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奧塔[法國著名哲學家弗朗索瓦·利奧塔]

利奧塔[法國著名哲學家弗朗索瓦·利奧塔]
利奧塔[法國著名哲學家弗朗索瓦·利奧塔]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利奧塔即讓-弗朗索瓦·利奧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當代法國著名哲學家,後現代思潮理論家,解構主義哲學的傑出代表。主要著作有《現象學》、《力比多經濟》、《後現代狀況》、《政治性文字》等。

人物簡介

生平

1950年至1952年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君士坦丁一家中學擔任哲學教師。

1955年成為激進團體“社會主義或野蠻”的阿爾及利亞分支的領導成員,並對法國占領阿爾及利亞持積極批判態度。

1958年獲得法國大學與中學教師學銜。

利奧塔 - 人物簡介 利奧塔 - 人物簡介

1971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利奧塔曾在中學任教10年,在高等教育機構供職20年,在“社會主義或野蠻”及以後的“工人權力”團體從事了12年的理論和實踐工作。其後在巴黎第八大學任教,也曾一度在美國加州大學厄灣分校和亞特蘭大的艾默瑞大學等處任教。

1998年4月20-21日夜間,因患癌症不治而去世。

利奧塔被譯成英語的主要著作有《現象學》(1954)、《力比多經濟》(1974)、《後現代狀況》(1979)、《爭論》(1983)、《海德格爾與猶太人》(1988)、《旅程》(1988)、《非人道》(1988)和《政治性文字》(1993)等。

影響

利奧塔是後現代話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同時也是當代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他的哲學提供了一種不同於傳統政治思想的選擇,或者說,提供了一種對傳統政治思想的批判,提醒人們在面對總體化時注意差異的根本重要性,也鼓勵人們站在差異一邊行動,而反對普遍標準和價值的不公正運用。 利奧塔在《後現代狀態》中著重探討當代西方發達工業社會裡的知識狀態變化,試圖以語言套用學(Pragmatics)觀念與方法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資本主義變異和危機症狀,與其他幾種後現代主義理論闡釋不同,利奧塔沒有象丹尼爾·貝爾那樣從社會系統論角度去說明後工業社會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機,也不象哈貝馬斯那樣提出“晚期資本主義合法化危機”齊企圖重建理性的交流活動理論,又牴牾弗萊德里克·詹姆遜將後現代文化生產印合於資本主義經濟邏輯的整體淪思維——他從語言資質(competance)及其運用規則的差異著手,深人論證作為西方文明維繫網路與認知基礎的原話語(metadiscours)的衰敗消蝕,以及因此產生的“敘事危機”與知識非合法化局面,這種強調知識“不可通約”和開放變動“語言遊戲”的後結構主義觀念,雖然同西方馬克思主義、新保守主義思潮對於後現代主義的解釋多有衝突矛盾,畢竟作為重要的一派給這場論爭提供了新的動力與機會。同時,利奧塔的後現代主義哲學話語對於西方文學及其批評理論的影響頗大,受其啟發或刺激的一場關於“藝術表證危機”的討論。

作品賞析

讓-弗朗索瓦·利奧塔所作有關後現代性的論述見於1979年首次出版的著作《後現代狀況》一書。儘管他在語言學、心理分析、倫理學等領域均有著述,但正是這本篇幅不大的著作確立了他在英語國家中的知名度。該書本來是應魁北克政府大學委員會的要求撰寫的一份臨時性“知識報告”,作者因此將其稱為“應景”之作;然而,它對後現代性理論工作者卻產生了巨大影響。這是耐人尋味的,因為該書概述了20世紀後期科學研究中知識和信息的特點,其中許多論點對這些理論工作者的興趣來說似乎風馬牛不相及。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森在該書英譯本緒言中所說,這一著作的巨大影響基於這樣一個事實:它是政治、經濟、美學等不同領域種種爭論交匯的“十字路口”。其次,這或許還與影響力的逆向螺旋作用有關:利奧塔對後現代狀況特點的概括在合法性力量方面較多地得益於美國人——如依哈博·哈桑等——提出的後現代觀念,而更為專業的文化一美學敘事又將他的概括作為正當性源泉加以利用。該書在英語國家中專業讀者群的偏移可從英譯本所增加的補遺中看到:利奧塔的討論從後現代性轉向了對文化後現代主義的定義。

在這本著作中,利奧塔的論述圍繞著科學話語和科學知識中敘事的功能這一問題展開。他對科學知識及其方法本身興趣不大,而是更多地關注它們獲得正當性或要求得到合法性所採取的形式。首先,利奧塔認為現代科學的特點是排斥或壓抑建立於敘事之上的合法性形式。他對敘事知識的定義得益於人類學對原始社會的描述。在原始社會裡,敘事的功能體現在對特定人群中誰有講話的權力、誰有聽講的義務的明確規定之中。例如,在南美的卡欣納化印第安人中,公共敘事的這種內在規定或“語用學”依據於固定的程式:講故事者在敘事開始時要說出自己的卡欣納化名字,確認自己所屬部落的真實性和應有的講話權力(即他是從另外一名卡欣納化人那裡聽到這個故事的),明確其他人充當聽眾的義務。這是一個自立正當性的例子。講述故事的特定方式決定了故事講述者是否有權說話。利奧塔認為,這個看似相當軟弱的自立正當性例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他相信“這些敘事所傳達的是一整套構成社會紐帶的語用學規則”。利奧塔強調的另一突出特點是敘事的節奏形式。它通過有規律的韻律或敘事“節拍”,把自然時間的無規律性固定和容納下來。

利奧塔的結論是:與人們習慣認為的敘事的區別性特徵不同,這樣的敘事在其展開過程中不是將注意力引向時間的推移,而是淡化或中止時間感。看來,利奧塔在此曲解了“敘事”這一術語的意義——他的結論其實僅適合於卡欣納化印第安人這樣的特殊情況,因為他們的儀式性敘事的確是由“冗長而單調的吟誦”構成的。

主要著作

被譯成英語的主要著作有:

《現象學》(1954);

《力比多經濟》 (1974);

《後現代狀況》(1979);

《爭論》(1983);

《海德格爾與猶太人》(1988);

《旅程》(1988);

《非人道》(1988);

《政治性文字》(1993)等。

歷史起源

代表人物

讓—弗郎索瓦·利奧塔 讓—弗郎索瓦·利奧塔

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後現代思潮理論家讓—弗郎索瓦·利奧塔(1924—1998)。 少年時代經歷過二戰和德國納粹對法國的占領。納粹的暴行,尤其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大屠殺,成了利奧塔不斷反思的對象,也令他對黑格爾思辯敘事的前提“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產生懷疑,這成為後現代主義的來源。利奧塔的主要理論著作有《利比多經濟學》(1974),《後現代狀況:關於知識的報告》(1979),《公正》(1984)和《多元共生的詞語》(1986) 等,《後現代狀況》一書,曾經在80年代初引起西方哲學界有關後現代主義問題的深入論爭,至今仍被認為是研究這一課題的經典著作之一。

利奧塔是以“後現代主義理論家”為人所熟知的,何謂後現代主義?利奧塔稱:“我將後現代一詞定義為對元敘事的懷疑。”那么,何謂元敘事?利奧塔說:“元敘事或大敘事,確切地是指具有合法化功能的敘事。”

利奧塔後來對“後現代”這一提法不滿,因為它容易使人誤以為“後現代”是“現代”之後的一個時代,而其實,後現代乃“現代的一部分”,後現代只是對“現代”的預先規定及假設提出疑問,“後現代總是隱含在現代里,因為現代性_,現代的暫時性,自身包含著一種超越自身,進入一種不同於自身的狀態的衝動”。由於在被認為是後現代主義大家的思想家中,只有利奧塔坦承自己是“後現代主義者”,所以他對“後現代”的解釋具有特別的權威性,並基於其立場,利奧塔反覆強調“後現代”乃“對宏大敘事的懷疑”,因而應對宏大敘事的霸權予以批判。

價值

利奧塔說:“如果哲學家們幫助了這樣一種觀點:在不存在權威的地方存在權威,並予這種權威以合法性,那么他們就不再是在真正的思考。”利奧塔還認為,在普遍適用的宏大敘事失去效用後,具有有限性的“小敘事”將會繁榮,賦予人類新的意義價值。

利奧塔不像德希達直接以本體論為批判對象,也不像羅蒂以哲學和文化的關係為基本點,來建構一個後現代理論,而是把對本體論的批判轉化為對知識的合法性和知識分子的地位的考察,以此來實現他“去中心”、消解同一性和整體性、放逐元話語的目的。他宣告:元話語已經過時,元敘述的社會語境如英雄聖賢、拯救解放、偉大勝利等已散入了後現代知識的雜亂的星空中,人們不再相信偉大“推動者”、偉大“主題”,人們只運用“小型敘事”,只相信後現代世界是一個“凡人”的世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