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詭道也

兵者詭道也

“兵者,詭道也”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一書中對戰爭本質的經典論述。其大致含義“是用兵作戰,就是詭詐。”正因為用兵作戰即為詭詐,所以能好像看起來不能;用好像看起來不用;近好像看起來遠;遠好像看起來近。有利的可以引誘它,混亂的可以奪取它,堅實的可以戒備它,強盛可以避開它,氣勢很盛可以騷撓它,輕視的可以驕傲它,隱逸的可以勞累它,親近的可以離間它。攻它無防備處,出擊在它不留意。如此制勝方案,不可事先傳出去。

基本信息

名句詳述

兵者,詭道也

兵者詭道也兵者詭道也

【注釋】詭:奇異。欺詐。道:原意是途徑,引申為方法與計謀。全句意思為: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迷惑敵人。在孫子兵法裡,詭道是一切戰略的核心與基礎。簡單地說,詭道就是“欺敵”,不斷地製造玄虛,讓敵人摸不透我方的真實意圖,從而打亂敵人的戰略思想,兵力部署和運行節奏,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就會由實轉虛,由有備轉化為無備。
【本經】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譯文】用兵打仗是一種詭詐之術,需要運用種種方法欺騙敵人。所以,明明能征善戰,卻向敵人裝作軟弱無能;本來準備用兵,卻偽裝不準備打仗;要攻打近處的目標,卻給敵人造成攻擊遠處的假象;要攻打遠處的目標,相反卻偽裝作要在近處攻擊;敵人貪心就用小利來引誘他上當;敵人混亂就乘機攻取他;敵人實力雄厚就要謹慎防備;敵人強大就暫時避開其鋒芒;敵人容易衝動發怒,就設法挑逗他,使其失去理智;對於小心謹慎的敵人,要千方百計驕縱他,使其喪失警惕;敵人安逸就設法騷擾他,搞得他疲勞不堪;內部團結的敵人,要設法離間他,讓他分裂。在敵人沒有準備時,突然發起進攻,在敵人意料不到的情況下採取行動。凡此種種,是軍事家用兵取勝的奧妙,只能隨機應變靈活運用,是無法事先規定刻板傳授。

出處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作,被譽為“兵學聖典”。處處表現了道家與兵家的哲學。共有六千字左右,一共十三篇。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漢族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漢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古代漢族軍事思想精華的集中體現。作者為春秋時祖籍齊國樂安的吳國將軍孫武。
《孫子兵法》被稱為鎮國之寶,在中國被奉為兵家經典。誕生至今已有2500年歷史,歷代都有研究。李世民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兵法是謀略,謀略不是小花招,而是大戰略、大智慧。如今,孫子兵法已經走向世界。它也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在世界軍事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孫子兵法》竹簡出土在臨沂。

作者簡介

孫武(約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長卿,齊國樂安人,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尊稱兵聖。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
約活動於公元前六世紀末至前五世紀初。由齊至吳,經吳國重臣伍員舉薦,向吳王闔閭進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為將。

孫武的遠祖是春秋時期陳國公子陳完(即田完)的後代。陳國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國,領域包括今河南的東部及安徽的北部,國都在陳(今河南淮陽一帶)。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女婿媯滿,他是舜的後代,其父遏父是周武王時負責執掌陶器製作的“陶正”(官名)。周朝建立後,建立數百個諸侯國,以屏衛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齊地,建立齊國。媯滿則被周武王分封到陳。此後,媯滿因封陳而稱陳胡公,所建方國亦稱陳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