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狄

包狄

包狄,“巾幗建功”先進女軍人

百科名片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53醫院優生優育中心主任,不孕不育中心學科帶頭人,副主任醫師,本科學歷,1999年—2001年參加了北京軍區首屆軍地聯合培養中醫骨幹的“師帶徒”學習班。師承於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婦產科主任、著名婦產科不孕症專家、博士生導師蔡蓮香教授。在省級以上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主持北京軍區“十一五”重點課題1項。現為《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誌》、《中華現代中西醫結合雜誌》編委。

被人們廣為傳頌的“草原送子觀音包狄”被人們廣為傳頌的“草原送子觀音包狄”

主要榮譽:

2004年被北京軍區表彰為“巾幗建功”先進女軍人;
2005年被評為北京軍區計畫生育先進工作者;
2007年,承擔了全軍重點項目生殖異常患者就好染色體異染色體多態性與環境因素的相關分析的研究;
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被醫院評為“醫德醫風先進個人”;
2010年被評為北京軍區“巾幗建功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
2011年被內蒙古軍區 “計畫生育”先進個人;
2012年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三八紅旗手”。

人物事跡:

包狄:穿軍裝的“送子觀音”
來源:內蒙古日報 
“包醫生:我寄去了孩子的兩張照片,你看看我家的‘帥哥’。……謝謝你!”這封署名英子的簡訊,寫在一張嬰兒的照片背後。這樣的照片,在包狄辦公室的抽屜里有一大摞
“每張照片都有一段故事。”在解放軍第253醫院,包狄醫生端詳著照片對記者說。
時至今日,包狄已使千餘對夫婦夙願得償,其中有3個3胞胎和22對雙胞胎。喜得貴子夫婦的答謝,包狄只接受一張孩子的照片。
包狄1999年11月到中國中醫研究院西苑醫院,師從著名婦科不孕症專家、博士生導師蔡蓮香教授。學成回院後,在醫院的支持下創辦了特色門診。
2002年,一位神情憂鬱的女子走進了門診告訴包狄,結婚已經七八年了,可是一直沒有孩子。鄉下的婆婆見狀惡語相向,勸兒子和她離婚。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治療,這名婦女懷孕了。為表達感激,女患者帶著自己老媽媽給包狄送來一面錦旗,“你做這面錦旗花了多少錢?”深知患者的經濟不寬裕的包狄嚴肅地問。得知實情後,包狄硬是把買錦旗的100元塞給患者。在包狄的努力下,253醫院不孕不育症專科門診作為自治區首家由不孕症專業醫生出診的專科門診,填補了自治區的空白。
“一般情況下,一上午掛40個號。”助手侯小清說。包狄上午要為患者把脈,制定治療方案,下午要給一些患者做手術,連軸轉是家常便飯,就連去趟洗手間,都得一路小跑著。
“最難得是她對每一位患者的態度。從早晨到中午,她都是那么平和。”包狄的同事老於說。
在對每一位患者“望、聞、問、切”後,包狄都要做詳細的門診記錄。這樣一來,每看一個病人大致需要20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只有詳細地詢問病史和病歷,才能在下一步的用藥中做到胸有成竹。”包狄說,她始終認為慢工才能出細活兒。
周一到周六,去253醫院中醫科不孕門診掛號的患者絡繹不絕,包狄精湛的醫術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一傳十,十傳百,成百上千的患者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
2002年,包狄輪上了3個月的假期,帶著女兒去日本探望丈夫。在日本居住的那段日子,她的腦子裡想的全是病人,第43天,便和女兒急匆匆地回來了。
她是患者眼中的送子觀音。她篤定恪守的行醫、做人、做事的原則,給人以許許多多的啟示……(文/魏娜)

軍醫包狄:平凡但不平庸

包狄包狄

“我從事就是服務行業” ——包狄
昨日上午,包狄參加完“三八”紅旗手的表彰大會後,匆忙驅車離開了現場,因為下午她還得出診。儘管她很想看看會後放映的電影《額吉》。
作為內蒙古著名的不孕不育症專家,包狄近20年來潛心研究和臨床治療,為的是讓那些悲傷的夫妻圓了父母夢,為的是年輕的家庭永遠充滿天倫之樂,所以,她被稱為草原上穿軍裝的“送子觀音”。
今年的“三八”國際婦女節對於包狄來講,榮獲自治區“三八”紅旗手稱號讓她有了過節的感覺。
今年42歲的包狄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的嚴謹踏實也讓她養成了獨立自強的性格。1993年,包狄被解放軍第二五三醫院特招入伍,她非常把握這次來之不易的機遇,刻苦鑽研醫學知識,經常在休息的時候回顧臨床的病例,向其他醫生請教遇到的疑難問題。1998年,包狄扔下年僅1歲半的女兒,被派到北京專修不孕不育以及婦科病的臨床研究。期間,她師從中國中醫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蔡蓮香教授,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2001年,結束學習後的包狄回到解放軍第253醫院,在院方的支持下成立了不孕不育專科門診。這是全區首家由不孕症專業醫生出診的專科門診,填補了自治區的空白。
包狄精湛的醫術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患者的認可。一傳十,十傳百,成百上千的患者從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目前,她已看好近千對對夫婦,使他們喜得貴子。
每天要接診六七十名患者,最忙時她一上午看了104名患者,顧不上吃午飯是常有的事。
儘管每天要接診很多患者,但包狄對待患者從不心煩。“我從事就是服務行業,是患者讓我看到了自己的價值,沒有他們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面對患者,包狄心存感激。
2002年的一天中午,包狄正準備下班,一位年近30歲的女子在走廊里淚流滿面,經詢問才知道,她也是來看病的,但當日的號都掛完了。包狄便把她帶到附近的飯館,邊吃飯邊向她了解情況。這位患者結婚七八年了,一直沒有孩子,鄉下的婆婆勸兒子和她離婚。看到她絕望的表情,包狄決定為其減免一部分費用,治療過程中,甚至為其墊付了一些費用。六七個月後,這名婦女懷孕了,生下一名男孩。為表達感激,女患者給包狄送來一面錦旗,“你做這面錦旗花了多少錢?”包狄深知患者的經濟並不寬裕,她硬是把買錦旗的100元塞給患者。“這位患者每年都會帶孩子來看我,我覺得這就是幸福。”
出於感激,很多患者要買禮物送給她,都被包狄婉言謝絕了,她對患者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孩子出生以後,寄張照片過來。她說,能夠看到自己的成果,給別人送去歡樂,這是她感到最快樂的。
(晨報記者史文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