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美

劉素美,女,1967年3月生,現為中國海洋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博導,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和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多年來一直從事海洋化學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在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研究領域進行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學的定量化和多學科交叉方面。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迄今為止,已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14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47篇、EI收錄15篇,被SCI論文他人引用558次,取得了系統性和創新性的研究成果。

2011.12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源要素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為國際地圈與生物圈計畫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系統整合研究(IGBP-IMBER)科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東亞邊緣海研究(PICES/CREAMS)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七屆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2005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9年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獲第六屆青島市青年科技獎。現正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與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各一項,主持973課題1項,參加“973”課題與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各一項。曾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重大基金,及中—德、中—法合作項目和“973”課題等近20項。發表研究論文140篇,其中在國際知名刊物《Science》等發表SCI收錄論文40餘篇。

主要學術任職

(1). 國際地圈與生物圈計畫—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系統整合研究科學指導委員會成員(2010-今)。

(2).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東亞邊緣海研究顧問委員會委員(2005-今)。

(3). SCOR(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發起,組織的“Anthropogenic Nitrogen Impacts on the Open Ocean”工作組成員(2006-2008)。

(4). 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第七屆環境地質地球化學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委員(2009-2014)。

科研項目

2011-2015,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多重壓力下近海生態系統可持續產出與適應性管理的科學基礎—第二課題:營養元素循環的關鍵過程對多重壓力的回響與反饋(2011CB409802),300萬,主持

2010.01-2013.12,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海洋生物地球化學(40925017),200萬,主持

2009.01-2011.12,國家自然科學面上基金:長江口硝化、反硝化和缺氧銨氧化的研究(40876054),44萬,主持

2010-2014,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 我國陸架海生態環境演變過程、機制及未來變化趨勢預測—第一課題:我國陸架海生態環境年代際變化的沉積記錄重建及特徵分析(2010CB428901),30萬,學術骨幹

2008.01-2011.12,國家自然科學重點基金—渤海中南部底棲生物生產過程與生物多樣性集成研究(40730847),12/165萬,第二位

論文發表

孫珊,劉素美,任景玲,張繼紅,蔣增傑,2010。桑溝灣養殖海域營養鹽和沉積物—水界面擴散通量研究。海洋學報,32 (6), 108-117

朱媛媛,劉素美,2010。膠州灣沉積物中各形態P的分布及其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海洋環境科學,29(6),785-789

李佩佩張桂玲趙玉川,劉素美,2010。夏季渤海溶解甲烷的分布與通量研究。海洋科學進展, 28(4),478-488

曹文卿,劉素美,2010。東、黃海柱狀沉積物中有機磷與無機磷的含量與分布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40(1),69-74

鄧可,楊世倫,劉素美,張經,2009。長江口崇明東灘冬季沉積物-水界面營養鹽通量。華東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3,17-27

曹文卿,劉素美,2009。膠州灣柱狀沉積物中無機與有機磷的形態研究。海洋湖沼通報,3,179-183

胡蕾,劉素美,任景玲,朱媛媛,張經,2009。東海近岸沉積物中酸可揮發性硫化物的分布研究。海洋環境科學,28(5),482-486

魯超,劉素美,任景玲,陳琪,羅忻,李健兵,張經,2009。冬季南海北部陸架鋒區懸浮顆粒態矽的分析。海洋學報,31(5),31-39

孫珊,劉素美,任景玲,張桂玲,程岩,謝亮,高磊,2008。黃海鯷魚產卵場和越冬場營養鹽分布特徵。海洋科學,32(10),45-50

魏西會,劉素美,張經,任景玲,張桂玲,2008。天然水體中微量過氧化氫的測定方法。海洋科學,32(10),96-100

閆哲,任景玲,劉素美,張繼紅,張經,2008。桑溝灣總溶解態無機砷的分布與季節變化。海洋環境科學,27(5),432-436

周召千,劉素美,戚曉紅,羅忻,畢言鋒,曹文卿,於子山,任景玲,2008。膠州灣潮灘沉積物-水界面交換對海灣營養鹽的影響。海洋環境科學,27(5),422-426,442

呂欣欣,鄒立,劉素美,王芳,2008。膠州灣潮間帶沉積物有機碳和葉綠素的埋藏特徵。海洋科學,32(5):40-45

劉素美,Pall Tréguer, Charlotte Beucher, Rudolph Corvaisier, 張經, 2008。生物矽的生成與溶解速率的研究-以膠州灣為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8(5):781-785。

羅忻,劉素美,張經,葉曦雯,張國森,任景玲,張桂玲,2008。膠州灣懸浮顆粒態生物矽的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8(4):627-634

朱炳德,劉素美,張經,張桂玲,任景玲,2007。海水中低濃度亞硝酸鹽和硝酸鹽測定方法綜述。海洋學研究,25(2):36-46

竇維偉,任景玲,劉素美,張經,吳瑩,2007。春季黃海及東海懸浮顆粒物中某些地球化學組分的分布特徵、來源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7(4s):213-218

任景玲,李丹丹,張經,劉素美,呂瑞華,2007。黃、東海溶解態無機砷的形態及其分布。海洋環境科學,26(3):211-216

張經,劉素美,任景玲,2007。第四章 渤海生源要素的遷移與歸宿。見:渤海環境動力學導論馮士笮,張經,魏皓等著,科學出版社,北京,78-117

林雨霏,劉素美,紀雷,趙中華,張經,2007.黃海春夏季降水中常量離子化學特徵分析。海洋環境科學,26(2):116-120

謝亮,任景玲,張經,劉素美,魏皓,2007。膠州灣中溶解態鋁的初步研究。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7(1):135~140。

畢言鋒,劉素美,張經,2007。大氣中有機氮化合物及其向海洋的沉降。海洋科學進展,24(4):604-610

素美, 趙穎翡, 張經, 任景玲, 張桂玲, 2006。氫氧化鎂共沉澱測定低濃度磷方法在東海赤潮高發區的套用。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6(5):836-840。

林雨霏,劉素美,紀雷,畢言鋒,張經,2006。線性判別分析對舟山海洋站降水中常量陽離子含量的年度、季節特徵分析。環境科學,27(10):1992-1997。

張桂玲,張經,劉素美,許潔,2006。長江口溶解甲烷及赤潮對其產生和釋放的影響。南中國海紅潮的關鍵研究,何建宗、呂頌輝、王艷、陳菊芳主編,南中國海紅潮學會出版,324-327。

戚曉紅,劉素美,張經,2006。東、黃海沉積物—水界面營養鹽交換速率的研究。海洋科學,2006,30(3):9-15。

曹文卿,劉素美,2006。海洋沉積物中硝化和反硝化過程研究進展。海洋科學進展,24(2):259-265。

趙穎翡,劉素美,葉曦雯,張經,2005。黃、東海柱狀沉積物中生物矽含量的分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5 (3): 423-428

趙穎翡,劉素美,張經,2005。海水中磷化合物的分析進展。海洋環境科學,24 (2): 70-74

劉素美,江文勝,張經,2005。用成岩模型計算沉積物—水界面營養鹽的交換通量——以渤海為例。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5 (1): 145-151

林雨霏,劉素美,紀雷,張國森,毛旭斌,張經,2005。舟山群島降水中陰離子及pH值的特徵分析。環境科學,26(5):49-54

林雨霏,劉素美,紀雷,張國森,張經,2005。黃海西部春、夏季濕沉降常量離子化學特徵研究。環境化學,24(5):617-619

任景玲,張經,劉素美,2005。以Al/Ti比值為地球化學示蹤劑反演海洋古生產力的研究進展。地球科學進展,20(12):1314-1320

葉曦雯,劉素美,趙穎翡,張經, 2004。東黃海沉積物中生物矽的分布及其環境意義。中國環境科學, 24 (3): 265-269

李肖娜,劉素美,呂瑞華,張經,鄒立,2004。東、黃海沉積物中葉綠素的分析。中國海洋大學學報,34(4): 603-610

陳洪濤,劉素美,陳淑珠,張經,於志剛,米鐵柱,2003。渤海萊州灣沉積物-海水界面磷酸鹽的交換通量。環境化學,22(2):110-114

白潔,李巋然,李正炎,孫軍,魏皓,劉素美,吳增茂,2003。渤海春季浮游細菌分布與生態環境因子的關係。青島海洋大學學報,33(6):841-846

葉曦雯,劉素美,張經,2003。生物矽的測定及其生物地球化學意義。地球科學進展,18(3):420-426

戚曉紅,劉素美,張經,陳洪濤,2003。東海赤潮高發區沉積物中營養鹽再生速率的研究。套用生態學報,14(7),1112-1116

李肖娜,周偉華,劉素美,張經,2003。東海赤潮高發區沉積物中葉綠素的分析。套用生態學報,14(7),1102-1106

張國森,陳洪濤,張經,劉素美,2003。長江口地區大氣濕沉降中營養鹽的初步研究。套用生態學報,14(7),1107-1111

任景玲,劉素美,張經,謝亮,李丹丹,程岩,朱德弟,2003。陸源物質輸送對赤潮高發區的影響—以鋁為例。套用生態學報,14(7),1117-1121

葉曦雯,劉素美,張經,2002。黃、渤海沉積物中生物矽的測定及存在問題的討論。海洋學報,24 (1): 129-134

劉素美,張經, 2002。沉積物中生物矽分析方法的評述。海洋科學, 2: 23-26

陳洪濤,陳淑珠,張經,劉素美,吳強明,2002。南黃海海水中各種形態磷的分布變化特徵。海洋環境科學,21 (1): 9-13

劉昌嶺,張經,劉素美,2002。我國不同礦物氣溶膠源區物質的物理化學特徵。環境科學, 23 (4): 28-32

葉曦雯,劉素美,張經,2002。鴨綠江潮灘沉積物間隙水中的營養鹽,環境科學,23 (3): 120-124

吳增茂,張新玲,劉素美,萬小芳, 2002。陸架淺海沉積物—海水界面溶質通量的計算方法及其套用。海洋環境科學, 21 (3): 23-28

於志剛,劉素美,張經,陳洪濤,姚慶禎, 2002。影響對蝦棲息地環境的關鍵生物地球化學過程。見: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II 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過程,蘇紀蘭,唐啟升等著,科學出版社,北京,39-50

魏皓,劉素美,趙亮,2002。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模型:三維初級生產模型。見: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動力學研究,II 渤海生態系統動力學過程,蘇紀蘭,唐啟升等著,科學出版社,北京,382-413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