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使館區

北京使館區

北京使館區自然分為兩大群落:南使館區和北使館區;不過也有單個出來離群索居的:日本使館就孤靈古怪地獨個呆在亮馬河21世紀飯店的對過;韓國使館彼鄰國貿;而最讓人摸不著邊的是潛在了老北京的胡同里與北京二中的孩子們為伍,讓人穿街繞巷也難得一見的盧森堡大使館。

地址

北京使館區北京使館區

最集中的使館區——東交民巷是作為北京最早的使館區而出名的。明朝時接待各國來京的外交使節及留學生的賓館就設定於皇城正門以南的東交民巷,鄰接著中央各部署衙門集中的辦公區(包括負責處理外交事務的禮部和鴻臚寺)。

不同時期的使館區

舊時的使館區

清朝時縱然奉行閉關守國政策,但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國門還是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英、法、德、俄、美、日、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荷蘭等帝國主義國家爭相在東江米巷一帶開設使館,形成了比較集中且初具規模的外國使館區。為追求地名的審美效果,東江米巷也就根據諧音改為東交民巷。但東交民巷被正式劃為使館區,文字記載還是見諸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清政府簽訂的屈辱的《辛丑條約》,明文規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並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於是這一區域的清政府各衙署及土著居民全部拆遷,各國使館還建立了駐紮本國軍隊的兵營,並構築了耀武揚威的炮壘與界牆。這是中國大地上最早出現的“華人與狗不得擅入”的禁區。

據說義和團運動時各國就以保護使館為名,抽調大量兵力入京,在東交民巷各路口張貼“往來居民,切勿過境,如有不遵,槍斃爾命”的布告,並無辜槍殺過路百姓。這導致了義和團攻打使館達56天的戰鬥。東交民巷也就在《清史》里留下醒目的一筆。

新中國建國初期的使館區

直至1949年北京解放,東交民巷才真正地收歸國有。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與世界各國陸續建立新的外交關係,新的使館區在建國門附近的雅寶路及三里屯兩處平地而起。印象中三里屯的使館區以當時的第三世界國家居多數,而美國、蘇聯等國家使館都駐設在雅寶路。這不禁令人想到閉關自守的清朝———恰成鮮明的對比,那時候國門是被撞開的,現在則是主動開放的。這是門的兩種姿態。

現在的使館區

那些關於在溫和恬淡的樹木光影里,漫步在使館區的記憶顯得愈發遙遠而不真實。那些偶然與安靜同行的漫步就在不經意中被終止,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舉步都是禁行繞行的紅黑符號標誌,在這些符號面前只有往後退讓這一種選擇,像在執行一種要求遠離的命令。如果你從建外大街安然俗氣的友誼商店出來,經過粉色的31種口味冰淇淋店小小的DQ冰淇淋店,經過掛在街拐角的星巴克,路過以外籍人士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友誼超市,繼續沿著一種漸漸沉默的方向走下去,你就到達了北京使館區的重要地段。人們稱之為重要地段的判斷依據就是富國大國們的使館雲集的地方;比如像東直門那邊是朝鮮俄羅斯哈撒克斯坦羅馬尼亞等東歐大使們呆的地方也就成了大家不大去也不大提及的話題。

據說各國大使館的占地面積都是國與國之間對等交換得來的。使館區附近的生活空間則經年由外來人群的影響而潛移默化地形成了一種風趣獨特的消費形態群落。

第四使館區

第四使館區規劃位置位於東壩北區三岔河村,總占地面積約83.62公頃,目前剛剛結束拆遷工作。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