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黑星病

冬瓜黑星病

冬瓜黑星病--主要為害葉、莖和果實。其症狀為初生水潰狀污點,後擴大為褐色至墨色斑,易穿孔。其病原體菌絲白色至灰色,具分隔。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叢在種子或病殘體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萌發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氣流和雨水傳播蔓延。濕度大時,夜溫低可加重病害擴展。

為害症狀

冬瓜黑星病病葉冬瓜黑星病病葉
主要為害葉、莖和果實。葉片染病,初生水潰狀污點,後擴大為褐色至墨色斑,易穿孔。莖和果實上症狀未見到。

病原形態特徵

菌絲白色至灰色,具分隔。分生孢子梗細長,叢生,褐色或淡褐色,形成合軸分枝,大小160~520×4~5.5微米。分生孢子近梭形至長梭形,串生,有0~2個隔膜,淡褐色。單胞,分生孢子大小11.5~17.8×4~5微米;雙胞,分生孢子大小19.5~24.5×4.5~5.5微米。病菌生長發育溫限2~35℃,適溫20~22℃。

傳播途徑和發病條件

病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叢在種子或病殘體上越冬,翌春分生孢子萌發進行初侵染和再侵染,借氣流和雨水傳播蔓延。濕度大時,夜溫低可加重病害擴展。

防治方法

(1)選用抗病品種。
(2)選留無病種子,做到從無病棚、無病株上留種,採用冰凍濾紙法檢驗種子是否帶菌。
(3)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30分鐘後沖淨再催芽,或用0.3%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均可取得良好的殺菌效果。
(4)覆蓋地膜,採用滴灌等節水技術,輪作倒茬,重病棚(田)應與非瓜類作物進行輪作。
(5)加強栽培管理。尤其定植後至結瓜期控制澆水十分重要。保護地栽培,儘可能採用生態防治,尤其要注意溫濕度管理,採用放風排濕,控制灌水等措施降低棚內濕度,減少葉面結露,抑制病菌萌發和侵入,白天控溫28~30℃,夜間15℃,相對濕度低於90%。中溫低濕棚平均溫度2l~25℃,或控制大棚濕度高於90%不超過8小時,可減輕發病。
(6)發病初期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加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武夷菌素(BO一10)水劑150倍液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80%敵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8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5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60%防霉寶超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80%新萬生或50%凱剋星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每667m2噴對好的藥液60升;棚室保護地可噴撒5%防黑星粉塵,每667m2lkg。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3~4次。
(7)有些地區黑星病對多菌靈等產生了抗藥性,有抗性地區可選用40%杜邦新星(福星)乳油8000~10000倍液,於發病初期開始施用,隔15天左右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5天停止用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