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知新[宋徽宗大觀元年狀元]

劉知新[宋徽宗大觀元年狀元]

本詞條介紹的劉知新包含以下幾個人物,宋徽宗大觀元年狀元、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基本信息

劉知新簡介

劉知新(約1080-1142年),字元鼎,慶元縣松源鎮五都反墺村人,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狀元。據《欽定四庫全書·山堂肆考》記載:“大觀狀元,宋劉知新,處州龍泉縣(北宋時慶元屬龍泉)人。縣有靈溪里諺:‘沙州到寺上,龍泉出宰相,沙州到寺前,龍泉出狀元。’徽宗大觀中,何執中為相,知新作狀元。”清人錢大昕編的《十駕齋養新錄》也記述劉知新是宋徽宗大觀狀元。處州府《栝蒼匯紀》及現存清代歷次編纂的《慶元縣誌》均記載:“劉知新,字元鼎,少穎敏,淹貫經史,游太學有聲,大觀初廷試第一,知綿州,政尚慈祥,所著詩文多士奉為軌範,蔡翊曰:‘讀元鼎文,如拾璧藍田,觸手盡難捐之寶。’為時所重如此,見邑文學。”

現在劉知新故里尚有狀元墓及劉知新宅遺址,宋淳熙年間至清乾隆年間,五都建有劉知新祠,併入祭慶元孔廟,原在五都故里建狀元坊。明嘉靖二十一年,慶元知縣程紹頤遷建松源鎮(菇城劇院附近),明清歷任慶元縣令多有修繕。明代慶元訓導王勉(蕭山舉人)寫的一首“劉狀元坊”詩:“誰卜薰山兆,文章第一流。英聲蜚大學,芳蔭護綿州。軌範傳多士,科名許狀頭(即狀元)。藍田遺璧在,虹彩耀千秋。”

劉知新歷史記錄

劉知新中狀元後,出知綿州。由於記述不詳,曾有人懷疑劉知新狀元身份,認為劉知新系大觀元年(1107)進士(李邦彥榜),不是第一名。但《宋史》李邦彥傳中載:“李邦彥大觀二年(1108)上捨生及第。”不和劉知新同榜,應以國史《宋史》為準。其實《四庫全書》、《宋史》等史書根本沒有稱李邦彥為狀元,處州《栝蒼匯紀》和舊《慶元縣誌》人物傳中都載明,劉知新是大觀初(元年)“廷試第一”。劉知新狀元身份已得到眾多史料的有力佐證,他是古處州難得的狀元,成為科舉史上一顆耀眼的明星。

劉知新狀元考證

《慶元縣誌》載:劉知新是宋大觀四年庚寅科狀元及第,並記載了許多有關劉知新的事跡和傳聞。《浙江通志》則載劉知新是宋大觀元年丁亥科李邦彥榜進士。而我縣五都村《劉氏宗譜》也載有宋大觀五年的《宋狀元誥》。為什麼上列諸說均各不同,經查閱《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文獻通考》等有關宋代的重要史料,宋徽宗大觀元年(丁亥)(1107年)和四年(庚寅)(1110年)都未舉行殿試,殿試時間卻是在大觀元年前一年的崇甯五年(丙戍)(1106年)二月和大觀三年(己丑)(1109年)三月舉行,但崇甯六年丙戍科狀元是蔡嶷,大觀三年己丑科狀元是賈安宅。為了慎重起見,我又查出宋朝自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定下殿試製度開始,直到北宋結束共135年54科殿試的狀元名單,其中都沒有劉知新。

將《慶元縣誌》、《浙江通志》、《劉氏宗譜》三個記載加以比較,再按史書旁證材料進行核對,當以《浙江通志》的記載較為可靠,但也沒有說清楚。劉知新應該說是宋大觀元年(丁亥)六月太學上捨生及第,與李邦彥、虞天驥、馮熙載、毛友等人同榜(全榜共29人) (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四),而且劉知新也並不是第一名,更不是殿試狀元及第。這正與《慶元縣誌·劉知新傳》所記“游太學有聲”正好吻合。至於《劉氏宗譜》中刊載大觀五年的《宋狀元誥》,純屬荒謬,因為宋徽宗大觀年號僅用四年就改為“政和”,根本沒有大觀五年,難道朝廷頒發誥命連年號都會寫錯?可見這《宋狀元誥》完全是由缺乏歷史知識的人偽造的。

那末,劉知新為什麼歷來都被稱為狀元呢?據民國《慶元志稿》姚文林先生考證說,古時稱狀元,不必是殿試第一名。唐朝的鄭谷,是登唐僖宗光啟三年趙昌翰榜第八名進士,及第後,耳邊聞有人呼喚其為狀元聲。又徐時敦《聞雲錄》記載,施肩吾登唐憲宗元和十五年盧儲榜第十三名進士,因施肩吾家住新城、分水二邑交界處,二邑人均稱之為狀元。錢辛楣《養新錄》也稱劉知新為狀元。這就是劉知新曆來被稱為狀元的原因。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