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適

長期從事歷史地理學特別是荊楚歷史地理研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有關古代荊楚歷史地理的全新解說體系,特別是在方法論上進行了創新。

1.被同行專家評價為“我國歷史地理學界僅次於侯仁之院士、譚其驤院士、史念海教授的老一輩享譽國內外之著名學者。學術根底深厚、治學態度嚴謹,對歷史地理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先後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委員,湖北省楚國歷史文化學會理事長,湖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湖北省考古學會副理事長,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湖北省政協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常委,民進 湖北省主任委員等職。獨著的《古代荊楚地理新探》和作為第一作者的《古雲夢澤研究》先後獲普通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獎二等獎;主編的《楚國歷史文化辭典》獲國家辭書獎三等獎。
半個多添加概述世紀以來,石泉先生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悉心探索,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古代荊楚地理的全新解說體系,自成一家之言,特別是在方法論上進行了創新。他先後出版《古代荊楚地理新探》、《古雲夢澤研究》、《古代荊楚地理新探·續集》等專著,發表論文數十篇,主編《楚國歷史文化辭典》,開創了荊楚歷史地理研究的新局面,在國內外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在歷史地理學界享有盛譽。石泉先生是武漢大學歷史地理學科的創立者與奠基人,多年來,在他主持下,武漢大學歷史地理學科點在楚國歷史地理與文化、長江中游經濟開發、環境演變與社會變遷、楚地出土簡帛文獻等領域都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並引起國際學術界廣泛關注。石泉先生非常重視文物考古工作與研究。在歷史地理研究中,他十分強調歷史地理研究與考古工作相結合,注意對考古新發現與最新研究成果的吸納與借鑑。多年來,他與考古學界特別是與湖北考古學界保持著密切的聯繫,不僅為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提出了很多寶貴的建議,而且利用他在全國政協和湖北省政協擔任領導職務的方便,為考古與文物保護奔走呼號,做了大量實質性的工作。
石泉先生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學識高遠、史德高尚、有深廣的學術胸懷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充分展現出老一輩學者的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懷。他終身熱愛教育事業、工作認真負責、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他在專業上是嚴師,在生活上則是一位溫厚藹然的長輩。幾十年的耕耘,石泉先生桃李滿天下,他的道德節操更成為後學心中的楷模。數十年來,石泉先生始終保持著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無論教書育人、科學研究、還是參政議政、他都本著自己的良知,實事求是、腳踏實地地去做,“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正是石泉先生一一個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矢志不渝地為國為民,不斷奮進的一生的光輝寫照。
石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5月4日23時10分不幸辭世,享年八十八歲。石泉先生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一生追求光明、開拓創新、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謙虛博大、樂觀向上的史家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仁者風範,將垂範世人,昭示後學。
2.劉 適 1928年生,湖南常德市人。原學名劉起漢。大學本科畢業,教授。1988年退休。現為湖南省老教授協會會員及湖南省詩詞協會會員。長期在中南工業大學工科院系任教,主講多種專業之數力、機械及機構綜合等10餘門課程。寫出《形狀記憶合金彈簧設計方法初探》、《機器人上肢動作定位及其停歇的機構綜合設計的研究》等20餘篇科研論文,其中多系應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國家級)全國性學術年會之徵文而被評定為會議論文,並在大會作報告公開發表。科研專著有《機器人機構學》、《低副機構綜合引論》等數種。此外,尚常年堅持文學業餘創作,至今已撰就詩文約達二千餘首(篇),其中已成集者有《黎明頌》、《麓山楓韻》等10餘種。現已出版發行的個人詩集有《心靈的熾浪》、《野草捲風聲》等四種。曾獲全國詩歌大賽獎六次,並獲94年中國當代詩人獎。在詩創作中獨自形成的詩觀為:1、詩,首先在生活體驗之包孕與熱情奔突之持久中,經十月懷胎到一朝分娩,優生出了詩苗的產兒,更繼續輸之以心血,溉之以汗水,並反覆培枝護葉,再度理容潤色,即賦予濃烈的個性而具有一種“人人看得懂、人人寫不出”的獨特風格,以育成生氣盎然的詩樹而蔚為大觀。2、詩,貴乎秉賦著生命的永恆。非但詩的軀殼紛呈出生命的輝煌;並且詩的靈魂更潛孕著輝煌的生命。詩在其軀殼與靈魂的共同造化中爆燃·流火·發光,而輻射出永不退火的生命力。終究是永恆選擇了生命,生命選擇了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