領導的活動,積極在青年中為黨培養和積蓄革命力量。建團之初,就先後參與組織了長辛店工人紀念五一節大會、聲援開灤礦工罷工及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等工人運動。國共合作期間,北京青年團積極投身國民革命運動,與國民黨右派作鬥爭,促進和維護國共合作統一戰線,先後開展了促進中俄建交、國民會議、“三・一八”反帝遊行等活動。1927年國共合作破裂,白色恐怖籠罩,北京青年團參加了黨組織領導的歷次鬥爭,如1927年10月的“廣告暴動”、1930年的“二・七”、“三・一八”、“四・一二”等示威活動以及“五・一”、“七・一六”、“八・一”等鬥爭活動,經受了殘酷對敵鬥爭的考驗,保存和發展了組織。這一時期,還加強了農民工作,積極發展青年農民團員,建立了農民團組織。
1931年,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帝國主義侵占我東北三省,隨後又侵占熱河,操縱鼓動華北自治,民族矛盾急劇上升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成為中華民族的緊迫任務。1931年9月到12月,北平黨團組織引導和組織北平愛國青年開展了多種集會、抗議活動,組織了南下示威團請願抗日活動;1935年,北平黨團組織領導愛國青年學生開展了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一二・九”和“一二・一六”運動,成立了“民族解放先鋒隊”(簡稱“民先隊”);1936年,為適應抗戰形勢,共青團組織取消,團員轉為黨員,團組織由“民先隊”取代。作為團組織的延續,民先隊廣泛深入民眾進行抗日宣傳,積極幫助抗日軍隊,努力推動全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七・七”事變後,“民先隊”將大部分隊員轉移敵後,開闢了平西、華北等抗日根據地;少數留在北平的隊員,潛伏敵後,秘密活動,宣傳和教育淪陷區的民眾,支援前線鬥爭。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中國面臨著兩條前途、兩種命運的選擇。在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的帶領下,民主青年同盟(簡稱“民青”)和民主青年聯盟(簡稱“民聯”)等革命青年組織堅持“蔭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運用“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策略,發動青年先後開展了抗議美軍暴行運動、反飢餓反內戰運動。在民青民聯的組織下,北平愛國進步的青年不斷凝聚起來,北平革命形勢不斷高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甚至成為“國統區裡的解放區”。平津戰役打響以後,為“解放一個完整無損的文化古都、解放後的首都”,黨團組織領導青年積極參加護廠護校、反對南遷的鬥爭,見證和推動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北京青年團從誕生到追隨黨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而奮鬥的曲折而壯烈的歷程充分證明了,北京青年有著追求“愛國、進步、民主”的光榮革命傳統,北京團組織始終把跟隨黨、做黨的助手和後備軍作為自己最崇高的職責。
隨著北平的和平解放和新中國的建立,北京團的歷史邁進了新的光輝篇章。1949年3月8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平市籌備委員會成立,同年10月21日,成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工作委員會。1950年10月15至18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京市首屆代表大會召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委員會正式成立。1957年5月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委員會。新中國建立後,北京團組織積極帶領青年學習馬列主義和毛澤東思想,學習新民主主義、社會主義等革命和建設的理論,投身政治活動和建設實踐。面對建國之初百業待舉的局面,北京團組織充分調動青年的積極性,投身首都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1954年,組織了全國第一支青年突擊隊,並將其推廣到建築、市政及其它各行各業,成為青年投身建設的穩定有效的實踐形式。1955年,北京團市委派出了全國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赴北大荒開荒,成為青年開發邊疆、建設邊疆的一面旗幟。1958年,團市委開展學習毛主席著作的讀書運動,掀起了青少年學習毛主席著作的高潮;1963年,團市委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學習雷鋒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首都良好社會風氣和道德風尚的形成。1966年“文革”開始,團組織受到衝擊,系統癱瘓,工作停頓。雖經1969年到1972年的整頓恢復,但由於黨的指導思想未根本改變,團的工作也不可能健康地開展。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從“以階段鬥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移。伴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面展開,首都北京和全國一道邁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北京團組織積極調動青年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引導青年投身首都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宏偉實踐。
進入90年代,特別是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北京團組織更加自覺地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裝團組織、教育團員青年,圍繞首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實效的實踐探索:深入實施了跨世紀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紀青年人才工程;紮實推動了希望工程,累積籌集資金近1億元,捐建數百所希望國小,資助數萬失學兒童;率先開展了“星光青春保護行動”,成為我國首次獲得聯合國獎勵的青年項目;啟動實施了以科普教育、創新創效、“五小"活動、大學生“挑戰杯"和領辦科技推廣項目等為龍頭的北京青年科技創新行動;廣泛開展了青年文明號、青年志願者、手拉手等特色團隊活動;先後參與了亞運會、第七屆全國運動會、遠南殘疾人運動會、世界婦女大會等重大體育賽事和國際會議的志願服務,尤其是組織和訓練了享譽中外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彩虹志願服務團,受到了海內外輿論的廣泛讚譽,組織參與了歡慶香港、澳門回歸群眾聯歡晚會以及慶祝建國50周年民眾遊行等大規模的民眾活動,展示了北京青年的良好形象。
80年來,北京團組織取得了歷史性的進步。團組織從初創時期的幾名發起人、幾十名團員發展到百餘萬團員,2千多個基層團委,3萬餘團支部;從初創時單純的青年組織發展到擁有直屬企事業單位7家、獨立法人資格的經營單位60多家、從業人員3000多名和將近10億元資產的事業。有著80年光榮歷史的北京團組織正迎著新世紀的曙光、以新的姿態向前大步邁進,帶領首都廣大青少年為迎辦奧運和推動首都實現“新三步”戰略而不懈奮鬥!

團市委主要職責

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先進青年的民眾組織,是廣大青年在實踐中學習共產主義的學校,是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是黨聯繫青年的橋樑和紐帶,是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之一。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北京市委員會是北京市各級團組織的領導機關。
其機關的主要職責是:
一、領導全市共青團工作,組織全市共青團組織圍繞首都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開展工作,在首都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中發揮黨的助手作用。
二、圍繞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推進全市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設;負責指導並組織實施全市青少年的思想理論教育、宣傳文化活動,培養、選拔、推薦、表彰優秀青少年;指導全市志願者工作的開展。
三、負責全市共青團工作和青年工作的理論研究;向市委、市政府反映青少年思想狀況,參與協調處理各種與青少年利益相關的工作;對青少年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提出立法建議,參與有關全市性青少年法規的起草、實施、監督等工作;承擔北京市未成年人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的工作。
四、負責研究指導全市團的組織建設和幹部隊伍建設,推進全市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協助黨組織管理區縣局級單位團委的正、副書記,選拔、培養和推薦優秀青年幹部;指導全市各級團校工作;指導全市共青團組織協助有關部門開展青年人力資源開發工作。
五、負責全市青年統戰工作。
六、負責全市共青團系統外事工作和青少年對外交流工作。
七、指導和幫助市青聯、市學聯、市少先隊工作委員會開展工作;協助有關部門對所主管的社會團體進行監督管理。
八、負責團市委直屬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工作;籌措青少年事業發展經費。
九、承辦市委、市政府和共青團中央交辦的其他事項。

北京共青團委員會地址

北京共青團委員會地址:北京奧運大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