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澤大

"劉澤大告老還鄉後

人物簡介

劉澤大(1570年—1643年),含屬岡下人(今英德市石灰鋪鎮維東村委白圍村劉氏圍屋),字袞之,號玄襟。萬曆二十五年丁酉科七月恩拔貢;八月鄉試中恩貢本科舉人。曾先後任廣西桂林府全州知州;南京戶部清吏司員外郎中,四川敘州知府(今宜賓市),因其率屬威望丕著,以平藺功升敘馬瀘(今宜賓市瀘州市)兵備道,四川提刑按察司副使(正四品銜)。

人物生平

劉澤大中舉後任廣西桂林全州縣官,隨後又赴江蘇南京任職,最後又被皇帝欽點任四川敘州知府、敘瀘兵備道、提刑按察使。當地鄉民稱“劉澤大一官管三省”,意思是指劉道爺曾在廣西、江蘇和四川三個省做官。
劉澤大告老還鄉後,隱居蓮塘寨,至今蓮塘岩洞內還有一摩岩石刻,傳說是劉澤大所作。
白圍村劉氏圍屋
劉道爺祖居含屬岡下白圍村劉氏圍屋,圍屋占地總面積2438平方米,四端角各有一座碉樓。據傳圍牆和碉樓外牆粉刷白色,故名曰:白圍村劉氏圍屋。白圍村劉氏圍屋坐西向東,具有客家圍屋特徵,但又有所不同。
劉道爺祖居的白圍村劉氏圍屋選址極佳,具有避風聚氣之風水,講究“避煞”,北側有雙龍貫氣的青山拱衛;後山是挺拔俊秀的塘下山,茂密的風水林,周圍綠蔭環抱,四季常青,賞心悅目,空氣清新;前方是開闊的岡下垌,垌中匯聚三江之財源,充分利用建築位置上的自然空間,合理安排房屋的布局,使圍屋與自然融為一體。圍牆和碉樓的牆體主要材料為生土、石料、沙、石灰等,夯牆時泥土中摻入一定比例的沙和石灰,使牆體更加堅固及具有防水性能。
從目前劉氏圍屋祖祠的柱礎、檐、樑柱、門廳、中廳等石雕刻及其清晰的精美圖案,以及散落圍屋內的眾多附有各種雕刻圖案的石門坎、石碾、石碓、石墩、秀才桅桿、青石板等及圍屋規模結構綜合分析,可知當年劉道爺等劉氏先輩們十分重視圍屋祖居建設,捨得花大錢投入,考究風水。再加上懸掛在劉氏圍屋祖祠大門正堂“大夫第”、二廳堂上朝廷賜予的“秉台外獻”、“四川省按察使”匾額,更加顯耀。當年白圍村圍屋劉氏顯赫一時,在洸口巡檢司轄內名聲大噪。 
蓮塘岩一方摩岩石刻
蓮塘寨呈南北走向,坐落於浛洸盆地東部邊緣石灰岩孤峰,海拔357米,四周懸崖峭壁。登上頂峰西望千年古邑浛洸,往北眺望雄壯堯山、英德第一峰———船底頂,石門台層巒疊嶂,山林蔥鬱;南望奇龍山文筆塔。在蓮塘寨周邊方圓1公里內有旗山、金雞寨、馬鞍山和鹿子山等5座拔地而起景色獨秀的石灰岩孤峰,構成了風景俊秀,鬱鬱蔥蔥,溢綠滴翠,秀麗山水,如詩如畫的風水寶地。
蓮塘岩位於蓮塘寨東北山麓,屬於石灰岩溶洞。蓮塘岩口形似喇叭狀,上方岩石兀出,是蓮塘岩天然“瓦面”;在蓮塘岩洞內側有一53厘米×68厘米見方的摩岩石刻:
山主人御陽子題
游斯景此森壁樓霞高峰
映日花塢含雲蓮池蓄翠
蟬鳴鶴唳水響猿啼石室岩
龕拂巾宴坐樹所鑿枕細
門為龜抽詞物外之予尋
賞眼奇之活沁開凡事只求日減
此心直當與事游斯之震旦淨土
塵世丹工
明天啟五年二月
此方摩崖石刻創作於明朝天啟5年(公元1626年2月),石刻字形為楷體,蒼勁有力,雖經歷近400年的風風雨雨,今仍清晰可辨。據考究,石刻作者正是劉澤大。
劉澤大晚年隱居蓮塘寨的蓮塘岩,以博大的胸懷、敏銳的洞察力、滿腹經綸的功底,描寫出蓮塘岩與蓮塘寨及周邊絢麗多姿的山水景色詩章。
斗轉星移,時光流逝,幾百年來,蓮塘寨與蓮塘岩、蓮塘岩與摩岩石刻引發出無數有關劉道爺的神奇傳說。
奉鐵樹為“神樹”
在白圍村劉氏圍屋,村民把鐵樹作為“神樹”供奉,像呵護名貴花木一般呵護,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劉道爺告老還鄉時從四川帶回來2棵鐵樹(也稱鳳尾草),種植在劉氏圍屋村南北兩側,村民還曾在樹冠下設壇供奉,二十世紀90年代中期被盜。從劉道爺種植鐵樹以後的400多年中,白圍村民一直保持種植鐵樹的特殊習慣,幾乎家家戶戶都利用房前屋後種上鐵樹,村中男女老幼勤澆水,有村民利用廢棄的石碓、石碾等培育鐵樹,有些鐵樹竟然還開了花。該村逐漸形成男女老少種植鐵樹、愛護鐵樹的濃厚氛圍。
輝煌一時的紅屋衙府
劉道爺告老還鄉後,選擇梁陂頭紅屋(今維東國小背後800米處)這塊風水寶地築成960平方米、氣勢非凡、外牆紅色的“臨時衙府”,如同衙門議案議事場所一般。因臨時衙府外牆裝飾顏色是紅色,所以當地鄉民稱為“紅屋衙府”。
明朝萬曆年後期,每月初一,英德知縣便帶領典史、教諭、訓導、主簿及清溪巡檢司、洸口巡檢司、象岡巡檢司等大小官員到“紅屋衙府”“匯報工作”,一派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甚至韶州府台也都參拜“紅屋衙府”。總之,凡經過梁陂頭“紅屋衙府”門前,文官下轎、武官下馬。
只是,當年的輝煌今天再也看不見,那么“紅屋衙府”和劉道爺如何會走向破敗境地呢?對此,有個“紅屋衙府”門坎升高與九土墩烏鴉子的民間傳說。
據傳,有一年的某月初一,各縣官及各巡檢官宦向紅屋衙府“匯報工作”,在紅屋樑陂橋頭等候叩拜劉道爺,但是劉道爺因天氣炎熱酣睡未醒,夫人匆忙呼喚三聲“老爺起床”,但還是熟睡不醒,夫人急了大聲疾呼:“人家當官就當官,您做官都要我叫三番四次。”此話激怒了劉道爺,劉道爺即令下人把萬曆皇帝賜予他的“官鞋”拿到在梁陂橋頭等候的縣官、巡檢官們的面前,官員巡檢等見此“官鞋”個個立即跪拜。時值午時太陽灼熱,官員們汗流浹背,連官服也濕透了,膝蓋紅腫疼痛,但“紅屋衙府”仍無下人來拿“官鞋”。直至太陽西斜,劉道爺一侍衛才來梁陂橋頭拿走“官鞋”,並通報進“紅屋衙府”接受劉道爺接見。此後,有一縣官自言自話道:“芝麻官真不好當”,經不起劉道爺這般折騰,遂辭官返鄉種田了。
後來,這位縣官每想起到“紅屋衙府”拜見時,劉道爺擺出一副“大官架”怠慢眾官員,便憤憤不平,遂生報復心理。該縣官廢寢忘食、刻苦鑽研風水學,拜了閩南粵東兩位地理風水大師為師傅,跟著風水師傅的三年間,踏遍秀麗山川,練出好眼力,學到一身地理風水本領。
某年,此縣官裝成風水先生到岡下垌“紅屋衙府”周邊察看良久,口中振振有詞道:“風水好,好風水”!劉道爺聞後大喜,並躬身請這位風水先生入屋暢談。於是,此風水先生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向劉道爺敘述“紅屋衙府”是整個嶺南地區僅有的一卦好風水,可與皇陵風水比擬。劉道爺聞言大喜過望,心裡竟飄飄然。正當此時,風水先生卻話鋒一轉說道:“可是,美中有兩處不足呀。”
“此話怎講?”劉道爺焦急地請教。此風水先生假意分析說:“如果把‘紅屋衙府’的門坎再升高2尺,皇帝都會親臨貴府,而且能接納更多廣闊堯山的財氣和福份,大人您也會更高壽。‘紅屋衙府’後九個土墩子有障橫洞—大安洞—南崗山這條龍脈,把這九個土墩子搬平會顯出真龍。”劉道爺不知有詐,果然中了他的計謀,吩咐下人組織木匠石匠把“紅屋衙府”的門坎升高2尺;請鄉民搬平“紅屋衙府”後的九個土墩子。傳說九個土墩子裡每個都藏著1隻幼小烏鴉,其中8隻尚未開眼,搬出土墩後被凍死或餓死;還有1隻開了眼的烏鴉當即飛向遠方。
次年,往日縣官、巡檢司等大小官員車龍馬水叩拜“紅屋衙府”的場面沒有了,劉道爺的身體也每況愈下。從此,“紅屋衙府”一落千丈,門前冷冷清清。以往俸祿不菲、衣著光鮮、動輒車馬、八面風光的劉道爺,變得度日艱辛,靠親朋戚友接濟,甚至晚年隱居蓮塘寨的蓮塘岩。
“紅屋衙府”及劉道爺晚年命運如此悲慘,民間傳說這一切變故都是由這位地理風水先生所炮製。事實上,“紅屋衙府”及劉道爺的晚年命運,與明朝後期萬曆、天啟、泰昌、祟禎皇朝的命運息息相關。明朝後期政治腐敗、國庫虧空、民不聊生。從萬曆年起,明太祖創立的大明王朝開始走下坡路,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軍所向披靡,攻克北京,崇禎在煤山自縊;關內清太祖的騎兵跨過長城,清大將軍多爾滾智用吳三桂迫走李闖王,問鼎中原。“紅屋衙府”及劉道爺被官府中斷俸祿,從此逐步走向破敗境地。今“紅屋衙府”只有半月形“紅屋塘”和殘牆垣瓦遺址。
“九牛十八拖”的財富傳說 
劉道爺攜著萬曆皇帝賞賜的“大夫第”、“秉台外獻”和四川百姓贈送的“四川省按察使”的三塊匾牌榮歸故里,風光一時。為安度晚年,且預防遭新朝廷(指清朝)政治迫害和政敵尋仇,劉道爺把畢生積蓄從“紅屋衙府”用牛車拉進蓮塘寨的蓮塘岩隱藏,做好隱居蓮塘寨的準備。
那么,究竟有多少金銀財寶?當地鄉民用“九牛十八拖,拖進蓮塘窩”來形容。據傳劉道爺從“臨時衙府”把所有金銀財寶用牛車拉進蓮塘寨時,因牛車太大不能進蓮塘岩的寨門,便從牛車上卸下金銀財寶一分為三:一部分金銀財寶埋藏在圍牆、寨門、寨橋下,另一部分金銀財寶抬進蓮塘岩內隱藏,第三部分金銀財寶施展法術化成金雞寨。蓮塘岩對面一座石灰岩孤峰形似一隻金雞,特別是雞冠和雞尾十分象形,於是有了劉道爺把家財變成“金雞”的傳說。
劉道爺把這十八拖金銀財寶分散藏入蓮塘岩洞中,裝上機關,附上咒語。這些咒語即為蓮塘岩洞口左右側石壁處二方摩岩石刻的內容,讀釋出洞口任意一方石刻內容,洞口斜坡天橋下石壁處會自然顯出另一方石刻內容,兩方石刻完全解讀後,才能見到閃閃發光的金條銀磚,且隨手可取。不知某年,岡下某劉氏生了孖子(孿生兄弟),孖子的父親解出石刻內容,並隨手取出蓮塘岩所藏的金銀財寶,從此大富大貴。
幾百年來,傳說中“九牛十八拖,拖進蓮塘窩”的金銀財寶,吸引了無數人對蓮塘岩三方摩岩石刻的考察研究與辨讀,掀起多次蓮塘岩掘金熱。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地許多村民到蓮塘寨的蓮塘岩洞尋找“黃金”,每天都有人帶鐵揪、山釘、鐵錘等勞作工具入洞,里里外外翻遍,對蓮塘岩洞內外景觀破壞極大,洞口石壁的兩口石坎被敲打落地,洞口至12米長斜坡破碎石頭、泥土等堆積物愈來愈多,洞內石柱石筍石椅石床石盆等遭破壞,洞內地下暗河道幾乎沉澱滿淤泥,堵塞流水出口。如此下去,若干年後洞內暗河必定會變成積水潭。當時的人們被“掘金夢”沖昏頭腦,於是有人放出風聲說“劉道爺是大法師,你們如此濫挖濫采觸犯‘白蛇精’,會禍殃全家”。之後,果真少有人去蓮塘岩“尋金”了。
“墨硯”蓮塘 
蓮塘,是蓮塘岩摩岩石刻劉道爺詩詞中所描述的秀麗景色之一:“蓮池蓄翠”、“蟬嗚鶴唳水響”,蓮塘寨、蓮塘岩都是以此蓮塘命名。蓮塘原面積3畝,夏秋蓮花盛開,鮮艷奪目,蟬鳴聲不斷。
傳說劉道爺才識過人,文筆生輝,左手拿筆(旗山),筆醮形似“墨硯”蓮塘的墨水,右手牽著馬(馬鞍山),屹立在花塢觀看台上,賞蓮花、察天相、算星辰,撰寫《山主人御陽子題》詩詞。今蓮塘的蓮藕已絕跡,面積也擴大6倍作魚塘。當時蓮塘的蓮藕特別粉,稱作“觀音蓮”,是當地鄉民逢年過節、招待親朋好友席宴上的佳肴。有一天劉道爺施展法術,一夜間把蓮塘中的“觀音蓮”全部搬移到10公里遠平坦的保全松柏榔。從此,蓮塘的蓮藕絕跡了,後人多次嘗試在蓮塘種植蓮藕都無法生長。
蓮塘水位高於蓮塘岩內地下暗溝,水通過石灰岩溶洞的滲透,匯成一股終年不斷的潺潺流水穿岩而過,蓮塘岩洞內形成夏季涼爽冬季溫和的獨特小氣候。
埋木鋸建路
劉道爺出資並組織修築了一條從水徑新圩潦到獨沙灣拱橋,寬1米、長5公里的青石板路,方便了岡下、堯鯉、瑤山、三隅硫磺山、獨山、浛等集鎮的交流。這一修橋築路的善舉轟動四鄰鄉里,一時傳為佳話。當年築路時,鄉民打制的石料、沙料堆放路邊,每天晚上被盜,管工將此現象報告了劉道爺。自此,劉道爺組織監工日夜輪值看管。有一天半夜,監工聽到離奇古怪的聲音:咔嚓、咔嚓、咔嚓……並有人小聲說道:“要想修好這條青石板路,除非用有齒的工具。”
次日,監工把聽到的“怪語”匯報劉道爺。劉道爺日夜思索:咔嚓、咔嚓、咔嚓是什麼工具發出的聲音呢?許久,劉道爺終於想出對策,命人到集市買了兩把木工鋸,嚴令監工們將一把鋸埋在獨山沙灣石板路下;另一把埋在灣角凹中,並連夜砌起一堵長15米、高1.2米、厚0.8米的石牆。所埋下的兩把木工鋸和砌起一堵石牆,神奇地把“咔嚓”聲消除了,鋪青石板路的石沙料再未失竊。
劉道爺還捐資在大坑(溪名)興建梁坡頭(欄水壩)和19.5米長的青石板梁陂橋,使岡下垌近千畝農田旱澇保收,方便當地鄉民赴墟追集和農事耕作,至今梁陂橋仍為當地鄉民的主要交通橋樑,還在發揮作用。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