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魚鱉防寒實用技術

件較好的池子,每立方米水體可放親魚30-40 越冬,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 封塑膠薄膜大棚的越冬池內,每35

近日,保定、滄州等地讀者紛紛諮詢,魚鱉冬季如何保暖、防寒等問題。為此,特刊登《冬
季魚鱉防寒實用技術》一文,希望能給廣大水產養殖戶提供參考和幫助。
———編者
1.自然越冬
選擇背風向陽的深水漁塘(2 米以上) 自然越冬。越冬池水不應長期處於靜止狀態,通常20-30
天調換部分池水,每次換池水的1/4-1/5,以防池水污染。
2.設定擋風牆、避寒洞
在漁塘的北面可用稻草或泥土築成2 米高的擋風屏障,東西兩面築成向南斜的土牆,減少北
風襲擊,待寒潮侵襲時,水溫不致明顯下降。漁塘四周要築排水溝,防止池外積水流入池內而降
低池水溫度。北面擋風牆壁離池底40 厘米處可挖1-2 個深2 米、直徑0.8 米的避寒洞,洞壁可用
磚砌或埋陶瓷管,在寒潮侵襲時魚可入避寒洞。
3.搭建防寒大棚
在設定擋風牆的基礎上,在漁塘上搭建塑膠大棚保溫。用竹、木沿塘邊搭一“人”字形頂棚,
從地面到棚頂的距離約為2.5 米,上蓋兩層塑膠薄膜,與池邊連線成一密封罩,周圍可用泥將薄
膜密封。羅非魚越冬池一般面積40-100 平方米,水深2 米以上,水泥池、土池均可,放養密度可
隨水溫、水質和水量而定,一般每立方米水體可放親魚15-25 尾,或10 厘米以下魚種300 尾。條
件較好的池子,每立方米水體可放親魚30-40 尾,魚種400-500 尾。流水池可參考流水養殖的高
密度放養量,能使池水溶氧維持在2 毫克/升為宜。稚鱉室外越冬,在沒有保溫措施的條件下其死
亡率可達70%-80%。因此,如有條件,稚鱉最好移入室內池中越冬,或在露天池上加蓋塑膠大棚
越冬,放養密度為每平方米100 只左右,若管理好,越冬成活率可達80%-90%。
利用塑膠薄膜大棚越冬,晚上或陰雨天可用厚草簾等覆蓋;而在晴天則應掀開草簾等物,利
用太陽能增溫。氣溫、水溫過高時,應通風換氣,加注部分新水。遇有寒流侵襲,水溫降低時,
可採取下列加溫措施:(1)蒸汽加熱法:在越冬池旁邊增設火爐,用鐵鍋把水煮沸,使蒸汽從鍋蓋
上特製的竹筒通過連線的膠管進入越冬池內,提高池水溫度。(2)紅外線燈加溫法:在上述蓋有密
封塑膠薄膜大棚的越冬池內,每35 平方米水面裝置250 瓦紅外線燈泡1 個,離水面30 厘米,並
在燈泡上方約60 厘米距離,固定一塊易乾吸水的厚紙皮或其它吸水材料,防止水蒸汽在薄膜上
凝聚成的水滴落在燈泡上,而使燈泡炸裂或失火。當水溫升到20℃時關燈。利用紅外線加溫的好
處是紅外線燈熱量大,增溫快,用電少,安裝簡單,
還有殺菌作用,可以防止魚發生霉病。
4.合理投餵餌料
魚類在越冬期間雖然代謝水平較低,但仍需要消耗大量能量,所以在越冬過程,投餌仍是一
項必不可少的工作。越冬的主要目的不在於魚體增重,而是防止魚體凍傷、死亡,並保持魚體體
質健康。為防止越冬魚類體質下降,增強魚類自身抗逆能力,要在飼料的選配上下功夫。配製飼
料應注意營養的搭配全面合理,不應片面追求過高的蛋白質含量和過快的生長速度,而更應注意
胺基酸的平衡,維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充足,保證魚類的健康生長。如羅非魚越冬期用的飼料蛋白
質含量可以低些,在20%左右,但所含能量應較高,應以細糠、麩皮、豆餅、麥芽等為主投喂,
並經常搭配投餵一些綠萍、鮮嫩菜葉。為保證鱉安全越冬,尤其應強化培育。鱉越冬前後需要補
充營養,首先應加強能量和蛋白質的補充,可將脂肪的含量再提高3%-5%,並儘可能多投餵一些
鮮活飼料,然後還要有針對性地補充維生素和鈣、磷等。冬季陽光不足易缺鈣,為增加卵黃沉積
需要更多的磷。鱉在越冬期間對B 族維生素,維生素A、D、E 以及膽鹼等的需要量大於正常飼
養期,所以應適量增加這些物質,有利於提高鱉的抗寒能力,增強其抗病力,防止脂肪代謝不良。
5.緊急防寒措施
若遇水溫突降,應立即採取加溫措施。寒潮的侵襲往往會引起連續低溫陰雨,從而極易導致
漁塘水質變壞,塘魚發病,有的“老水”池塘鰱、鱅魚易患錨頭病等,除注意換水、勤開增氧
機、定期施用微生物製劑等改善水質外,還要及時施放殺蟲藥等進行有效防治,以防止病蟲害等
蔓延擴展。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