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蝕槽

冰蝕槽

冰期匯集於谷中的冰體厚度可以很大,巨厚的冰體沿山谷流動,經冰蝕可將原來狹窄的河谷刨削斬切成為一個谷壁陡峭和谷地平緩開闊的u形的槽形谷地,稱冰蝕槽谷(冰川谷),其橫剖面呈“u”字形,所以又稱U形谷。谷底平緩,谷坡平直而陡峭。冰槽谷的基岩往往有磨光面或冰川擦痕。冰川谷的寬度有時很大,一條長僅5~6km的冰谷,其寬度有時可達2—3 km。 這種冰蝕槽谷(U形谷)與壯年期河谷很相似,但有明顯的區別。從縱剖面看冰川谷起伏較大,由於冰川的挖掘作用,可形成一些陡坎,與冰盆交替出現,低洼處積水形成湖泊。上游與冰圍谷相接,兩側山坡由於冰川的切割,可形成冰川三角面。

形成原因

這種冰蝕槽的形成原因,多數學者認為,大概是在大陸架露出水面時,由於地球正處在冰川時期,巨大的冰川流過,把地殼切割成巨大的溝槽。這方面的證據已經找到不少。

形成規模

這種槽形谷地多在冰川侵蝕海岸外的大陸架上,其深度多在183米以上。冰蝕槽的底部有一些不大的盆地和一些分支。一般冰蝕槽寬度為80千米左右,深度在500~600米。

分布地點

最為著名的冰蝕槽是勞倫琴冰蝕槽,它從聖勞倫斯灣開始,延伸1046千米,到薩格納河外241千米的大陸架邊緣處。

中山區地處大興安嶺主脊線附近,地面切割強烈,呈現出山勢陡峻,溝壑縱橫的外觀。其中的主河谷多為冰蝕槽谷,其特點是:谷底較寬、谷坡很陡,縱向比降大,河谷中尚見有冰磧的巨大漂礫及奇形怪狀的礫石,阿爾山林業局天池林場施業區內的“三潭峽”即是該種地貌的典型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