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山大冢

包山大冢

包山大冢,位於湖北省荊門市十里舖鎮王場村的包山崗地(因包山大冢而得名)之上,這裡古代遺蹟極為豐富。

基本信息

考古發掘

包山大冢出土文物包山大冢出土文物
1986年6月至1987年1月,荊沙鐵路考古隊發掘的包山楚墓,是迄今為止在荊門境內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考古發掘活動。雖然發掘時間距今已有近30年,但那震撼的場景,至今讓人印象深刻。
包山楚墓之所以進行考古發掘,是因為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荊門到沙市的貨物運輸,全靠公路。運輸成本高,且有諸多不便。對此,沙市人民政府報經湖北省計畫委員會批准,修建荊(門)沙(市)地方鐵路。為了配合鐵路工程建設,做好文物保護工作,在湖北省文化廳的統一安排下,由湖北省博物館及荊門市博物館等沿線的文物部門組成了荊沙鐵路考古隊,對工程範圍內的文物點進行搶救性的考古發掘。包山楚墓群因其規模大,墓主身份高,被列入考古發掘的重點。
包山楚墓的考古發掘,是當時湖北省考古界的一件大事。這次共發掘五座墓葬,其中以二號墓規格最高、規模最大,且墓葬形制保存完好。該墓墓坑呈方形,東西長34.4米,南北寬31.9米;墓道(東西)長19.8米,寬4.65米。槨室內分為東、南、西、北四室,分別置放禮器、兵器、車馬器、生活用器等隨葬品,中部專設棺室置放棺及屍體。
隨著包山楚墓考古發掘的不斷推進,考古專業人員逐步增加,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湖北考古大會戰,最高峰時有專家及技術人員近200人。包山楚墓群的考古發掘也受到了省、市、縣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古墓考古發掘工作,動用了包山楚墓周圍幾個村的民工,輪換上工地。每天民工幾百人,高峰時每天近千人,加之觀看發掘的民眾,每天發掘現場有約2萬人。民工們全靠手挖肩挑,幾個月里,挖掘土方量約30萬立方米,相當於建了一座小型水庫。

出土文物

包山楚墓群的考古發掘,特別是二號大墓,出土文物千餘件,出土的文物震驚了世界,這其中有十個中國第一。中國第一彩繪棺(我國保存最好的龍鳳彩棺);中國第一摺疊床(我國最早的可摺疊的木床);中國第一漆畫——《迎賓·出行圖》;中國第一支毛筆(包山二號墓出土我國最早的帶套毛筆);中國第一銅鈹(鈹頭呈劍形的兵器,保存最完整);中國第一鴛鴦杯(最早映證我國史書中記載的鴛鴦杯);中國第一酒具盒(我國保存最好的豬首酒具盒);中國第一龍首杖(最精緻的錯金銀龍首杖);中國第一樽(鑄造工藝最精的宮庭用器錯金銀銅樽);中國第一彩繪銅鏡(我國最早在銅鏡上彩繪的花紋)。
考古報告指出,包山2號楚墓的墓主是楚昭王的後裔,官職是楚國的左尹(當時楚國除楚王、令尹外的第三大官),爵至上大夫,主管楚國司法。該古墓距今2300餘年,屬於戰國中期偏晚的墓葬。現在包山楚墓群出土的文物,有一部分精品,保存在市博物館內,供遊客免費參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