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動技術手冊

制動技術手冊

3.10.3制動液41 7.4.1制動助力器132 8.2.1制動系統結構153

內容簡介

本手冊探討了有關現代車輛制動系統的基礎知識、要求、設計、模擬、部件、系統、工作性能和功能。本手冊適用於乘用車、商用車輛、拖車、軌道車輛、輪式和履帶式越野車、機車、腳踏車和賽車,並且均以獨立篇章敘述機械電子套用、材料及處理、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機構與試驗方法、批准與評價、維護與修理以及未來發展。本手冊適於汽車行業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閱讀與參考,也適於汽車專業的大學生學習使用。

前言

自1935年起,在德語地區就有Teves制動器手冊,其新版對於乘用車制動系統的學習來說,已證明為最適宜的參考書。1995年,Teves制動器廠商又出版了《電子制動系統》一書。
Vieweg出版社建議在此基礎上進行廣泛擴充,以使其滿足現代專業讀者的需求:包含專業廠商最新技術,以基礎知識為導向,同時涉及實際套用。
微電子學和機械電子學提高了技術潛力和制動系統功能度。液壓、電液或電動機械操縱制動器以及具有所有部件的整體制動系統,現今已經成為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樣這對於將來高水平的安全性、駕駛入輔助功能,避免事故以及舒適性也是不可缺少的。對此,一個具有其他如轉向、車輪懸架和輪胎等汽車分系統對環境-駕駛人-車輛這個總系統的作用是絕對必要的。
編者和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制動技術手冊(第3版),以專業圖書的形式展示出有關各種類型車輛的制動器和制動系統。本手冊探討了有關現代車輛制動系統的基礎、要求、設計、模擬、部件、系統、工作性能和功能。本手冊適用於乘用車、商用汽車、拖車、軌道車輛、輪式和履帶式越野車、機車、腳踏車和賽車,並且均以獨立篇章敘述機械電子套用、材料及處理、安全性和可靠性、控制機構與試驗方法、批准與評價、維護與修理以及未來發展。
我們的目標讀者有汽車專業工程師、技術員,對車輛和制動系統進行設計、開發、試驗、製造、維護與監控的人員,以及學習、研究的其他人員,特別是工程專業和汽車專業的大學生。
我們對制動技術手冊進行了徹底修訂和修改,擴充了軌道車輛制動系統,引入了機械電子系統、具有自動放大作用的機電操縱制動器、工業設備用機械制動器、具有非金屬制動盤的制動器等新課題,我們對第3版擁有廣泛的讀者感到高興。
此外,本書所有篇章採用統一的公式符號。
全體著者對於在本書章節的修訂過程中提供幫助的專業諮詢人員以及對本書提
出鼓勵和提示的廣大讀者表示衷心感謝。對Vieweg出版社Imke Zander女士和Ewald Schmitt先生的可靠而令人愉快的合作表示感謝。
Seeheim-Jugenheim/柏林 2006年7月
B.布羅伊爾
K.比爾

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

制動技術手冊/(德)布羅伊爾(Breuer,B.),

(德)比爾(Bill,K.)著;劉希恭等譯.—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6
(汽車先進技術譯叢)
ISBN 978-7-111-34916-7
Ⅰ?①制…Ⅱ?①布…②比…③劉…Ⅲ?①車
輛制動-技術手冊Ⅳ?①U260?35-62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1)第103751號
機械工業出版社(北京市百萬莊大街22號郵政編碼100037)
策劃編輯:徐巍 責任編輯:徐巍
封面設計:鞠楊 責任印製:喬宇
北京銘成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2011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69mm×239mm·36.25印張·4插頁·744千字·555頁
0001—3000冊
標準書號:ISBN 978-7-111-34916-7
定價:133.00元

目錄

前言
譯者的話
1汽車制動系統發展史1
1.1機械操縱的車輛制動器1
1.2液壓操縱的四輪制動器3
1.3帶有內置助力器的制動系統4
1.4多迴路制動系統5
1.5由肌力到外力的制動系統7
1.6液壓操縱的盤式制動器7
1.7電控制動系統9
2制動過程基礎知識12
2.1作為駕駛任務的制動12
2.2制動過程的特點13
2.3停車距離15
2.4制動穩定性與制動力分配17
2.5故障安全保護19
3車輛技術要求21
3.1工作能力21
3.1.1制動距離21
3.1.2穩定性22
3.1.3道路的不平度23
3.1.4摩擦因數相關性24
3.2車況25
3.2.1穩定性26
3.2.2車身俯仰29
3.3操縱/操作31
3.3.1動作與定量性31
3.3.2力、行程、標誌32
3.4組件/安裝位置33
3.4.1尺寸與裝配關係33
3.4.2質量34
3.5制動助力器供能35
3.6熱邊界條件36
3.7環境條件38
3.8噪聲與振動38
3.8.1振動38
3.8.2噪聲39
3.9碰撞要求40
3.10環保41
3.10.1制動摩擦片41
3.10.2防腐蝕41
3.10.3制動液41
3.11能量回收41
4人員要求43
4.1序言43
4.2制動形勢43
4.2.1信息接收45
4.2.2狹義的信息處理46
4.2.3反應47
4.2.4制動信息處理過程中的時間順序47
4.3制動行為48
4.3.1腳部動作48
4.3.2制動踏板操作49
4.4人機工程學的制動設計50
4.4.1幾何學50
4.4.2踏板特性曲線51
4.4.3選擇方案51
4.4.4制動輔助52
5路面、輪胎、制動器的相互作用55
5.1序言55
5.2輪胎—路面間力的傳遞55
5.2.1橡膠摩擦55
5.2.2輪胎—路面間的相互作用57
5.2.3輪胎力的建立59
5.3輪胎—制動器間的相互作用62
5.3.1輪胎模型62
5.3.2制動時輪胎的動態圓周力—滑移率特性62
5.3.3ABS制動時的圓周力64
5.3.4圓周力和側向力的結合,有側向力需求時的制動64
5.4輪胎綜合到車輛總系統66
5.4.1輪胎產品最最佳化—以冬季輪胎為例的ABS控制67
5.4.2事故複製中的制動跡線68
5.5展望71
6乘用車制動系統的設計與模擬73
6.1制動動力學基礎74
6.2制動計算基礎75
6.2.1踏板裝置76
6.2.2帶制動主缸的真空助力器76
6.2.3制動器77
6.3制動系統設計79
6.3.1制動迴路布置79
6.3.2制動系統設計標準80
6.3.3車輪制動器設計81
6.3.4制動調節系統設計85
6.3.5電—液制動系統設計標準90
6.4制動系統模擬91
6.4.1制動系統設計92
6.4.2制動系統部件的有限元分析法93
6.4.3制動系統部件模擬94
6.4.4總系統模擬95
7乘用車制動系統的結構與部件98
7.1引言98
7.1.1物理學基礎98
7.1.2制動系統類型101
7.1.3乘用車制動系統結構102
7.2制動力的產生103
7.2.1盤式制動器104
7.2.2鼓式制動器113
7.2.3發電機115
7.3制動能量的傳遞與調製117
7.3.1機械液壓制動壓力調製117
7.3.2電子液壓制動壓力調製118
7.3.3傳遞單元131
7.4制動操縱132
7.4.1制動助力器132
7.4.2串聯式制動主缸136
7.5人機接口(HMI)138
7.5.1行車制動器HMI138
7.5.2駐車制動器HMI138
7.5.3踏板特性(人機工程學)140
7.6新的與未來系統的設計結構141
8商用車輛和拖車制動系統與制動特性144
8.1制動系統設計144
8.1.1制動時的車輛穩定性144
8.1.2制動力在軸上的分配145
8.1.3制動力分配圖中的制動過程147
8.1.4制動力控制(ALB)148
8.1.5發動機制動力矩、慣性矩及緩行制動裝置制動力矩的影響149
8.1.6特徵值波動測定及其對制動力分配的影響150
8.1.7制動迴路布置與制動迴路失效152
8.2中型與重型商用車輛制動系統153
8.2.1制動系統結構153
8.2.2車輪制動器與操縱部件155
8.3緩行制動系統158
8.3.1發動機制動系統158
8.3.2緩速器159
8.4常規制動與驅動防滑轉控制系統160
8.4.1防抱死系統160
8.4.2牽引控制161
8.5電子制動管理系統(EBS)163
8.5.1緩行制動系統集成164
8.5.2積成的近似阻滯的穩定性控制165
8.5.3牽引車與拖車間兼容性的最佳化166
8.5.4制動輔助167
8.5.5回滾鎖止167
8.5.6制動摩擦片磨損控制167
8.5.7距離控制自動裝置168
8.5.8車輛自動控制系統169
8.6系統集成與電子交聯170
8.7線控系統綜合研究170
9商用汽車制動器172
10單軌車輛制動性能與制動器194
11慣性制動系統233
12輪式越野車制動器244
13履帶式車輛制動器256
14.飛機制動器265
15賽車制動系統280
16有軌機動車輛制動系統289
17機電系統簡介306
18電動操縱乘用車制動系統基礎319
19電液操縱制動系統344
20電動機械操縱制動系統353
21駕駛人輔助系統中的制動系統367
22機電行駛機構中的制動器391
23制動摩擦片406
24制動過程中的摩擦副特性423
25固定工業設備用機械式制動器436
26振動與噪聲448
27非金屬制動盤制動器456
28制動液463
29制動器技術試驗方法468
29.2.3路試490
30制動系統可靠性與安全性495
31調節機構與試驗方法505
32制動系統維護與診斷516
33研製趨勢與未來方案52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