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濤

劉鑫濤

劉鑫濤,1922年出生,湖南新邵人,中國農工民主黨員,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劉鑫濤先生教學態度嚴謹,教課重點突出,理論聯繫實際,常把生產上存在的問題提到課堂上來,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 已至耄耋之年的劉鑫濤先生,由於動過三次比較大的手術,身體不算太好,但精神矍鑠,壯志不已。

“天天人氣秀”進入了它的第五個月賽,來自選手和冬粉們的熱情依舊可以掀翻整個舞台。昨天下午6時許,7月月賽決出了月星和五名單項獎得主。
來自心宿酒吧、年紀最小的第八代歌手劉鑫濤奪取了月星寶座,流暢清晰的RAP說唱,舞台上瀟灑帥氣的動作,以及那張幾分俊美幾分靦腆的臉龐,已足夠打動台下任何一位觀眾的“芳心”。這在現場觀眾投票環節體現得淋漓盡致,雖然劉鑫濤的1219簡訊票數僅僅排在第三,但是現場投票兩條長龍、觀眾回報他歌聲的257票,讓他以總分高於DWT組合0.62分勝出。這個票數也超過了上月蔡俊濤保持的88票。
唯一對劉鑫濤構成威脅的就是DWT組合,簡訊第一,舞台經驗、魅力都決不在劉鑫濤之下,二者實力伯仲之間,這讓現場觀眾的心懸到了最後一刻。最後DWT組合,依然憑藉其男女搭配、強勁的街舞實力,熱辣的現場表現力,得到了最具魅力獎。
此外,模特、排球運動員出身的聶於倩,金話筒兼獲歌唱獎無數的許少峰,二進宮、爆發力超強的吳錦娜分別獲得最佳形體獎、最佳才藝獎、最具個性獎,甜美的鋼琴美女陳欣、霸氣十足的陳芳沁則並列“最具潛質獎”。
月星劉鑫濤:電力四射引發尖叫
“鑫濤!我愛你,我們永遠支持你!”穿著一件白色外套亮相的劉鑫濤顯得帥氣十足,而右手戴著的無指手套更是彰顯出了他獨特的個性,無需太多的言語動作,只是幾個眼神就引發了台下冬粉們一浪高過一浪的尖叫聲。
一首熱力十足的《來電》,全場觀眾被帶到了屬於劉鑫濤的世界裡,隨著歌曲的節奏一起搖擺,現場的氣氛一下就HIGH到了最高點。站在月賽舞台上的他,真正地火力全開,不論是招牌式的滑步動作還是那標準的“劉式電眼”,舞台上的劉鑫濤永遠是那么光芒耀眼、充滿活力,贏得了台下觀眾的齊聲喝彩。
唱得興起,劉鑫濤更是走到了舞台最前端,坐在了舞台台階上,和觀眾們進行了近距離的接觸。
憑藉在現場的完美演出和出色的舞台震撼力,劉鑫濤贏得了現場大多數觀眾的支持,順利地在現場投票環節勝出,並最終以微弱的優勢成功當選本月月星。在看到兒子奪冠的那一刻,劉鑫濤的母親也流下了幸福的眼淚。
湖南農業大學教授 劉鑫濤
劉鑫濤,1922年出生,湖南新邵人,中國農工民主黨員,湖南農業大學教授。1947年考入湖南省立克強學院農學系,1951年2月隨學校轉入湖南大學農學院農學系,1951年7月畢業後留校任教。1961年和1986年被評為學校優秀教師,1981年和1985年被評為農工民主黨“四化”服務先進工作者。曾任第五屆湖南省政協委員,第六屆湖南省政協常委,湖南省雜交水稻顧問組成員,湖南省作物學會常務理事兼《作物研究》主編。
工作條件雖然艱苦,但他身體力行,深入實際開展科學研究;儘管疾病纏身,他卻不屈不撓,兢兢業業服務教學生產;他鑽研詩詞藝術,為了青少年健康成長,凝聚多年心血,選編了一部愛國詩詞選免費贈送給學生,並將詩詞選融書法、詩詞和註解於一體,以便青少年閱讀和理解,這就是劉鑫濤先生,一位關注農大發展,關心學生成長的老教授。
深入實際勤調查教學科研結碩果
劉鑫濤先生教學態度嚴謹,教課重點突出,理論聯繫實際,常把生產上存在的問題提到課堂上來,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他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劉先生認為,一個大學生不但應該掌握應有的理論知識,而且還應該具有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既能動腦,又能動手。
他曾擔任“作物栽培學”的教學任務。50年代初期,全國的學校搬用蘇聯教材,脫離我國生產實際,後期採用全國統編教材,也不符合我省的實際情況,因此,他又根據我省生產實際和科學研究資料,改革補充教材內容。為了掌握生產實際,他的足跡遍布三湘四水。有時下鄉蹲點數月半載,解剖麻雀;有時則作短期實地調查,重點了解某個問題。1973、1974年,為了探討我省雙季稻推廣的適宜海拔高度,他組織有關人員,對全省各地,特別是高海拔地區進行調查,實地考察了南嶽、桂東等海拔八百米以上的稻區。他們調查研究所得結果,不但為教學提供了資料,豐富了教學內容,而且向有關部門提出了發展雙季稻的意見,對我省雙季稻的合理布局和正確指導生產有很大意義。
1965年由他主持的矮桿品種綜合豐產試驗,獲得畝產千斤的全省最高紀錄,為矮桿品種的高產穩產提供了寶貴經驗。全省各地很多人聞訊後都來參觀學習,有關報刊都來採訪。1973年,他積極開展水稻分期播種實驗,並在全省各地布點,通過持續8年的實驗,弄清了我省早、中、晚各類水稻品種的基本特性,掌握了在不同氣候條件下的生長發育規律,播種適期,對正確指導我省水稻生產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省農業廳及時將研究資料印發給全省各地參考,減免了由於播期不當而造成的重大損失。1974年,我國調派一批農業科學工作者支援非洲的水稻生產,出國之前,要進行培訓,劉先生負責了水稻栽培教學。非洲地處熱帶與湖南有很大不同,為了摸清熱帶水稻生長規律和栽培技術,劉先生曾四下海南,踏遍各縣,他先進行周密的調查,了解情況,然後帶學員去參觀學習,了解熱帶水稻生產情況。當時由於全國物資供應緊缺,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但各縣或農場情況不同,因此選擇學習地點時還應考慮生活條件問題。從1977年開始,他主持了“雜交水稻溫光特性與三系親本的關係”的研究,先後收集全國各地雜交水稻組合70多個,加上“三系”親本,共約300個材料,每年進行光照處理和大田分期播種,並撰寫多篇論文,為選育新的雜交水稻組合和指導當前雜交水稻生產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此項研究,曾於1980年獲省重點科研成果三等獎。他所寫的研究論文,有的在有關雜交水稻國際交流會上宣讀。
為了培養青年教師,劉先生經常把自己積累的材料、文獻、實驗結果和講稿等毫無保留地拿出來,供青年教師參閱。他輔導青年教師撰寫學術論文,從不計較個人的署名問題。由於他工作積極,在教學、科研上作出了成績,兩次被評為全校優秀教師和農工民主黨“四化”服務先進工作者。
迎難而上戰病魔著述講學育人才
劉先生懂得“實踐出真知”的真理,同時通過科研實踐,懂得了科學的道路上並無捷徑可走,必須要有苦幹和實幹精神。他在困難面前不低頭,惡病纏身不氣餒,勤勤懇懇,迎難而上。我國在“大躍進”時期,物質供應緊張,很多食用品都是憑票供應,生活異常艱苦。劉先生由於患嚴重胃病,不能吃乾飯,他在擔任援外班教學去海南時期,常從長沙帶去炒灰面,泡水充飢。1978年,劉先生作了胃切除手術,醫生囑咐要全休三個月,但因他承擔了四所院校合編的《水稻栽培學》教材,為了如期交稿,及時付印出版,以利教學,全休期間他日夜趕寫,按時完成了編寫任務……
為了提高全省農業技術幹部的業務水平,省農業廳和地區農業局、農科所常邀請劉先生去講課,他曾先後到湘西自治洲、張家界、常德蔡家崗、益陽、邵陽、黔陽、湘潭和漣源等地作過學術報告,講授有關水稻栽培理論和技術。每次講稿都被翻印,以供全省各地學習。
劉先生還把長期積累的豐富實踐知識和科學研究成果著書立說,在湖南、上海科技出版社、北京農業出版社公開出版。他先後主編或參加合編了《作物栽培學》、《水稻栽培與耕作》、《實用水稻栽培學》、《農藝》、《農業基礎》等書籍。參加翻譯《亞洲水稻》等書籍,還承擔了中國科技情報出版社重慶分社主編的《水稻文摘》的翻譯工作,先後翻譯英文或日文文摘共200多條。為了教學和科研需要,他翻譯了有關英文和日文科技資料約50萬字,供研究生和有關教師參考。他還為省農業廳主編的《湖南農業》雜誌開設農業科技講座欄目,介紹新近農業科學理論於技術。
愛國詩詞三百首豪情壯志動心弦
一直工作忙忙碌碌的劉先生在退休後也總閒不住,於是他開始找尋自己的另一個人生方向。他對書法藝術和詩詞頗感興趣,於是他苦學中華傳統詩詞,不但閱讀了大量的傳統詩詞,而且創作了不少詩詞作品。他學詩、寫詩十分勤奮,作品質量不斷提高,部分詩詞已在省、市多家刊物、選本上發表。
劉鑫濤先生始終關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關注當代青少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和優良道德品質的塑造。他認為當代大學生的主流雖是積極向上的,但其中有一些人存在著追求享樂,害怕艱苦,只關心個人前途,不關心國家命運等不良傾向,於是劉先生十分關注與思考這一問題。經過兩三年的辛勤編寫,到2006年12月,一部凝聚了他諸多心血的《愛國詩詞選》(三輯)付印了。在這部詩詞選中,他遴選了自宋代以來的著名愛國志士、民族英雄和近代老一輩革命家的近三百首愛國詩詞。所選的這些詩詞,或贈友人,或挽烈士,或贊祖國河山,或敘革命形勢,或抨當局弊政,或抒胸中塊壘……首首壯懷激烈,感情真摯,氣勢宏闊,音韻鏗鏘,表現了革命志士、英雄豪傑們崇高的民族氣節和深厚的愛國情懷,讀了令人感動和鼓舞。如岳飛登樓憑欄眺望,感中原淪陷,二帝被虜,生靈塗炭,拔劍出鞘發誓“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文天祥身為囚虜,舉目無親,卻仍赤膽忠心,寧死不降,面對零丁洋告訴世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本來他在被捕前有人勸他逃往日本,但他不逃,且說:“各國變法,沒有不是流血而成的,今日中國尚無流血者,請自我開始”,臨死時說:“有心殺敵,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故他在詩中寫道:“我自橫刀問天笑”意謂他即使死了,他的精神不死,還和活著的戰友們肝膽相照……
為了引起青年學子的閱讀興趣,更好地讀懂這些詩詞,劉先生在選編時一絲不苟,還特地用行書將每首詩詞抄寫一遍,使讀者在閱讀、欣賞詩詞的同時,也能欣賞其書法作品,獲得詩書兩種美的享受。此外,他對詩詞作者的身份、經歷和詩作產生的背景作了簡要介紹,對作品中涉及的人名、地名和難懂的文字作了必要的注釋。成書之後,他把這部書每輯印刷了500多本,全部免費贈送給了同學們、有關部門和老師。劉先生介紹說:“編輯印行這部詩集,目的在於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青年進行以愛國主義為主的偉大民族精神的教育,使他們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更好地為民族振興、社會進步、國家富強貢獻力量。”
崢嶸歲月爭分秒半磚片瓦也是情
多年以來,劉先生每天早晨堅持給自己按摩腿腳,打太極拳,儘量到戶外多走動,然後讀書看報,看電視,聽新聞,練習書法,這是他多年養成的生活習慣。聽說門球最適合老年人鍛鍊身體,年已85歲的他又參加了門球隊。
已至耄耋之年的劉鑫濤先生,由於動過三次比較大的手術,身體不算太好,但精神矍鑠,壯志不已。劉先生喜歡書法,更愛好行書,曾先後收集古今名人,如王羲之、米芾、黃庭堅等的字帖三十餘本。退休至今,他每日摹寫從未間斷,取他人之長,及己之所好,還從招牌廣告上摹寫了一些美觀的字型,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與特色。他還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目錄,編印了《行書多體字帖》。字帖中共編有常用字近四千個,即帖中所稱的首字。首字都寫楷書用簡體,字型較小,並外加圓圈,第二字寫繁體,有的還寫了同義字,甚至草書。重複字數有多有少,最多達到十個。他的書法作品或遒勁有力,或行雲流水,能給讀者和學習者以啟發和享受。
“正是夕陽無限好,何悲年邁近黃昏;崢嶸歲月爭分秒,半瓦片磚也是情”。談到自己,劉老先生認為:雖然年歲已高,但是希望自己能繼續為社會發展、為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貢獻微薄之力。
“一片冰心在玉壺”。不論是退休前開展教學科研,還是退休後鑽研詩詞書法、為青年的健康成長選編愛國詩詞集,劉先生都全心全力投入工作,無私地傾注著自己的心血、汗水與關愛。這也讓我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老教師默默奉獻、心繫青年的高尚情操,感受到了他“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敬業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