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兢[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

劉兢[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
劉兢[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劉 兢,女,教授,博士生導師。1942年6月生,江西人。1965年9月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系留校工作至今,曾作為訪問學者先後在美國Tufts醫學院、哈佛醫學院和賓州大學醫學院(1984.11-1987.7)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腫瘤學中心(1992.12-1994.2)進行訪問研究。現任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安徽省細胞生物學會理事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劉兢教授,女,博士生導師。1942年6月出生,籍貫:江西。1965年9月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物理系,留校工作至今,曾作為訪問學者先後在美國Tufts醫學院、哈佛醫學院和賓州大學醫學院(1984.11-1987.7,1999.1-4 )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腫瘤學中心(1992.12-1994.2)進行訪問研究。曾任中國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現任中國細胞生物學會理事;安徽省細胞生物學會理事長。

研究領域

細胞免疫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分子神經生物學。

獲獎成果

“人a-干擾素單克隆抗體的研製及套用”,獲1994年安徽省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尖吻蝮蛇毒的生化研究”,獲1994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非生物學專業生物學基礎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獲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1.

“人a-干擾素單克隆抗體的研製及套用”,獲1994年安徽省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2.

“尖吻蝮蛇毒的生化研究”,獲1994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3.

“非生物學專業生物學基礎課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研究”,獲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安徽省教委基金專利及新藥成果:

1.“抗p185neu/c-erbB-2單克隆抗體雜交瘤其製備方法及腫瘤檢測用途”。專利號:ZL 98 1 16523.0

2.“人腫瘤抗原p185neu/erbB-2的製備和檢測方法”。專利號:ZL 01 1 13787.8;

3.“抗腫瘤表面抗原p185單抗嵌合抗體及其製備方法”。專利號:ZL 2003 0 016256.2;

4.新藥證書: “P185erbB-2/HER-2腫瘤蛋白免疫組化檢測試劑盒”診斷新藥證書,證書號:國藥證字S20040023.

研究課題

尖吻蝮蛇蛇毒出血毒金屬蛋白酶的結構與功能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00~2002。

表達表面抗原P185腫瘤的抗體工程藥物研製。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畫(863計畫)2002~2004。

IL2-HBVpreS融合基因疫苗的研究。中科院特別支持費2001~2003。

腫瘤特異性嵌合抗體的構建與特異性研究。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委2002~2003

腫瘤特異性嵌合抗體的構建與特性研究。安徽省教委2002~2003。

腫瘤表面抗原P185單抗與抗原結構域作用機制的研究。國家教育部2003~2005。

個人榮譽

宋禮華,劉兢等七人。“人a-干擾素單克隆抗體的研製及套用”,1994年安徽省科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95年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徐洵,王玉珍,崔濤,王淳,劉兢。“尖吻蝮蛇毒的生化研究”,1994年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

劉兢。199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授予安徽省勞動模範稱號及“貢獻獎”銀質獎章。

劉兢。200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劉兢。2001中國教育工會全國委員會全國師德先進個人。

技術專利

人腫瘤抗原p185neu/erbB-2的檢測方法及腫瘤診斷用途。受理號,0113787.8;公開號,CN1397803A。

抗P185單克隆抗體雜交瘤其製備方法及腫瘤檢測用途。受理號,98116523.0;公開號,CN1242425A。

科技成果:

腫瘤標記物P185單抗診斷試劑盒的研製和開發(2001年省科技廳科技成果)。

抗p185neu/erbB-2 mAb的製備及其在臨床診斷上的套用(1999年省科技廳科技成果)。

代表論著

David B. Weiner, Jing Liu etal. (1988). CD3-associated hetrodimeric polypeptides on suppresser hybridomas define biologically active inhibitory cells. Proc. Natl. Aca. Sci., 88, 6077.

David B. Weiner, Jing Liu, Jeffery C. Cohen, William V Wiliams and Mark I. Greene (1989). A point mutation in the neu oncogene mimic ligand induction of receptor aggregation. Nature, 339, 230-231.

Xin Cheng, Yawen Qian, Qingdu Liu, Benjamin X. Y. Li, Mingwu Zhang, and Jing Liu (1999). Purification, charcteization, and cDNA cloning of a new fibrinogenlytic venom, agkisacutacin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venom. Biochem Biophy Res Commun, 265, 530~535.

Qingdu Liu, Weihua Xu, Xin Cheng, Ge Jin, Xuan shen, Hengbin Lou, Jing Liu (1999). Molecular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DNA encoding haemorrhagic toxin acutolysin A from Agkistrodon acutus. Toxicon, Vol 37, 1539-1548.

Shangxi Xiao, Lei Bu Liqin Zhu etal. (2001). A New Locus for Hereditary Gingival, Fibromatosis (GINGF2) Maps to 5q13-22. Genomics, 74, 180-185.

Wu qiang, Yang Feng, Guan Wei-ning, Li Ping, Jing Liu (2001). Identification of Immunohist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an anti-ErbB2 Monoclonal Antibody of A18 in Breast Cancer. International J. of Morden Cancer Therapy, Vol. 4(11), 67-72.

Yongbao Wang, Liu jing, Kangsen Xu (2002). A unique approach for high level expression and production of a recombinant cobra neurotoxin in Escherichia col.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94,235-244l.

Xiao-yan Zhang, Ai-ping Liu, Di-Yun Ruan*, Jing Liu (2002). Effect of developmental lead exposure on the expression of specific NMDA by digoxigenin-labeled 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 Neurotoxicology and Teratology, 24, 149-16.

Lei Bu, Yiping Jin, Yuefeng Shi, Renyuan Chu, Airong Ban, Hans Eiberg, Lisa Andres, Haisong Jiang, Guangyong Zheng, Meiqian Qian, Bin Cui, Jing Liu, Landian Hu, Guoping Zhao, Michael R.Hayden & Xiangyin Kong (2002). Mutant DNA-binding domain of HSF4 is associated with autosomal dominant lamellar and Marner cataract. Nature Genetics, 31, 276-278.

Lian Shen Cheng, Ai Ping Liu, Jian Hong Yang, Yan qiu Dong, LiangWei Li, Jing Wang, Chao Chen Wang, Jing Liu (2003). Construction, express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ngineered antibody against tumor surface antigen, p185c-erbB-2 Cell Research, 13(1), 35-48.

Li P, Li Y, Li JY, Liu J. (2003). Charateriz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wo novel anti-erbB-2 monoclonal antibodies in soluble c-erbB-2 detection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Cancer Letters (Accepted).

王琛,劉兢(1999)。P185蛋白及其抗體的研究進展。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6,347-350。

劉愛平,劉兢,張曉燕,阮迪雲(1999)。地高辛標記cRNA探針原位雜交檢測大鼠腦NMDAR-LmRNA。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29,565-568。

王琛,李昀,李平,劉兢等(2000)。表面表位包埋法製備腫瘤表面抗原P185neu/erbB-2單克隆抗體及其性質研究。中國免疫學雜誌,16,539-541。

劉慶都,張家琳,承新,劉愛平,劉兢(2000)。皖南尖吻蝮蛇中類去整合蛋白/富含半胱氨兩結構域cDNA的克隆和表達。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6(4),462-467。

劉慶都,徐衛華,承新,劉兢(2000)。皖南尖吻蝮蛇出血毒金屬蛋白酶acutolysin C 的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32(4),425-429。

承新,許貞玉,劉慶都,李向明,李兆羿,劉兢(2000)。尖吻蝮蛇毒內一種新的抗血小板凝集蛋白agkisacutacin的純化及其性質。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32(6),653-656。

李平,李昀,王琛,劉兢(2002)。抗人p185單克隆抗體的體外直接抗癌效應。中國免疫學雜誌,18(1),33-36。

劉愛平,向開軍,劉兢(2002)。保持培養細胞原位、原形的超薄切片製備法。細胞生物學雜誌,24(1),60-61。

張敏,翁屹,楊曉峰,董艷秋,劉兢(2002)。抗組織型纖維酶原激活物單克隆抗體的製備及其特性鑑定和初步套用。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誌,18(3),238-240。

向開軍,余紅秀,鄒春生,袁培華,劉兢(2002)。皖南尖吻蝮蛇I型金屬蛋白酶Acutolysin A的表達、重摺疊及其生物學活性。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34(5),675-679.

程聯勝,邢毅,劉兢(2002)。基於公共信息資源的p185抗體人源化設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學報,32(5),591-600。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