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體制

概念

歐元維持在極窄幅震盪中歐元維持在極窄幅震盪
不同的利率體製取決於不同的經濟制度,一般而言,利率體制由三個層次構成;一是作為其核心的利率形成機制;二是建立在利率形成機制塞礎上的刊率運行機制;三是為保證前兩者良性運轉而建立的利率調控機制。

改革發展

一、計畫經濟體制下的管制利率
隨市場規律而自由變動的利率就叫市場利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門或者中央銀行直接確定利率或利率變動的界限,通常叫官定利率,也即管制利率。由於管制利率的基本特徵是由政府有關部門直接制定利率,因此,管制利率具有高度的行政干預性和法律約束力量,並排斥各類經濟因素對利率的直接影響。自1949年建國以來,在計畫經濟體制下,我國的利率屬於管制利率類型:利率由國務院統一制定,由中國人民銀行統一管理。在改革進程不斷推進的基礎上,1995年通過的《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利率事項由中國人民銀行作出決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
我國利率管理體制的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背景。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嚴重的通貨膨脹、猖獗的投機倒把和高利貸活動,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嚴格管理措施,其中也包括利率管制。物價基本穩定後,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統一規定各種貸款利率的最高限,但要求利率的制定不可以脫離市場情況;同時,對不同所有制性質的企業實行不同的存貸款利率,以配合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段時期,我國的利率管制政策對於迅速制止金融物價領域的混亂局面和配合私營工商業的所有制改造等方面,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那時,面對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局面,比較重視一定程度的市場調節作用。利率高低的調節比較靈活,利率檔次也較多。
隨著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和高度集中的中央計畫經濟管理體制的建立,管制利率的做法進一步強化。這時的利率管理有這樣幾個特點:利率檔次少,利率水平低,利差小,管理許可權高度集中。利率檔次少和水平低的特點在十年動亂時期發展到了頂點。直到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與開放政策之後,這種局面才有所改變。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低利率政策是有原因的。比如,為了穩定物價、穩定市場、促進和扶植農業生產的發展,低利率的積極效果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和“一五”時期相當明顯。再如,在高度集中的計畫管理體制下,生產、銷售、分配和資金供求均基本取決於國民經濟計畫,利率的高低,如同價格、利潤等其他市場調節槓桿一樣,起不了多大作用,從而助長了利率的下調。又如,受“左”傾思想的影響,顧慮高利率會成為少數人占有剩餘產品的手段,助長不勞而獲,這種顧慮特別是在政治運動中直接促成儲蓄存款利率大幅度的調低,等等。
二、改革開放後利率體制的改革
20世紀70年代末,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為標誌,我國開始實行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全黨全國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推行,利率體制的改革問題也被提了出來。首先要求解決的是提高利率水平。由於對企業放權,放開市場,利益機制進入企業,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經濟效益需要運用利率槓桿,所以,提高利率水平就成為必然了;在金融體制改革中,各類金融機構為了擴大資金來源和提高貸款效益,也要求提高利率;在一直存在通貨膨脹的局面下,為了發揮巨觀調控機制的作用,提高利率也必然被看作是必要的措施之一,等等。
到80年代最後的一年,即1989年,銀行存、貸款的平均利率分別由1978年的1.05%和4.72%調升到6.64%和8.88%。
同時,利率種類逐步增多,檔次也同時分細。進入90年代,經過1990年、1993年幾次大的調整後,我國的名義利率水平日趨提高,到1996年5月以前,銀行1年期企業存款利率為10.98%,流動資金1年期貸款利率為12.06%。如果估計到在這一過程中的通貨膨脹率,實際利率水平也並不高,有時還是負利率。但1996年、1997年通貨膨脹率的大幅度回落,使得利率過高的矛盾突出了。1996年兩次大幅度下調利率,同時取消了儲蓄存款保值貼補率。1997年、1998年利率繼續下調,至2002年2月份,央行已連續8次下調存貸款利率。目前,銀行1年期企業存款利率為1.98%,流動資金1年期貸款利率為5.3%。可以說,目前我國的利率又回到了以前較低的水平上。
如果說,改革開放以後的某些年份,對利率的爭論還主要是集中在利率是高是低,調整利率能對經濟進程發揮多大作用等方面,那么近些年來,焦點已經轉移。隨著我國市場建設的不斷推進,高度集中的利率管制與頻頻變化的物價水平及其他順應市場規律靈活變動的經濟變數之間,出現越來越大的不協調。人們日益關心如何建立一個靈活的利率決定機制的問題。
如何形成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利率體制,並沒有現成的答案,許多問題有待探索。不過,適度放開管制利率體制,使市場機制開始在利率形成方面逐步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無疑是需要的。這方面,近年來我們所進行的嘗試和改革主要有兩項:第一,金融機構對貸款利率有一定幅度的浮動權利。如實行浮動利率制度初始,允許各金融機構流動資金貸款利率在20%的幅度內浮動。1996年8月,中國人民銀行在調低存貸款利率的同時,再次調整了利率浮動幅度。規定各金融機構的各項存款利率一律不準上浮,各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流動資金貸款最高上浮幅度為10%,農村信用社為40%。各金融機構流動資金貸款利率下浮幅度為10%。第二,放開同業拆借利率。經過一段時期放開同業拆借利率的試點以後,1996年1月,同業拆借利率全部放開,通過市場機制形成。
三、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利率市場化
利率市場化,就是利率水平的高低完全由市場經濟規律來決定。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都以市場利率為主。雖然我國近幾年來在利率管理上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但是目前仍實行的是管制利率,即絕大多數利率仍是由央行制定,報國務院批准後執行。筆者認為,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與國際經濟體系的不斷接軌,現行利率體制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經濟市場化的要求。只有逐步推行利率市場化,才能進一步推進我國銀行業的商業化改革,提高我國銀行業的效率,促進國有企業改革與金融體制改革的良性互動,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1、我國利率市場化的條件已經具備
首先,我國巨觀經濟環境基本穩定。
其次,近年來金融體制改革在建立適應市場的巨觀調控監管體系、構造市場主體方面取得很大進展。
第三,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已初具規模,資金供求基本平衡,銀行風險意識和內在約束意識在不斷增強,信貸無序擴張和利率失控的可能性都不大。
第四,隨著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企業對利率市場化的承受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第五,我國利率市場化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部分利率已經或基本接近市場化。
此外,企業、居民的風險意識和對利率波動的敏感性也在不斷增強。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我國市場放開存貸款利率,逐步實現利率的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刻不容緩的經濟要求。只要能在放鬆管制的過程中注意協調,搞好配套改革,利率市場化必然能順利實現,並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2、利率市場化要遵循從外到內,從局部到整體的原則
利率市場化的實現,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有計畫地、逐步地向前推進,同時要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改革的時機加以考慮。
為了有效地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我們必須遵循從外到內、從局部到整體的原則。
首先,要放開外幣利率管制,使國有銀行與外資銀行在外匯業務領域開展公平的競爭。
其次,同業拆借利率應是國內利率市場化的起點和第一步。
1996年1月已實現全部放開。當前要對其認真總結並進一步加以規範和完善。
第三,國債發行利率的市場化。目前,我國國債市場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國債的期限檔次少,而且是固定利率的方式。國債利率的市場化是央行以國債為操作對象,通過公開市場業務來調節基礎貨幣量,間接調控整個貨幣供應量。商業銀行也可以通過在二級市場上買賣國債來最佳化資產結構。
第四,放開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在改革存貸款利率過程中,要先放開貸款利率,後放開存款利率。央行在一段時間可以根據利率走勢和商業銀行信貸狀況確定少數具有代表性的貸款利率水平,其中一年期的貸款利率水平應成為央行監測和限制的重點,其他期限的利率水平應由商業銀行根據每天的資產負債期限和匹配狀況、成本結構和風險結構分析本行的資金調整來自主套算。在放開貸款利率的基礎上,放開大額存款利率,從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開始,最後到儲蓄存款。
3、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需注意的問題
利率市場化,是金融領域涉及面廣、影響大、比較複雜和敏感的一個改革問題。因此,要瞻前顧後、謹慎從事、穩步推進,特別是要搞好配套改革。這主要有:首先,央行必須建立起相應的決策程式和獨立的決策機構,進一步提高央行的巨觀調控能力和金融監督作用。
其次,構建起真正的商業銀行,使其成為自負盈虧和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經濟實體。
第三,放開貸款利率後將會使部分國有企業難以承受利息負擔,甚至會危及生存。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全面加快和深化國有企業的改革。
第四,匯率制度和利率制度是相關聯的。因此為了有效地推進利率體制的改革,我們同時要考慮進行外匯制度的改革。
第五,為了降低利率市場化過程中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系統的穩定,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也是非常必要的明智之舉。
缺陷利率改革作為經濟金融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十多年來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進展。
但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還相差甚遠,並且同市場、價格、信貸等相關密切的其它改革比起來已嚴重滯後,很不協調了。

主要缺陷

一、利率形成機上的缺陷
鑒於利率有其特殊性,從理論上講,它的形成應當是計畫與市場共同作用的結果。這是因為,利率作為國家實施金融巨觀調控的重要工具與經濟槓桿,要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規劃和貨幣供應狀況進行有計畫的調整,反映國家的貨幣政策導向;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即轉讓資金使用權的報償,按照商品經濟的等價交換規則,應在市場主要是金融市場!上通過反反覆覆的交易自發形成,反映資金供求變化。但目前,一方面由乾市場經濟體制尚未形成,一方面由乾各方面的改革尚不配套,有待深化,因而我國的利率還是主要由國家計畫控制、主觀制訂,制訂利率的依據也主要是由國家經濟發展計畫,甚至以領導意志為轉移。就國家專業銀行而言,市場形成的僅僅是銀行同業拆藉資金利率,這部分資金利率同樣要受國家計畫調控,圍繞國家計畫利率作小幅度的上下浮動,其拆借成交量在社會資金,尤其在國家銀行資金流轉,分配總量中只占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二、利率構成體系上的缺陷
由於存在上述缺陷,因而利率構成尚不完整。表現在一是國家計畫制定的中央銀行基準利率部分占絕對多數,專業銀行根據市場資金供求狀況,圍繞基準利率而自行上下浮動的非基準利率部分占絕對少數,或者說,中央銀行政策允許的、合法的浮動利率貸款極少。二是政策性優惠利率部分占絕大多數,如糧食收購貸款、民族用品生產貸款、老少邊窮地區開發貸款、扶貧貼息貸款、科技星火貨款等,都是執行優惠利率的。這些貸款在一些銀行占2/3以上,而專業銀行根據流動性、效益性原則自主掌握的經營性利率貸款占很小一部分。這兩種情況使得一些專業銀行尤其是產糧區銀行!出現“政策性虧損”即存貸利率倒掛,逼得這些銀行暗地裡變相抬高利率,“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三是按期限長短確定利率檔次的多,而按風險程度確定利率水平的少,這裡主要是指貸款利率。如流動資金貸款,不管是盈利率高的,還是盈利率低的,各個行業都是執行一種利率。固定資產貸款亦如此。這就造成盈利多的行業、企業拚命要貸款、上規模,盈利少的難以承受,包袱沉重,加之目前價格扭曲,如加工工業利潤偏高,“投資少、見效快”,基礎工業和原材料工業利潤偏低等,因而利率不能發揮正確引導資金投向的積極作用,進而不利於信貸、經濟結構的調整。
三、利率管理方法上的缺陷
這裡恐怕是前述缺陷的原因所在目前,國家和中央銀行管理利率基本上是以下三種方法。一是直接管理法。中央銀行不僅管著自身的存貸款利率,還直接管著各家專業銀行以至農村信用社的所有存貸款利率,包括利率的種類、檔次、浮動幅度、罰息標準、甚至計收利息的方法、時限等等,都作了統一的、嚴密的規定,至於同利率有著密切聯繫的費用成本等,就置之不管了;二是行政管理法。由於管得太直接太具體,就有點力不從心。為了管好管住,就不得不主要採用行政手段,如檢查、稽核、通報、處罰,忙於查處、窮於應付,管了東邊又管不了西邊,管了今天又管不了明夭。三是靜態管理法。稽核檢查中,只注意某個時點、某個方面的利率執行情況,不作動態分析與比較,或者根據上級布置、民眾舉報,只注意某個檢查對象、某筆業務的利率執行情況,不作綜合分析與比較。這三種方法,實際上是適應計畫經濟模式的,十分落後,呆板、被動的行政管理方法。
四、利率管理對象上的缺陷
由於我們對企業包括金融企業!是按其所有制性質劃分成不同類型,實行不同管理體制的,因而不同性質的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就處於不同趕跑線上。這不符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則。利率管理亦如此。中央銀行對國家專業銀行的利率管得緊,而對農村信用社等其它金融組織的利率管得松;對合法金融組織的利率管著了,而對農村股金社等等未取得《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的非法金融組織的利率沒有管,對其它非金融部門辦理存放款業務,如財政信用放款利率沒有管;對存貸款利率管得較多,而對同業拆借利率、各種債券利率、股票紅息率包括利息與分紅!、貼現率等,管得較少;對經過申報、批准的社會集資利率管了,而對未經申報、擅自集資的利率沒有管。這就帶來很大弊端。管了的利率比較正常,沒有管的利率很不正常,明里暗裡相互影響,相互攀升,最終必然爆發儲蓄大戰、利率大戰,即使不發生大戰,也是表面太平,背地鬧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