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頜竇癌中醫治療中心

北京上頜竇癌中醫治療中心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用法:每次1片,每日3次,吞服。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上頜竇癌是頭面部常見惡性腫瘤之一,約占惡性腫瘤的1.6%~3.5%。我國北方比較多見,男性發病高於女性,居男性惡性腫瘤的第7~8位。好發於40~50歲之間,20歲以下青少年少見。上頷竇作為鼻竇中容積最大的部位,其惡性腫瘤的發生率亦為各鼻竇之冠,尤其好發於上頜竇的前外下方,次為前內下方,其病理組織學分類,絕大多數為(中度分化的)鱗狀細胞癌,約占50%以上,少數為腺癌、腺樣囊性癌、纖維肉瘤和惡性神經鞘瘤,也有部分系惡性混合瘤,黏膜上皮樣癌、黑色素瘤等,其較少且較晚發生轉移,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為45.5%~52%。本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明確,一般認為可能與長期吸入木塵、甲醛等有毒、有害氣體有關。
傳統醫學對本病早有記載,古醫籍中“顴疔”“顴疽”、“齦漏”等病症的記載與本病的主要臨床表現十分相似。《醫宗金鑒》謂;“顴瘍顴疽漸瘤形,風熱積熱小腸經,瘍起杴紅浮腫痛,疽紫漫硬木麻疼”。“顴疔初起粟米形,證由陽明火毒生,堅硬頂凹根深固,寒熱交作麻癢疼”。可見中醫學對上頷竇癌的病
因、病機、臨床表現早有認識。上頷竇癌在傳統醫學中稱謂不一,在中國傳統醫學中,中醫學將其歸屬“顴疔”“顴疽”、“痰核”“失榮”範疇。
中國中醫學認為,上頷竇癌的發病、或因病邪入侵導致正氣虛弱,或因正氣虛弱招致外邪入侵。因其病變部位在頭面部,處於上焦,為陽明經所系,其證多屬熱證,故“陽明熱盛,毒火瘀結”繫上頷竇癌的主要病因。其早期多屬“毒火瘀結,內有蓄熱”,晚期多屬“毒火瘀結,陰虛內熱”。《醫宗金鑒》載:“顴疔初起粟米形,證由陽明火毒生”。陽明熱毒侵襲上焦則頷面腫脹疼痛,牙齦腫痛,甚則張口困難;痰毒瘀結上頜竇腔則鼻堵、鼻衄;犯及眼眶則眼球突出,眼球運動受限,繼則視力障礙;血瘀毒凝,痰瘀蘊結則惡寒發熱、頜下耳前、乳突下淋巴結腫大;熱甚絡損則破潰流血性分泌物。病久正氣受損,灼津耗液則神疲乏力,心悸氣短、顴紅口乾,乃本虛標實,陰虛內熱之象。
(一)臨床表現
上頜竇癌初期症狀無特異性,病變局限於竇腔時可無明顯陽性體徵,鼻塞及異常分泌物常為先驅症狀。繼則出現牙痛、脫落等口腔症狀及眼、耳等頭面部症狀和向其他臟器轉移。
1)鼻部症狀:鼻塞、流涕、鼻出血、嗅覺減退。早期鼻塞不影響通氣,隨著腫瘤不斷向內側擴展,鼻塞呈進行性加重,常有少量多次的涕中帶血,或擤鼻時出血。若腫瘤伴有壞死,可出現鼻血涕,甚至影響患側嗅覺。
2)面頰部症狀:腫脹、疼痛、麻木、充血。當腫瘤向前壁擴展,破壞骨質時,患側頰部腫脹、疼痛;若病變波及眶下神經、三叉神經,則局部疼痛轉劇,或有麻本感。後期皮膚常呈充血、潮紅,並與腫塊粘連。
3)口腔症狀:牙癢、疼痛、鬆動、脫落、出血及牙齦腫塊。當腫瘤侵及翼板、翼時,張口寬度縮小,直至完全不能張曰。故上齒齦牙痛、牙鬆動等症狀不可忽視,極有可能為竇內腫瘤的警報。
4)眼部症狀:突眼、流淚,結合膜充血,視力障礙及復視。當竇內腫瘤向上擴展至眼眶時,可出現突眼、眼向上向前移位、結合膜充血、流淚。甚則眼球運動受限,繼而出現視力障礙,眼球上視時有復視。
5)耳部症狀:少數患者可出現耳痛,系神經反射性疼痛、一般不十分嚴重。
6)頭部症狀:頭痛。一般表現為隱痛,一旦癌腫浸潤顱底,侵入顱內則疼痛劇烈。
7)頸部症狀:淋巴結轉移。頸部常為上頷竇腫瘤轉移的第一站,以同側頷下區,上頸深部淋巴結與耳前淋巴結為多見。早期可活動,隨著腫瘤的漫潤發展,其粘連後則活動受限,直至固定。
8)遠處轉移:常有肝、肺、骨等組織的轉移。可見咳嗽、痰血、肝腫大伴疼痛及受累骨局部疼痛等症狀。
詳細檢查前後鼻腔,大多數病例有鼻腔異常,鼻腔外側壁內移致鼻總道狹窄。當胂瘤侵入鼻腔時可通過前鼻孔或後鼻腔檢查直接窺見。瘤體位於鼻腔側壁或頂壁,呈灰紅色,表面粗糙;或呈爛肉狀,觸之易出血;有時表面覆有污穢灰膜,伴組織壞死。鼻中道或鼻下道可見血性分泌物或血痂,或見鼻息肉樣腫塊,實為惡性腫瘤。因息肉樣變與鼻息肉可與上頜竇腫瘤並存。因此,體格檢查往往可早期發現異常表現,若鼻腔檢查無特殊,也不能完全除外上頜竇惡性腫瘤,只要有臨床症狀,則宜作進一步檢查。
(二)實驗室檢查
(1)x線攝片:x線攝片檢查能顯示有無腫瘤,腫瘤的形態,範圍和周圍結構的情況,對鑑別診斷有一定的意義。分層片更能顯示病變的深淺層次,勾劃出腫瘤的立體輪廓。
(2)CT與MRI檢查:CT掃描遠較x線檢查更加全面、精確,富有立體感。其顯示上頜竇病變非常理想,目前已成為診斷上頷竇惡性腫瘤的常規輔助工具。MRI在某些方面優於CT,為近年所興起。兩者結合套用,則相輔相成,有利於明確診斷。
(3)脫落細胞學檢查:上頷竇沖洗液用離心機離心,把沉澱物固定、染色、鏡檢。此為較簡便的病理診斷方法,但不能確定惡性細胞的組織類型,且可能出現假陰性。
(4)活組織檢查:①上頷竇探查、活檢。當其他方法檢查多次陰性,臨床上又不能除外上頜竇惡性腫瘤時,可考慮作上頷竇探查,並可取活組織作病理檢查、不僅陽性率高,而且可直接了解竇內情況,有利於確定腫瘤的分期。②頸淋巴結活檢。頸淋巴結腫大無法明確性質時,穿刺活檢為省時、簡便而又可靠的診斷方法。手術切取頸部腫塊作活檢,易導致腫瘤擴散,應儘可能避免。
中國中醫治療:本病的臨床表現初期多為痰熱交結、陽明熱毒蘊盛之實熱症,繼則可見氣滯血瘀之象,後期多見氣虛毒瘀、正虛邪惡等本虛標實症。中醫對本病的治療有內服、外治、針炎、氣功等多種方法。內服法按辨證分為清熱解毒,化痰,軟堅散結和益氣昇陽等法。中藥治療配合藥膳、氣功等療法,能減輕病人痛苦,延長生存期,提高生命質量。
(1)藥物治療
1)痰熱交結型。
主證:鼻塞,流濁涕,或涕中帶血,嗅覺減退,胸脘痞悶,頭暈且重,口苦且膩,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解毒抗癌。
方藥:清氣化痰丸加減
膽南星10g,法半夏10g,陳皮10g,枳實10g,黃芩10g,瓜蔞10g,蒼耳子10g,穿心蓮10g,夏枯草15g,山豆根10g,山慈姑30g,石上柏30g,薄荷6g,甘草5g。
頭痛者加羌活10g,白芷10g;納欲不振者加炙內金6g,焦谷麥芽各12g;熱甚者加白花蛇舌草30g,蜀羊泉15g。
分析:方中膽南星、法半夏、陳皮、枳殼、黃芩、瓜蔞清熱化痰;夏枯草、山慈姑軟堅散結;山豆根、石上柏、穿心蓮、甘草清熱解毒;蒼耳子、薄荷疏風清熱散結。全方合奏清熱化痰、軟堅散結,解毒抗癌之力。
2)陽明熱毒型。
主證:頜面腫脹,下頷骨疼痛或伴頭痛,甚則張口困難。牙齦腫痛,甚則牙齒鬆動脫落,或鼻堵鼻衄;或有眼腫流淚,眼球運動受限,大便乾結,小溲黃赤,舌質絳紅,舌苔黃厚,脈象弦數。
治法: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方藥:清胃散合黃連解毒湯加減
黃連10g,黃芩12g,黃柏12g,山梔10g,丹皮30g,生地15g,丹參30g,生石膏30g,升麻10g,山豆根2og,骨碎補20g,蒼耳子10g,白芷12g,野葡萄根20g。
熱毒甚者加龍葵、蜀羊泉、蛇莓、敗醬草等清熱解毒、抗癌消腫,痰濕甚者加半夏、白朮、薏苡仁、天南星、瓜蔞等以化痰利濕。
分析:方中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升麻清上中下三焦之火;生地、丹皮涼血清熱;石膏清陽明氣分實熱;山豆根、野葡萄根清熱抗癌解毒。白芷、蒼耳子祛風散結消癰止痛。
3)氣滯血瘀型。
主證:鼻塞較甚,涕中帶血暗紅色,面頰腫脹、疼痛加重,口渴不欲飲,舌質暗紅,有瘀點,苔薄自,脈細弦或細澀。
治法:行氣活血,化瘀散結。
方藥:通竅活血湯加減
桃仁10g,紅花10g,川芎10g,赤芍15g,鬱金15g,青皮10g,辛夷6g,蒼耳子10g,茯苓12g,昆布10g,海藻10g,生牡蠣(先煎)30g,夏枯草15g,白花蛇舌草30g。
鼻塞伴頭脹痛者,加細辛、菖蒲、香白芷;眼球突出伴視力障礙者,加菊花、決明子、千里光;納欲不馨者,加炙內金,焦谷麥芽;大便秘結者,加生川軍、芒硝、火麻仁等。血瘀明顯者,加三棱、莪術、地鱉蟲、穿山甲等。
分析:方中桃仁、紅花、赤芍、川芎、鬱金、青皮活血化瘀、行氣解郁散結;辛夷、蒼耳子宣通鼻竅;茯苓、昆布、海藻、生牡蠣、夏枯草化痰軟堅散結;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抗癌。全方共奏行氣活血、通竅化痰、軟堅散結抗癌解毒之功。
4)氣虛毒瘀型。
主證:神疲倦怠、消瘦乏力,腫瘤局部潰爛,流血性惡臭分泌物,伴發熱惡寒,或頜下、耳前、乳突下可捫及轉移之淋巴結,飲食乏味,舌暗苔白膩,脈沉細。
治法:益氣昇陽,解毒散結。
方藥:黃芪翹姑湯
生黃芪30g,銀花30g,連翹15g,天花粉30g,山慈姑20g,土貝母30g,茜草20g,土茯苓30g,蒼耳子12g,粉葛根10g,犀黃丸6g,分2次吞服。
氣虛甚者,重用黃芪益氣托毒,加黨參、絞股藍;毒瘀甚者,加露蜂房、石上柏、蛇六穀;淋巴結腫大者,加夏枯草、牡蠣、山慈姑、海藻、昆布等化痰軟堅散結。
分析:方中生黃芪、粉葛根益氣昇陽托毒;山慈姑、土貝母、天花粉軟堅散結;銀花、連翹、土茯苓清熱解毒;茜草涼血止血。犀黃丸活血行瘀,解毒消癰。全方益氣昇陽,解毒散結消癰,為扶正祛邪之法。
(2)外治法
1)血竭膏
藥物:血竭10g,松香12g,羊膽5隻,冰片3g,癬香3g,乳香20g,沒藥20g,芝麻油150g。
用法:香油煎沸,加入松香溶後離火,均勻撤血竭粉於液面,以深赤色為度,再下羊膽汁,加至起黃色泡沫為止,待冷卻後加入冰片、麝香即成。攤在膠布上貼痛處。
2)熏洗方1。
藥物:半枝蓮30g,白花蛇舌草30g,石見穿30g,生地30g,黃芩30g,玄參30g,沙參10g,蒲公英15g,薄荷5g,杭菊花10g,生牡蠣30g,蜜炙川軍10g。
用法:水煎趁熱熏局部,每日1次,每次半小時,熏至局部出汗為宜。繼用桑木炭火烤乾,防止外風侵入,連熏15日為1療程。
3)熏洗方2。
藥物:半枝蓮30g,銀花15g,連翹15g,野菊花15g,劉寄奴15g,赤芍10g,生地15g,百合30g,石斛15g,麥冬15g,花粉15g,生牡蠣(先煎)30g。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藥渣水煎,趁熱熏局部,每次半小時,每日1次,熏至局部出汗為度。繼以桑木炭火烤乾。
(3)單方驗方
1)羊膽血竭散
藥物:血竭10g,羊膽粉30g,忪香12g。
用法:上藥共為細未,拌勻後裝入膠曩100個,每次1~2個,每日2次,吞服。
2)犀黃丸。
藥物:乳香、沒藥、麝香、牛黃。
用法:每次3g,每日2次。
3)斑蝥片。
藥物:每片含斑蝥粉10mg,參三七100mg,百合200mg,製成糖衣片。
用法:每次1片,每日3次,吞服。
4)蠍蜈粉。
藥物:全蠍30g,蜈蚣30g。
用法:兩味共研末,每次3~5次,每日3次,吞服。
5)麥葉煎。
藥物:小麥嫩葉,不拘量。
用法:搗汁後飲服,每天喝200ml。
藥物:石見穿30g,夏枯草25g,辛夷10g,白芷10g,川芎10g。用法:水煎,每日1劑,每日3次,口服。
7)土貝煎。
藥物:土茯苓15g,土貝母15g,蒲公英10g,茜草10g,銀花30g,蚤休5~10g,黃精5~10g,天花粉30g。
用法:水煎,每日1劑,分3次服。
8)蛇牡煎。
藥物:白花蛇舌草100g,生牡蠣(布包)15g,海藻15g,人中黃15g,雄黃(沖服)1g,穿山甲粉(沖服)5g,木鱉子(研碎)7粒,壁虎7條。
用法:水煎至1000ml,早晚分2次溫服,每次500ml,同時加服海馬三腎丸,每次1丸,每日午飯後或臨睡前各服1丸。頭痛劇烈者,臨時加服清熱安宮丸
(4)針灸療法
1)痰熱蘊結型。
主穴:迎香、印堂、太陽、合谷、風池、曲池、足三里等穴。
配穴:痰侈青,加豐隆穴。
治法:強刺激9每次2~3次,每日1次。
2)氣滯血瘀型。
主穴:迎香、百會、上星、合谷。
配穴:攢竹、通天、風池。
治法:每次取主穴,配穴各一,強刺激,留針15~20分鐘,每日1次。
(5)氣功療法
修煉方法。①兩足平行站立等肩寬,身體直立,大足趾,二足趾略扣地,兩手自然下垂,身體略前傾,使湧泉、百會、會陰處在與地面垂直的同一個平面內,眼睛微閉,放忪全身關節,然後兩手迅速上提,舉過頭頂,手心照著百會穴(頭頂心),手由體前緩慢下移,以手助意,以意引氣下行,最後氣從湧泉穴出,入地三尺,雙手落到底稍作停頓。每次做功次數不限,最少需9次。②姿勢不限,舌尖舐上齶,排除雜念,思想集中,鼻吸氣(要緩、慢、深、長),兩手指進行點按鼻兩側迎香穴(劃圓,指頭不離原位)15~20次左右,把氣呼出。反覆吸氣、點按4~5分鐘即可。練功每天早晚各1次。
1)郭林新氣功。
2)周天功
(6)藥膳療法
1)藥物組成:鮮荸薺30g,鮮菱角30g。
用法:去皮內服,服6天,體1天,100天為1療程。
2)藥物組成:枸杞子100g,松子100g,肉糜100~150g。
用法:肉糜中加入黃酒、鹽、調料,在鍋內炒至半熟加枸杞子、松子,同炒至肉糜熟透即可。
3)藥物組成:胡蘿蔔250g,豬腿瘦肉100g,油、鹽、酒、洋蔥各適量。
用法:胡蘿洗淨,切成薄片;豬肉洗淨,切片,入碗中加鹽、酒適量拌勻,起鍋燒熱後不加油,倒入胡蘿蔔乾炒至八成熟,盛入碗內。取豬肉倒入油鍋中,翻炒片刻加入胡蘿蔔及鹽、酒少許翻炒2分鐘,放入少量水燜炒7~8分鐘後,撤入蔥花,裝碗即可食用。
4)藥物組成:壁虎1條,雞蛋2枚、蔥、油、鹽各適量。
用法:壁虎用沸水燙死,剖腹去內臟,洗淨,焙乾為末。取雞蛋黃與壁虎末和勻,加油、鹽炒熟,放入蔥花拌勻即可服用,每日2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